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2005-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情况及动态变化,为制定学生近视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5,2010和2014年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分析近10 a安徽省7~18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情况及动态变化.结果 2005,2010和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5.8%,57.4%和63.2%,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4.6%,30.9%和37.5%,重度视力不良所占视力不良的比重分别为53.8%,53.8%,59.3%,视力不良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2005-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的增长速度表现为乡男>城男>乡女>城女,10~12岁学生重度视力不良构成比增幅最高.结论 安徽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城乡、男女差异逐步缩小,青春早期增幅迅猛.应积极采取措施遏制视力不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MATLAB灰色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以1985-2005年全国汉族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基础,预测2010-2020年我国中小学生各群体视力不良率,探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发展趋势。方法分城男、城女、乡男、乡女4个群体对我国7~18岁各年龄段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编制相应MATLAB下的灰色预测模型程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2005-2020年所有汉族中小学生人群视力不良检出率都继续上升,且这一人群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呈农村化和低龄化趋势;2020年城男、城女、乡男、乡女7~18岁均值预测值分别为64.88%,76.08%,46.88%,60.04%,但增速较1985-2005年有所放缓。结论应加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预防工作,把"阳光体育运动"落到实处,遏制视力不良率快速增长趋势,尤其是重点遏制视力不良低龄化、农村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宗恒 《中国校医》2014,28(10):730-730
[摘要] 目的分析贵州省汉族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流行现状,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学生防近策略和措施提供 依据。方法采用2010年贵州省6~22岁汉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结果6~22岁城男、城女、乡男、乡女 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59.99%、66.97%、38.02%和45.64%,其中近视的构成比均占视力不良的95%以上。女生检 出率高于男生,城市学生检出率高于乡村学生,并随年龄段的增长逐渐递增。与2005年比较,视力不良的检出率明显 增高。结论学校要把防控近视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积极矫治假性近视,控制真性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流行现状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目的分析中国各学生群体视力不良和近视流行现状,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学生防近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全国30个省市区的7~18岁汉族中小学生,分城乡男女4群体;用对数视力表-屈光串镜结合法筛查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结果7~18岁城男、乡男、城女、乡女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52.9%,37.3%,61.4%和46.2%,其中16~18岁分别达76.8%,65.5%.85.1%和76.5%,95%以上属“疑似近视”。将近3/4的在校高中生“疑似近视”。检出率和严重程度均在青春期增长最迅猛。女生检出率高于男生,城市学生检出率高于乡村学生。结论应加强素质教育,改善视近工作环境,积极治疗假性近视,实现预防真性近视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流行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目的 分析近20 a来我国各学生群体视力不良、疑似近视检出率的动态变化,为制定近视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1985,1991,1995,2000和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分性别-年龄段比较视力不良、疑似近视检出率.结果 1985-2005年期间,城男、城女、乡男、乡女各群体视力不良率分别增长了49.1%,53.1%,116.0%和106.0%,疑似近视率分别增长了38.2%,34.2%,67.8%和58.3%,学生"防近"工作形势空前严峻.近视发生明显早期化、低龄化,城乡差异逐步缩小,乡村高中生近视的迅猛增长趋势显著.1995-2000年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率增长显著减缓.结论 应加强行政领导,采取正确的防治策略措施,促进学生防近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1985~2010年25年间烟台市7~18岁城乡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状况,为防控学生视力不良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烟台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城乡视力不良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85~2010年烟台市7~18岁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为57.51%,乡村学生视力不良率为61.08%,城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636,P=0.000).视力不良检出率依次分别是乡女>城女>乡男>城男;初中和高中视力不良检出率乡村均高于城市;重度视力不良构成乡村亦高于城市.结论 烟台市乡村学生视力不良从发病率、性别,学段、以及程度诸多方面,都存在高于城市的严峻问题.  相似文献   

7.
了解2000-2014年重庆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状况及发展趋势,为防控青少年近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0,2005,2010,2014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对重庆市7~18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检出情况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重庆市7~18岁男、女生14年间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增长了20.06,15.53百分点,疑似近视检出率分别增长了20.35,17.26百分点.2014年重庆市7~18岁男、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分别为55.81%,58.11%,女生高于男生(x2=3.90,P<0.05);城、乡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63.31%,50.61%,城市高于乡村(x2=118.32,P<0.01);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片区中,“好片”“中片”“差片”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66.21%,52.04%,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P<0.05).视力不良学生中,98.37%属于疑似近视,疑似近视检出的现状和趋势与视力不良基本一致.结论 重庆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疑似近视检出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应从学龄初开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室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延缓近视程度在青春期阶段的迅速加深.  相似文献   

8.
了解江西省2010和2014年7~18岁学生体质状况及变化,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0和2014年江西省7~18岁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对身体形态、功能、素质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2010年比较,2014年江西省7~18岁学生城男、乡男、城女、乡女身高分别平均增长1.45,1.08,0.87,0.74cm;体重平均增长3.09,1.37,2.24,1.17 kg;肺活量平均增长612.72,302.65,524.73,256.98 mL.2014年学生超重检出率为11.28%(城男17.52%,乡男10.89%,城女10.82%,乡女5.89%);肥胖检出率为5.24%(城男10.40%,乡男3.78%,城女5.05%,乡女1.72%).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立定跳远分别平均下降13.39,8.03,6.98,728 cm;坐位体前屈平均下降1.94,2.35,1.50,1.08 cm;各年龄组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素质有升有降.结论 江西省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继续增长,肺活量大幅提升,但身体素质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9.
了解2008-2012年间沈阳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变化情况,为有效开展近视防控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利用每年1次的沈阳市中小学生体检资料,总结分析2008-2012年间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的流行特点.结果 2008-2012年沈阳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平均检出率分别为62.1%,62.7%,64.3%,65.8%,66.4%.各学段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高于男生;随着年级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高;各学段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高于乡村.结论 2008-2012年沈阳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有逐年增高趋势,自2011年后视力不良增长率明显下降.应关注低年级学生的近视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15—2017学年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发病特点,为金山区制定近视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收集2015—2017学年上海市金山区117 509人次中小学生视力监测数据,按学年、性别、年龄、年级等分层分析视力不良发生和严重程度的构成情况。结果 2015—2017学年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0.69%,其中重度视力不良占比高达48.56%,视力不良检出率和重度视力不良占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其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36.84%,高于全市郊区平均水平(32.37%),3年级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更是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34.18%vs 33.50%),6年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增幅最大。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和重度视力不良占比均高于男生(54.14%vs 47.53%,50.56%vs 46.48%)。结论 应根据视力不良的发病特点,从近视防控的关键时期、重点对象、关键因素等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