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的改善及对血清Ca^2+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220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与传统针法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血清Ca^2+含量的变化。结果张力平衡针法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优于传统针刺组(P〈0.01),并对血清Ca^2+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状态痉挛状态,并提升患者血清Ca^2+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的改善及对患者ADL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张力组54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上肢取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伸肌侧肩船、天井及阳池穴;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及申脉穴。传统组52例,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治疗前岳采用BartheI指数(BI)及生活质量指数(QLI)评定患者的ADL及生活质量。结果:经过30d的治疗,2组患者BI及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P〈0.05,0.01);与传统组比较,张力组提高更显著(P〈0.05,0.01)。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痉挛瘫痪状态。促进ADL及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220例。随机法分为A组与B组各110例,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A组)与传统针法(B组)进行对照观察,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脂、血糖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肌张力改善.血脂、血糖指标均有下降,A组与B组比较改善更显著(P〈0.O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患心并的肌张力和恢复神经功能,在下调血脂、血糖方面亦优于传统针法组。  相似文献   

4.
张力平衡针法在中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中心内容是预防残疾的形成和减轻残疾的影响,而痉挛瘫痪的康复又是其核心和难点,故开辟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尽早打破中风偏瘫的痉挛模式,是提高疗效、加速康复的关键。针灸疗法一直是治疗中风、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在偏瘫治疗中能更有效地应用针刺技术,进一步发挥中医康复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7):3165-3167
将我院9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差异,高于同期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显著提高,高于同期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显著增加,高于同期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率为89.4%高于对照组70.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其可改善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评价也较高,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种渐进性全身振动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下肢功能与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垂直振动组。垂直振动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渐进性全身垂直振动治疗方案;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站在垂直振动平台,不开启振动治疗。一天1次,每次15min,每周5天,共3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评估患侧下肢肌张力(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Fugl-Meyer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结果:治疗前垂直振动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下肢评分及Berg平衡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下肢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Fugl-Meyer下肢评分的差值无显著性意义(P0.05),Berg平衡评分的差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差值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3周全身垂直振动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的下肢功能无显著改善,但能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针刺康复组在接运动康复训练的同时,还接受4周的针刺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①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FMA较常规康复组显著提高(P0.05),但BBS和BI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急性期亚组的FMA和BI较常规康复组急性期亚组显著升高(P0.05),而BBS在两个急性期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经过4周康复干预,FMA、BBS和BI在两个恢复期亚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肢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接受下肢反馈训练。两组患者均接受8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评价量表,FMA-L)、平衡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BI)以及下肢肌力(徒手肌力评估,MMT)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治疗组FMA-L、MMT、BBS、BI分别由治疗前(20.75 5.37)、(8.70 2.43)、(14.70 6.89)、(16.60 4.10)提高至(31.05 3.32)、(41.20 5.33)、(15.65 1.84)、(32.00 6.39);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由治疗前(20.80 4.92)、(15.05 6.75)、(9.60 2.74)、(15.603.46)提高至(28.10 4.28)、(35.30 9.52)、(14.05 2.42)、(28.05 5.33);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功能指标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下肢生物反馈训练提高患者下肢本体感觉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从而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Biodex平衡功能分析训练仪进行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BI、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联合悬吊技术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腹部肌肉张力和平衡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老年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呼吸肌训练组、悬吊技术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呼吸肌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呼吸肌抗阻训练,悬吊技术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悬吊技术,联合组...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以偏瘫肢体训练为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患者偏瘫侧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范围(AROM),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踝关节AROM平均差值(0.21±0.09)、下肢FMA平均差值(0.66±0.28)、BI平均差值(0.73±1.27),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AROM平均差值(3.19±0.78)、下肢FMA平均差值(7.36±0.64)、Barthel平均差值(19.54±2.07),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刺与肌张国平衡促法对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hasachievedsatisfyingresultstotreatmuscularhypotonusanddisequilibriuminearlystageofhemiplegiawithacupuncturetoevokeandcoordinatethebalanceofmusculartension,whichpro-motedtheearlyrehabilitationofpatients.1Subjectsandmethods1.1Subjects96patientswith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ofinternalcarotidarteriesreceivedfromJanuaryof1998toMayof2000weredividedintogroupA(acupuncturegroup)andgroupB(regularrehabilitativegroup)randomly.Inthem49weremalesand47werefemales.Thelimitwas1month,andrejectlight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胡靖然  陈小飞 《中国康复》2020,35(12):633-636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缺血性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分级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丰富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常规组予以常规传统平衡训练,丰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丰富环境,并结合任务导向性项目进行平衡训练;在治疗前、4周训练结束时评价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平衡仪站立位睁眼静态平衡测试、"起立-行走"计时(TUGT)。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且丰富组更优于常规组(P0.05);2组TUGT评分、运动轨迹长度及外周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0.01),且丰富组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丰富平衡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平衡调节过程中的高级脑功能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摘要 目的:通过系统分析不同认知水平及各类型的认知障碍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探讨认知功能在平衡调节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对72例年龄在39—80岁的脑卒中患者分别用LOTCA和BBS、PASS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等量表分别对其认知功能、平衡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在排除下肢运动功能对平衡功能的影响后,对患者平衡功能与认知功能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 BBS和PASS均与LOTCA高度偏相关性(P<0.01)。“瘫痪侧站立”与LOTCA总分、“注意力”、“视知觉”、“空间知觉”、“动作运用”的相关性比“非瘫痪侧站立”与它们的相关性高。“姿势变换”与“视觉运动组织”、“动作运用”、“空间知觉”、“视知觉”、“注意力”、“定向”的偏相关系数大于“姿势维持”与其偏相关系数。 “360°转身”与LOTCA各分量表均有较高的相关性(P<0.05)。 结论:视运动组织、空间知觉、视知觉和注意力等认知因素是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平衡功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运动调节过程越复杂越受到认知成分的限制。 关键词 脑卒中;平衡功能;认知;知觉 中图分类号:R743.3,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242(2010)-02-0139-06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对伴有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伴共济失调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绳带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和站立平衡步行训练。绳带组采用弹性绳带加压下进行站立位平衡和步行训练方案。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测试(10MWT)、3米起立-走测试(TUGT)及共济失调等级评定量表(SARA)的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BBS和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TUGT和SAR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绳带组的BBS评分和10M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UGT和SAR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性绳带训练联合Frenkel体操能显著提高伴共济失调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认知功能训练,低频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低频rTMS,高频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高频rTMS,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高低频双侧rTMS。对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及平衡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中枢运动传导时间下降(P<0.05),且联合组MMSE、MoCA、BBS、MBI评分显著高于其他组,中枢传导时间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MMSE、MoCA、BBS、MBI评分显著低于其他组,中枢传导时间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低频联合高频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较好治疗效果,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平衡能力,缩短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