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临床多采用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的成功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疗安全性,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较为有效的方法[1]。为了提高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病情早日康复,在治疗过程中还需结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基于此,本研究开展目的在于探讨给予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行集束化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治疗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即使血管成功再通,仍有一部分患者预后不良.治疗性低温是目前极具研究价值的神经保护方法,其有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的潜力,但疗效尚不确切.本文就治疗性低温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陈芳  詹剑 《海南医学》2023,(9):1361-136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目前血管内介入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临床上部分患者于治疗后早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双能量CT (DECT)基于特殊的成像原理,可早期识别脑梗死及介入治疗后一系列并发症,对指导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及预后预测非常重要。本文就双能量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早期血管再通治疗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有效方法。在时间窗内对AIS静脉溶栓是得到广泛认可的血管再通治疗手段,而对超过溶栓时间窗或合并大血管病变的AIS患者,血管内治疗也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接受和肯定。但血管再通治疗存在个体差异,也易引起多种并发症,预后难以预测。THRIVE评分作为早期国外预测AIS血管内治疗的评分之一,国内报道不多。本文现对其评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以便为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和预防做出指导.方法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部血管硬化程度,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血管的硬化程度,再结合患者病史、头颅CT、MRI及生化等各项指标综合分析.结果 198例患者中颅内血管狭窄69例,占34.85%,颅外血管狭窄39例,占19.70%;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与颈部血管狭窄有独立的相关性.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应把血管超声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背景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适宜患者采取血管内治疗具有临床疗效,但这一治疗方法受时间窗限制。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流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产生院内延迟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某三甲医院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流程调查表》,对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进行跟踪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各环节时间及流程中影响院内总时间关键事件的记录。结果 32例患者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为(171.8±52.5)min,与90 min的国际标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首先呼叫动脉溶栓组医师与首先呼叫静脉溶栓组医师患者到达急诊-获得动脉溶栓组医师会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7±6.8)、(66.9±53.2)min,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43.9±26.1)、(199.6±58.0)min;在CT之前进行心电图检查与在CT之后进行心电图检查患者到达急诊-到达CT室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3.1±47.3)、(31.9±12.3)min。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象严重,医院应完善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不断改进绿色通道质量控制机制,以缩短院内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7.
张勇 《中原医刊》2005,32(15):38-39
目的观察依诺肝素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效果,方法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除常规治疗外,治疗组在溶栓后12h应用依诺肝素,按照1mg/kg体重腹壁皮下注射q12h,连用7d,对照组不用依诺肝素,分剐检测患者用药前、溶栓治疗后、1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出凝血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结果两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1个月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各项凝血功能测定两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诺肝素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血管再闭塞安全、可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张艳华 《中原医刊》2011,(20):56-57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急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tPA治疗前后脑血管阻塞的观察。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TA和临床资料,主要结局为24h的NIHSS记分,次要结局为90d的mRS。分析CTA颅内血管阻塞和tPA治疗之间的关系。结果278例患者中168例发生血管阻塞,119例无阻塞,血管阻塞更多见于重度患者(NIHSS〈15,P〈0.01)。24hNIHSS记分改善4点作为tPA治疗有效。结论急性脑卒中血管阻塞患者静脉溶栓可早期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脑血管病多基因遗传在脑卒中起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与脑卒中相关的基因大致分四类:高血压相关基因,载脂蛋白基因,凝血相关基因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高血压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参与体内血压调节的重要系统,其中ATⅡ是迄今所知最强大的缩血管物质之一,而后者的生成有赖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对血管紧张素Ⅰ的分解转化。但是ACE基因变异是通过何种机制影响脑卒中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大样本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变异与脑卒中及其各亚型间关系进行多项目研究,简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共有三种治疗手段:药物、手术、介入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有症状颅内疾病研究药物试验证实,华法林在防治脑卒中和脑血管意外方面优于阿司匹林,但尽管采用药物或搭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初期的研究证实,介入治疗能降低颅内血管严重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故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其适应证、并发症及预后仍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enumbra血管抽吸装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术中护理要点。方法 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Penumbra血管抽吸装置治疗,总结其术中护理经验。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术中血流开通,3例因颅内血管迂曲或严重狭窄,配合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术中血流再通。术中护士、麻醉医师与手术医师配合良好,生命体征监护操作及记录良好,无手术器械递送错误,影像资料记录完整。结论 Penumbra血管抽吸装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手术需要护士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熟练的术中护理配合,护士掌握术中观察要点对顺利完成急诊取栓手术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观察组,接受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对照组。于溶栓前、溶栓后即刻、溶栓10 d后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和血管再通评分,FIB和HCY水平,格拉斯哥预后(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 结果2组NIHSS评分、FIB和HCY水平呈降低趋势,血管再通评分、GOS评分呈升高趋势,观察组NIHSS评分、FIB和HCY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血管再通评分、GOS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血管再通率,降低FIB、HCY水平,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VEGF浓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增高(P<0.05),大梗死灶患者VEGF的水平升高明显.结论 VEGF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和治疗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含缓释淀粉肠内营养乳剂在脑卒中患者的综合治疗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标准配方EN组和含缓释淀粉的整蛋白型EN组。监测相关营养相关指标,同时观察外周血管变化。结果:两组患者1w治疗后,对照组每日血糖漂移范围明显高于研究组(P〈O.01);6w时两组患者的视网膜血管以及IMT指标均有所改善。结论:富含缓释淀粉的EN乳剂完全能够满足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5.
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北美地区8%~1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引起,在亚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30%-50%。小血管、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栓子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脑卒中病因,而不同的发病机制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式。目前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的主要措施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并加以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0):75-7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纳入本院(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接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100)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血管介入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50,实施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n=50,实施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临床总有效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76.00%,显著高于对照组56.00%,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28.00%,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4.52±1.3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7.21±1.45分),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00%,显著高于对照组64.00%,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既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的脑损伤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神经血管单元包括神经元、内皮细胞、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其失稳态直接参与了炎症免疫调节过程。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促使炎症过度反应协同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来启动脑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SIID),又以抗炎表型参与免疫抑制进展。SIID虽能缓解炎症导致的损伤,但同时导致脑卒中患者更易受到感染,导致全身性损伤而恶化病情。本文综述了SIID发生机制,神经血管单元重要组成细胞及其他相关免疫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脑梗死的再通、预后及免疫调节治疗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热白 《新疆医学》2012,42(10):92-93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国内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WHO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脑血管病的年发病率为250/10万,居世界第2位。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通过溶栓、抗凝、扩血管、脱水、神经保护等治疗,加之高压氧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掌握好高压氧治疗时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是有效的。它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病残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再通治疗(ERT)已广泛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治疗.ERT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正日益受到中国和韩国医疗界的关注,本文通过比较中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ERT现行指南,探讨两国指南差异的产生原因,并从证据等级与推荐强度、内容、机械取栓治疗、患者获益情况4个角度进行比较与分析,发现中韩ERT指南的差异主要在于...  相似文献   

20.
<正>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血液(ILIB)是一种新的高科技治疗方法,是通过光纤技术将细而柔的光导纤维把低功率的He-Ne激光导入病人血管内,直接照射循环血液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临床实践证实,此技术对一些不同类型、不同病程的脑卒中患者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