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陈斌  府伟灵  张晓兵  黄庆  陈鸣 《重庆医学》2003,32(12):1627-1628
目的 分析本院近3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分布及其对不同类型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本院各病房送检的痰、尿、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采用K—B法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11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分析。结果 痰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茵分离率为10.8%,分泌物中为13.6%,菌株的21.3%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16.7%分布在烧伤病房;抗生素耐药率分剐为头孢唑啉96.0%、头孢哌酮24.3%、头孢他啶8.9%、环丙沙星21.8%、庆大霉素37.8%等。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仍是本院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主要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危重患者中,且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抗生素耐药,临床应加强合理应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黄秀荣  覃净 《广西医学》2009,31(11):1693-1694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为ICU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统计分析2005—2008年我院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状况。结果从1283份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43株,总分离率11.15%。痰标本分离率最高(106株,占74.1%),其次是伤口分泌物(23株,占16.1%)。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严重,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氨曲南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6%、15.4%、18.9%、26.6%、40.6%,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均达50%以上。结论我院ICU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应重视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动态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3.
江秀全  林燕青 《实用医技》2007,14(34):4691-4692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肿瘤科、呼吸内科、老年科的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07年8月送检的痰和咽找子标本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按NCCLS标准判断。结果:标本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其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耐药率在6.4%到60.9%之间。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00~2004年期间我院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方法采集患者痰、伤口分泌物、尿及其它标本进行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2000~2004年期间,分离的33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抗生素的合计耐药率<10%有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几乎达90%.其耐药率由低至高依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复方新诺明.ICU病房分离的菌株耐药率远高于非ICU病房.讨论2000~2004年期间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对耐药性监测研究使医护人员提高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认识,为抗生素使用和调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耐药株的临床感染及其诱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单胞菌临床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各种送检的痰、尿、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培养并采人汤稀释法对亚胺培南等8种抗生素进行最小抑菌浓度分析。结果:分离的36.0%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呈现亚胺培南耐药,以ICU病房、高干病房的患为主,病情较重,31.4%的患使用过罗氏芬,20.0%的患用过泰能。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多发生于危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住院病人医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所属四家医院2006年至2010年间住院病人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病区分布、不同来源菌株药敏结果、连续五年耐药性变化及耐药组合分析情况。 结果:五年间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最高的科室分别为重症监护室、呼吸内科和脑外科。痰标本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最多,占83.7%,且痰标本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比其他标本分离菌株更为耐药。药敏结果显示氨曲南、 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耐药组合分析发现所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3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多重耐药菌占35.0%,对所分析抗生素全部耐药的菌株占总数的8.4%。 结论:医院内获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且耐药性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分离菌株。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菌株检出比例较高,耐药机制复杂,临床应根据其分布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监测近3年来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率的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珠海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黑马DL一10自动细菌鉴定与药敏系统进行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所监测的22种抗生素中,有3种是天然耐药,有4种耐药率低于2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上的分离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以痰标本为著,给临床医生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带来困难。因此,规范、连续地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监测,及早发现耐药菌株,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000年至2004年期间我院患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性。方法:采集患者痰、伤口分泌物、尿及其他标本进行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在2000年至2004年期间,分离的33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0种抗生素的合计耐药率<10%有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几乎达90%。其耐药率由低至高依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哌酮、复方新诺明。ICU病房分离的菌株耐药率远高于非ICU病房。结论:2000年至2004年期间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通过对耐药性监测研究使我们提高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认识,为抗生素使用和调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128株铜绿假单孢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铜绿假单孢菌为医院内感染常见致病菌之一,该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呈不断上升趋势。本文对湘雅医院检验科从1997年1月~12月收集的8450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28例铜绿假单孢菌的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发现:铜绿假单孢菌在创面分泌物、痰标本中检出比例高,分别占5.5%,5.2%;该菌对泰伦、丁胺卡那霉素等最为敏感,其敏感率达89.8%、82.8%,对氧哌嗪青霉素、菌克单等最为耐药,其耐药率达96.9%、96.1%,造成这种情况之一是临床治疗在没有经过药敏监测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的缘故。因此,分析铜绿假单孢菌在临床标本中分布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PA)在千佛山医院院内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以便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采集本院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确诊的368例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茵以痰标本中分离最高,占65.8%,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占52.7%);其中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较敏感,耐药率依次是15.6%、17.8%、22.8%、25.6%;头孢曲松、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高度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临床应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原则,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19 antimicrobial agents against 40 strains of P aeruginosa was studied. The 19 antimicrobial agents included 7 semisynthetic penicillins, 6 third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5 aminoglycosides and l quinolone agent. The 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s (MIGs) were measured by the serial dilution on solid agar. Ceftazidime was the most active in 19 antimicrobial agents again P aeruginosa (MIC50: I pg / ml, MIC90: 2 /ig / ml) Amikacin and ofloxaxin followed it in activity. Acylureido-penicillins, such as azlocillin, fur- benicillin and piperacillin were highly active against P aeruginosa, which could inhibit, 92.5%, 90% and 85% of these strains at a concentration of 8 µg/ml. Cefsulodine and cefoperazone were also active against the same strains, inhibiting 92.5% and 99% of the strains at a concentration of 8 µg / ml. The potency of the agents mentioned above against P.aeruginosa was similar to that of aminoglycosides. The drug susceptibility of 10 strains isolated in our hospital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29 strains of other hospitals in Beijing. The MICS of 5 penicillins and 3 cephalosporins against the isolates of our hospi- tal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hospitals, suggesting that the susceptibility of β-lactam antibiotics against isolates of our hospital was lower. The effects of combined use of azlocillin with oxacillin and piperacillin with ofloxacin against 4 strains of carbenicillin-resistant P aeruginosa was studied using check-board testing. The synergy and partial synergy were observed in both combinations.  相似文献   

12.
我院1995—1999年细菌流行分布及耐药监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发展趋势。方法:利用WHONET5软件分析1995-1999年自我院住及门诊患者分离细菌的种类、分布及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数据。结果:绿脓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的三大主要感染病原菌。它们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性呈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派拉西林及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已分别达74.9%、81.1%及81.5%绿脓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日程表主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分别从95年的23.7%、9.13%、21.1%、6.8%、6.3%增至99年的65%、31.3%、52.3%、23.4%及18.4%;个别细菌同时对多种抗生素具有多重高度耐药。特殊耐药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虽从95年的43.2%减少至99年的19.4%,但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却有所增加(从67.3%至74.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99年的分离率分别为13%和16%;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和尿肠球菌各占47.6%和61.1%。结论:临床应了解我院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特点,掌握好适应证,科学合理选用抗生素,微生物实验室及临床科室应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及延缓我院耐药细菌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重庆大坪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 了解本院2008年临床分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 303株临床分离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占35.5%(1 173/3 303),革兰阴性杆菌占64.5%(2 130/3 303).非ICU前10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ICU前10位病原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牙窄食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阴沟肠杆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ICU及非ICU的检出率分别为76.9%、54.9%,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7.3%、66.3%,均未检出对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产ESBL大肠埃希菌在ICU、非ICU的检出率分别为77.5%、49.2%;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在ICU和非ICU的检出率为49.0%、38.4%.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非ICU分离株高.结论 本院2008年临床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保持较高活性,非发酵糖菌数量呈上升趋势,ICU比非ICU分离株耐药性严重,多重耐药菌株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部分医院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现状及变迁   总被引:87,自引:1,他引:87  
调查北京地区临床分离菌对抗生素耐药现状及变迁情况。方法将北京地区12家医院抗生素对临床分离菌抑菌圈直径结果输入计算机,采用“WHONET”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根据1994年发表的NCCLS标准判断细菌耐药性。结果1995年共分离临床致病菌10305株,耐药率如下:(1)大肠杆菌:阿米卡星8%、头孢他啶15%、其它三代头孢菌素约30%;(2)克雷佰菌属:氧氟沙星0%、头孢他啶7%、阿米卡星9%;(3)绿脓杆菌:阿米卡星16%、头孢他啶15%、环丙沙星17%、诺氟沙星15%、氧氟沙星5%;(4)金黄色葡萄球菌:去甲万古霉素0%;(5)肺炎链球菌:青霉素G9%;(6)肠球菌:去甲万古霉素7%。1990~1995年的连续6年监测中,发现大部分临床分离菌对以诺氟沙星为代表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上升显著,但绿脓杆菌对除喹诺酮类以外药物的耐药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应对抗菌药物耐药现象特别注意,及时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2007年不同地区军队医院患者血液、尿液、无菌体液标本中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收集不重复临床分离菌1397株,经我院微生物科复核,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获得革兰阳性菌382株(27.3%),革兰阴性菌1015株(72.7%)。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1.3%,MRSA除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和米诺环素保持较高敏感率(93.9%-100%)外,对其他药物的敏感率均低于13%。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和葡萄球菌(VRSA)。肠杆菌科细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f100%),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仅为12%左右;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产ESBLs的比率分别为69.4%和61.8%。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分别占34.6%和60.2%。尿液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高达89.6%和90.6%。结论MRSA、产ESBLs的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仍是部队医院高耐药菌;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07年临床分离常见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更加合理用药。方法:应用VITEK-2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07年我院各种临床标本共分离2276株非重复菌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6%)、铜绿假单胞菌(10%)、金黄色葡萄球菌(7%)、肺炎克雷伯菌(6%)、鲍曼不动杆菌(5.7%)、粪肠球菌(5.7%)分别排前6位。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对肠杆菌科细菌抗菌作用较强.敏感率〉94%。发现1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耐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分别为57.6%、26.2%。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7.3%、61.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但有1株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中度敏感。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活性相对较强,敏感率〉80%。结论:由于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增高,应当加强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为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3月-2004年2月间各种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214株,应用API细菌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并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哌啦西林/三唑巴坦、哌啦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吡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0%、18.5%、20.3%、92.1%、90.6%、12.7%、15.1%、8.2%、32.3%、9.4%、8.9%。【结论】临床应根据药敏实验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Yang QW  Xu YC  Chen MJ  Hu YJ  Ni YX  Sun JY  Yu YS  Kong HS  He L  Wu WY  Ye HF  Yang YM  Zhu LN  Guo SH  Ji P  Zhu ZH  Ren JK  Zhang LX  Sun ZY  Zhu XH  Tong MQ  Zhao WS  Mei YN  Liu Y  Zhang ZJ  Duan Q  Li D  Liu PP  Wang J  Han LX  Wang H  Xie X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9):2753-2758
目的监测2005年我国不同地区15家教学医院分离的医院获得革兰阴性病原菌的耐药性。方法按设计方案收集非重复的1927株院内获得革兰阴性病原菌。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6类18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数据输入WHONET5.4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被测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均较高,而对于产ESBLs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率大于80%的药物只有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很低(34.8%-36.1%),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敏感性则更低(13.4%~17.1%)。对于易产头孢菌素酶(AmpC)的菌株(包括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枸橼酸杆菌属、沙雷菌属、普通变形杆菌),敏感率均大于80%的抗生素有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另外,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还包括头孢吡肟(67.3%-100%)、阿米卡星(67.3%~95.2%)、头孢他啶(52.9%-100%)和头孢哌酮-舒巴坦(51.9%~100%),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率为52.5%~86.2%。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的敏感性最高(95.6%),敏感率在70%~80%之间的药物有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敏感率达98.3%,继之为亚胺培南(80.8%)、美罗培南(76.2%)和米诺环素(67.4%),其他药物的敏感率低于60%。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有米诺环素(85.0%)、左氧氟沙星(82.5%)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曙唑(77.5%)。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敏感性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有米诺环素(77.2%)和美罗培南(61.4%)。结论碳青酶烯类、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吡肟对医院分离的肠杆菌科菌保持了较高的抗菌活性,而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较以往监测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3年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ITEK-2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测定,使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医院共分离出病原菌3977株,排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4.3%)、鲍曼不动杆菌(9.2%)、肺炎克雷伯菌(8.9%)、铜绿假单胞菌(8.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6%)、金黄色葡萄球菌(7.3%)、粪肠球菌(4.6%)、屎肠球菌(3.5%),其中肠杆菌科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碳青霉烯酶菌株检出率分别为0.9% (5/567)、3.1%(11/354);非发酵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57.2%/72.4%和21.5%/19.9%;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50.0%(146/292)和78.7%(237/301),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的耐药株;肠球菌属中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检出率分别为0.6%(1/183)和20.7%(29/140),未发现替加环素的耐药株.结论:细菌耐药呈增长趋势,需加强耐药性监测,并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