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颈椎病患者颈椎不稳的X线指数法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X线指数方法分析颈椎不稳。方法:分别选择颈椎病、颈部症状患者和正常人的颈椎动态X线片,各椎间隙高度、各椎体高度、椎体间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椎管矢状径,采用指数法分析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颈椎水平位称和颈椎不稳。结果:症状组、颈椎病组在中立侠颈椎曲度指数均减小,颈椎病组的最大屈伸活动度减小,症状组和颈椎病组椎体水平位移明显增多、增大。结论:X线指数法能够客观地反映颈椎曲度、活动工和颈椎不稳。颈椎退变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建议当量大水平位移指数≥0.3时考虑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2.
颈椎病X线表现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后 ,导致椎体周围骨质增生 ,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供血 ,引起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为中老年常见病 ,近年有年轻化趋势。若颈椎仅有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等X线影像 ,而无临床症状者 ,不称为颈椎病 ,仅称为颈椎骨性关节炎。故对该病X线影像正确分析 ,作出正确诊断是很有必要的。现收集我院自 1 999年至今 2 0 0例患者X线影像 ,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 0例 ,男 1 2 0例 ,女 80例 ,年龄 2 5~ 75岁。其中 6 0岁以上者 91例 ,4 0~ 6 0岁的 80例 ,4 0岁以下者 2 9例。临床表现 :颈、肩…  相似文献   

3.
外踝撕脱骨折的X线摄片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由前距腓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所致撕脱骨折显像清楚而不重叠的X线投照方法.方法在标本足上用钢丝对ATFL和CFL外踝起点捆扎后进行踝和足的正斜位X线投照,并对ATFL和CFL起点模拟撕脱骨折用钡剂强化其影像后行各种特殊位投照.结果 ATFL起点钢丝环在足跖屈45°、外旋15°足斜位片上完全闭合,模拟ATFL撕脱在此位置能清楚显示骨折而不重叠;CFL起点钢丝环在踝内旋45°斜位片上完全闭合,模拟撕脱骨折在此位置清楚显示而不重叠.结论足跖屈45°、外旋15°足斜位片能清楚显示ATFL撕脱骨折,踝内旋45°斜位片能清楚显示CFL撕脱骨折.  相似文献   

4.
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推动椎动脉型颈椎病辅助检查1.1 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 ,可用多普勒超声法测定椎动脉的内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4 ] 。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 ,并可作为判断疗效及预后的参数。但是 ,由于椎基动脉走行及管径大小变异较大 ,确立其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和确诊均较困难。同时 ,多普勒超声不能反映椎基动脉的管径及其丰富的侧枝循环情况 ,特别是对重度狭窄的椎动脉[5] 。因此 ,多普勒超声检查仅能作为一种参考手段。1.2 血浆内皮素的变化[6 ]长期以来多数学者认为颈椎的退变及椎动脉本身的退变是椎…  相似文献   

5.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典型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根性是神经根型颈椎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有时甚至是唯一的临床表现。常用的检查包括Spruling试验、Jackson试验、上肢伸展试验等。由于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常需作出定位诊断,并应注意排除脊髓型颈椎病、枕寰枢椎疾病、颈椎其他疾患、肺纵隔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臂丛神经炎、肩部疾患、颈肩臂综合征、肩手综合征及上肢周围神经卡压等疾患。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90例分析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痛机制。方法;本组病例90例,头下斜肌与寰椎横突压痛,旋颈征。结果;经保守疗法,全部治愈。结论;C1-2横空辜后方为头下斜肌,头颈旋转时,头下斜肌可压迫椎动脉,因此,头下斜肌夺痛,旋颈征是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接受ACDF治疗且随访时间 ≥ 6个月的171例单节段CSR患者资料。测量患者术前矢状面参数及责任节段椎间孔宽度,其中矢状面参数包括C2~7 Cobb角、C1~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2~7 SVA、T1倾斜角(T1S)。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NDI将其分为症状缓解组(NDI < 15分,n=138)和症状缓解不良组(NDI ≥ 15分,n=33),比较2组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术前症状持续时间及椎间孔宽度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术前C2~7 Cobb角、C1~7 SVA、C2~7 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症状缓解不良组术前T1S高于症状缓解组,椎间孔宽度低于症状缓解组,症状持续时间长于症状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1S较高、椎间孔宽度过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是术后6个月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单节段CSR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与术前T1S较高、椎间孔宽度较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所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999年1月~2000年8月,33例拟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椎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男24例,女9例,年龄32~70岁,平均53岁,在MRA上观测椎动脉成像走行并测量椎动脉内径。结果;本组33例,28例椎动脉发育正常,其左侧椎动脉内径平均为4.1mm,右侧平均3.8mm。5例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左侧椎动脉1例,右侧4例。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在MRA上显示为全程均匀性纤细、狭窄,内径1.1~1.7mm,平均1.5mm,为正常椎动脉的1/3~1/4。5例患者临床症状与转颈无明显相关性,药物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结论:先天性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表现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患者40例X线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缩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时的变化情况及病理意义。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 30例 ,正常组 30例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中医手法治疗。正常组和治疗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空腹取静脉血进行神经肽类物质NPY、ET、CGRP、ANP放射免疫检测。结果 治疗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浆NPY、ET、ANP明显高于正常组 ,而CGRP的含量则低于正常组 (P <0 0 5)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浆NPY、ET、ANP含量降低 ,CGRP的含量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缩血管活性肽类物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时可能起重要的神经 体液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学良  孙建民 《中国骨伤》2009,22(5):352-35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颈椎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类型,长期以来医学界对其发病机制认识不统一,因此导致此病命名各异,如颈性眩晕,Barre—Lieou综合征,椎一基底动脉缺血综合征,颈交感神经综合征等。门诊经常见到眩晕的患者经多科室诊治仍不能确诊,即使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也给予扩血管药物、中药、制动、理疗、牵引等保守治疗,使得症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精神压力。将其他型颈椎病合并有头痛、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有猝倒病史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法与术中控制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1年应用经皮股动脉插管进行双向双侧椎动脉斜位造影法(BSOVA)共33例,阳性者28例。其中24例因临床症状明显,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主要方法是在病变侧行颈椎横突前弓及钩椎关节增生之骨赘切除,并行病椎间盘切除加植骨,称“双减压椎间融合术”(BIFO)。术后经1.5—5.2年随访,效果满意。本文着重讨论了有关颈椎血供与术中控制出血;对BIFO设计原理、手术适应证、效果及评价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形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方式与手术技巧及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5年。3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或猝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27例视力、记忆力减退,10例伴有脊髓症状,8例伴有神经根症状,3例伴有脊髓和神经根症状。X线片示钩椎关节横向增生30例,颈椎失稳2例,椎间孔狭小8例。均行X线、CT、MRI、MRA检查,据不同病理形态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3例,椎间植骨融合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8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2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并经12年随访,依据疗效标准,优22例,良8例,可2例,总优良率93·8%。术中2例误伤椎动脉,其中1例行缝扎,另1例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中使用显微手术环钻,环钻直径1·31·4cm,术中要注意安全区解剖标志才能不误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形态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方式与手术技巧及术中如何保护椎动脉。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5岁,平均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3·5年。32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眩晕、旋颈试验阳性或猝倒、头痛、头晕、恶心、呕吐;27例视力、记忆力减退,10例伴有脊髓症状,8例伴有神经根症状,3例伴有脊髓和神经根症状。X线片示钩椎关节横向增生30例,颈椎失稳2例,椎间孔狭小8例。均行X线、CT、MRI、MRA检查,据不同病理形态及椎动脉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选用了7种手术方式治疗,其中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横突孔切开椎动脉减压术3例,椎间植骨融合术2例,钩椎关节切除及椎间孔扩大术8例,前路减压及钩椎关节切除、植骨融合术12例,横突孔切开、钩椎关节切除、颈椎椎体次全切除术3例。结果:全部手术顺利完成并经1~2年随访,依据疗效标准,优22例,良8例,可2例,总优良率93·8%。术中2例误伤椎动脉,其中1例行缝扎,另1例骨块外包明胶海绵填塞压迫止血,未见明显椎动脉缺血症状。结论:对不同病因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疗效。术中使用显微手术环钻,环钻直径1·3~1·4cm,术中要注意安全区解剖标志才能不误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42 例 CSA 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25 例,女 17 例;年龄 30~74 (53.9±11.0)岁。单节段病变 18 例,2 个节段病变 17 例,3 个节段病变 7 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 6 个月时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评分(Committeeon Hearing and Equilibrium,CHE)、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颈椎曲度 Cobb 角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4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30 (14.0±5.2)个月;手术时间 95~220(160.38±36.77) min,术中出血量 30~85(53.60±18.98) ml。2 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给予雾化吸入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CHE 评分由术前(4.05±0.96)分降低至术后 6 个月的(2.40±0.70)分(t=12.97,P<0.05)。术后 6 个月 38 例眩晕改善,改善率 90.5%。NDI 评分的由术前的(34.43±8.04)分降低至术后 6 个月的(20.76±3.91)分(t=11.83,P<0.05)。颈椎曲度 Cobb 角由术前的(8.04±6.70)°提高至术后 6 个月的(12.42±5.23)°(t=-15.96,P<0.05)。结论:ACDF 术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突出,手术通过解除骨性压迫,重建颈椎曲度,可快速缓解患者的发作性眩晕症状。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明确患者眩晕原因,对保守治疗无效的 CSA 患者,ACDF 手术可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7.
熊焱昊  杜宁  陈伟珍 《中国骨伤》2006,19(4):207-210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颈椎旋转、半失稳的关系。方法:本组112例,其中椎动脉型38型、交感型36例、神经根型38例,应用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在X线正位片上测量患者每个颈椎椎体的旋转度和在侧位片上测量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结果:在C6旋转度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间的C2旋转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间的C4旋转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椎体半失稳的位移距离和椎体半失稳率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均与神经根型颈椎病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中椎体半失稳和颈椎旋转是它们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近年来,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无创、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作为诊断和判定疗效的标准,成为本病研究的焦点。自20世纪80年代经颅多普勒(TCD)出现以来,迅速发展、普及,成为CSA检测的常用手段之一。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立民  姚猛  孙崇毅  刘继兰 《中国骨伤》2004,17(10):580-581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患者经4个月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交感神经及其递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孙树椿  于栋  张淳  武震 《中国骨伤》2005,18(7):413-415
目的:验证交感神经因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调控机制。方法:将4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在造模当日及造模后4周,分别检测每组的SPNs放电次数及N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57.45±7.89,56.60±7.44;对照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10.08±2.26,10.00±2.24。两组比较,P<0.001。模型组血浆中NA含量(5.48±0.46)pmol/ml,(5.36±0.43)pmol/ml;对照组血浆中NA含量(3.31±0.43)pmol/ml,(3.30±0.32)pmol/ml。两组比较,P<0.001。结论:交感神经因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对椎动脉的供血不足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