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体重和身高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实用医学》2002,4(13):41-4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生育次数及哺乳时间与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的关系。方法调查159名健康绝经后妇女的年龄、绝经年限、初潮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测量身高、体重、桡骨远端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年龄为55岁及以上的妇女与年龄<50岁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绝经年限≥10年者各组与绝经年限1~4年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哺乳时间0~16个月组与17~36个月和>36个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育次数≤1次者与生育次数≥4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年龄、绝经年限、生育次数、哺乳时间与桡骨远端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调整身高、体重指数后偏相关分析表明,年龄、绝经年限、生育次数、哺乳时间与桡骨远端骨密度呈负相关(P<0.01或P<0.05)。结论年龄、绝经年限、生育次数、哺乳时间与桡骨远端超声骨密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吴琼  杨欣 《中国医刊》2007,42(5):50-52
目的研究绝经年限及体重指数对老年妇女超声骨强度的影响,为骨质疏松症(OP)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跟骨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仪测量289例绝经后女性的跟骨超声强度指数(STI),选取其中绝经10年以上妇女185例,按体重指数(BM 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绝经年限的延长,骨强度逐渐下降,以绝经后5~10年下降最快,10年以后下降平缓;女性BM I与跟骨STI正相关(r=0.215,P<0.01);正常体重组的STI为70.0105±6.8164,高于低体重组的STI(61.3841±5.7904,P<0.05),超重组的STI为79.0112±7.5031,高于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P<0.01及P<0.05),且超重组OP的患病率为49.1%,正常体重组OP的患病率为62.5%,均低于低体重组的OP患病率(76.8%,P<0.01及P<0.05)。结论老年妇女随着绝经年限的延长,骨强度逐渐下降,尤其是低体重者,更应注意OP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尼尔雌醇和利维爱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湘焕  周善黎 《上海医学》2000,23(9):547-549
目的 对104例绝经后妇女应用尼尔雌醇与利维爱后骨密度的变化进行比较性的分析。方法 将年龄47 ̄58岁已绝经2 ̄10年妇女随机分为两组:A组67例口服尼尔雌醇2.5mg,每2周1次,用3个月后在最后1个月加用安宫黄体酮10mg,每天1次,共10 ̄14天。B组口服利维爱1.25mg,每天1次。两组均于用药前,服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Achilles+跟骨定量超声分析仪  相似文献   

5.
沈阳地区绝经后妇女绝经年限与腰椎骨密度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调查沈阳地区289例健康的绝经后妇女,年龄和绝经年限,身高、体重、正位腰椎BMD,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发现腰椎L2部位BMD低于其它部位,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腰椎各部位BMD有下降的趋势,绝经后前6年间腰椎各部位BMD下降较快,以后下降减慢,并且相对而言L2的BMD下降速度高于其它部位.以年龄和体重指数(BMI)为协变量,经协方差分析显示各绝经年限L2及L3部位BMD有显著差异.提示对绝经后妇女应注意绝经后的前6年的腰椎BMD变化,特别是L2部位的BMD变化.  相似文献   

6.
7.
绝经前后妇女骨密度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绝经前后妇女不同部位骨密度变化规律及绝经后妇女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及体重指数的关系,以期尽早进行干预治疗。方法:收集665例年龄在28—78岁之间的绝经前后妇女,分成3组:月经正常组,绝经过渡期组及绝经组。用美国LunarDPX—NT型DEXA测量腰椎及髋部骨密度。结果:绝经过渡期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较月经正常组明显下降,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绝经组骨密度较绝经过渡期组显著降低,p〈0.01。骨密度随绝经年限增加而下降,绝经后15—25年下降最明显,25年后趋于平稳。与之相反,体重指数小于28时,随体重指数增加骨密度增加。体重指数介于18—22时骨密度增幅最大。结论:妇女进入绝经过渡期以后应监测骨密度变化,绝经后保持适当体重可减少骨量丢失,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8.
老年男性骨密度值与体重、体重指数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密度值与体重、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182名60~70岁健康老年男性腰椎正位骨密度,通过测量其身高、体重并换算出体重指数,根据体重指数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体重组,分析不同组间骨密度值的差异.结果各组间骨密度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骨密度与体重、体重指数呈正相关(均P<0.01),体重、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发生率有关.结论体重及体重指数是影响老年男性骨密度值的因素之一;低体重、体重指数<20kg/m2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会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张家云  张金山  徐卫平 《广东医学》2001,22(12):1129-1130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变化及骨质疏松(OP)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56例伴腰背疼痛的RA绝经后妇女(RA组)及72例相同年龄段妇女(对照组)的腰椎前后位、侧位及侧位中间区的骨密度。结果 绝经后RA妇女与对照组相比腰椎前后位、侧位及侧位中间区的骨密度降低(P<0.01),三个部位OP的检出率分别为64%,77%及82%。腰椎侧位中间区OP的检出率为前后位的1.3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绝经后RA妇女如出现腰背疼痛,应高度怀疑OP发生并及时作骨密度测定。  相似文献   

10.
杨瑞平 《医学文选》2004,23(1):12-13
目的 探讨 MBI与老年男性 2型 DM患者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测量 94例老年男性 2型 DM患者的身高、体重 ,计算出 MBI,用双能 X线骨密度仪测定其骨密度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低体重组患者各部位的骨密度值均较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骨密度值低 ,以髋部及前臂的骨密度值降低为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 )。骨质疏松患病率 ,低体重组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低体重组患者的骨密度值明显降低 ,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 ,说明 MBI与 2型 DM男病人骨密度值呈正相关 ,低体重指数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受教育水平与绝经妇女骨矿密度(BMD)的关系,将648例绝经后妇女,依据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分为4组,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大转子、Ward三角区和股骨颈的BMD,统计观察各组有关参数的差异性,以及BMD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各组在体重指数、体育活动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在钙摄入量、生育和哺乳期长短等方面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未受正规教育组的腰椎BMD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受大学教育组大转子和Ward三角BMD最高,与未受教育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骨质疏松症(OP)的发病与受教育水平有明显相关性。受大学教育组发病率为42.3%,未受正规教育组为64.8%。结论:受教育的水平与BMD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张海燕  任钧  张高东  彭明  吕虹洁 《重庆医学》2011,40(25):2539-2540
目的探讨产后妇女骨密度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后检查的产后妇女中776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L1~4和股骨颈(Neck)骨密度,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776例产后妇女骨量减少发生率为42.14%;骨质疏松发生率为2.45%。体质量指数(BMI)越高,股骨颈和L1~4的骨密度越高,纯母乳喂养会降低产后妇女的骨密度。结论产后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高,对身材矮小、体质量指数较小及采取母乳喂养的产后妇女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骨量的丢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绝经女性人体成分和骨密度,为探讨我国绝经女性少肌症及少肌性肥胖做初步研究.方法 选取健康体检≥50岁的绝经女性262例,按年龄分为50~岁组、60~岁组、70~岁组和80~岁年龄组.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人体成分,超声波检测骨密度.结果 随着年龄增加,各组BMI及体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去脂组织和肌肉含量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各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80~岁组体脂百分比和内脏脂肪面积均较其他组显著增加.BMI在18.5~24间的所有体型正常的研究对象中,仍有59.6%存在体脂百分比超标,48.5%存在肌肉不足.50~、60~、70~、80~岁组骨质疏松构成比分别为31.2%、52.5%、67.8%、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去脂组织和肌肉组织含量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而年龄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 绝经后女性尤其是高龄女性往往存在肌肉减少以及内脏脂肪增加,同时伴有骨密度降低.临床工作中应广泛开展人体成分测定,从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通过对辽河油田地区健康体检成人骨密度状况的调查,为了解该地区骨密度现状和诊断、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放射线吸收法测量了参加健康体检的长期居住在辽河油田地区的2 131(男性1 209,女性922)例成人的第2~4手指的平均骨密度.记录年龄,测量身高、体重,计算出体重指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辽河油田地区指骨骨密度男性大于女性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BMI峰值均出现在30~39岁组,40岁以上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2)人体在40岁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3)男女性BMD值均随BMI增加而升高.结论 辽河油田地区健康体验成人指骨骨密度随年龄变化,并与性别、BMI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动干预方案对延缓绝经后骨量丢失的效果,并对骨密度变化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绝经后2~10年之间的妇女,平均年龄(52.6±4.4)岁。遵循个人意愿分为运动组(n=45)和对照组(n=36),运动组要求遵循运动方案进行锻炼,对照组未参加任何方式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观察期为12个月。在0、12个月时测量腰椎L1~4和股骨上端骨密度。分别在0、3、6个月时评定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骨密度变化率,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骨密度改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运动组中有36人完成运动干预实验,12个月后,运动组和对照组腰椎L1~4及髋骨骨密度值和基线值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1)。但运动组第4腰椎、平均腰椎骨密度变化率以及股骨颈、Ward’s三角区、大转子骨密度变化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对第4腰椎、平均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变化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肉力量是影响骨密度变化率的重要因素,肌肉力量增强有助于减少骨量丢失。结论本研究设计的运动方案可有效延缓负重部位骨量丢失,肌肉力量练习是运动方案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绝经期妇女骨密度与细胞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绝经后不年龄妇女骨密度与白细胞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探讨骨质疏松症(Ostoporosis,OP)的发病及其机理,方法: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207例绝经前后不同年妇女骨密度,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测定血清IL-1、IL-6、TNF-α水平。结果:骨量减少28例,占14.95,OP72例,占38.5%,正常行经对照组20例,骨量减少1例,占0.5%,各年龀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雌对因子的抑制降低,因而IL-1、IL-6、TNF-α血清水平明显升高,增强了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形成,使骨转换加快,OP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鼠去卵巢后体质量变化对股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6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切除双侧卵巢,另一组行假手术.术后监测体质量变化,喂养8周后处死,取股骨检测骨密度(BMD).结果 去卵巢后动物体质量增加明显.去卵巢组阴道细胞学无明显的动情周期,表现为低雌激素状态;子宫横切面积较假手术组显著缩小,且子宫内膜厚度、内膜上皮高度、内膜腺体面积百分比等形态计量指标均小于假手术组(P<0.05).去卵巢组的BMD、骨矿含量(BMC)均低于假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鼠单位体质量的BMC在去卵巢组明显降低(P=0.003).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BMC与第8周体质量正相关、体质量差负相关;标化BMC与体质量差负相关.结论 成功建立去卵巢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去卵巢后大鼠一定体质量的增加可能部分减缓去卵巢所致骨量下降,但过度的体质量增加可能导致单位体质量BMC的下降,引起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8.
小剂量尼尔雌醇对绝经后妇女骨代谢及骨矿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对36例绝经后妇女给予尼尔雌醇lmg/2w观察1年。结果显示:(1)血清ALP、空腹尿Ca/Cr和HPr/C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未服用尼尔雌醇经1年观察桡骨骨矿含量平均减少4.03%,服用尼尔雌醇1年后则增加10.34%;(3)骨质疏松发生率从眼药前的41.7%降至服药后的25.0%。  相似文献   

19.
健康成人体成分差异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体成分特点及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BMD)影响的差异。方法693例成人根据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组,全身脂肪、瘦组织质量和全身、腰椎、股骨BMD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统计学处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结果男性脂肪百分比低于女性[(22.15±7.12)%vs(32.30±6.84)%,P〈0.01],瘦组织百分比[(73.81±6.86)%vs(61.19±10.80)%,P〈0.01]和骨矿盐百分比[(4.07±0.47)%vs(3.89±0.64)%,P〈0.01]明显高于女性。男性〈60岁全身、腰椎、股骨BMD与瘦组织质量、脂肪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60岁腰椎BMD与脂肪质量呈正相关,但瘦组织仍影响着BMD;女性随年龄增加,各部位BMD与瘦组织质量之间相关性减弱,与脂肪质量相关性增强。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证实瘦组织是影响男性和〈50岁女性BMD变异的主要因素;在以绝经后女性为主的人群,〈60岁女性体质量指数(BMI)或瘦组织仍影响着BMD变异,≥60岁女性脂肪则决定BMD变异。结论男性具有较多的瘦组织,是影响男性BMD变异的主要因素;女性具有较多的脂肪成分,但对BMD影响存在年龄上的差异,是决定≥60岁女性BMD变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寻找血生化免疫指标中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相关的参数。 方法 选择32例绝经后女性RA患者,测定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碱性磷酸酶(ALP)、钠(Na+)、钙(Ca2+)、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值;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检测仪测量患者的腰椎(L1~L4)及髋部BMD。 结果 绝经后女性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腰椎r=-0.505,P<0.01;右髋部r=-0.424,P<0.05;左髋部r=-0.487,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髋部BMD与ALP、RF及Na+关系密切,前两者与BMD呈负相关,后者与BMD呈正相关。 结论 绝经后女性RA患者的BMD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ALP、RF及Na+与髋部BM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