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亚利  陈永传  杨延敏 《海南医学》2016,(14):2392-2393
目的: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人群分布,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快速双抗体夹心乳胶法幽门螺旋杆菌抗原试剂盒,检测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602例经胃镜、组织病理等检查确诊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观察组),其中慢性胃炎302例、胃溃疡109例、十二指肠溃疡96例、上消化道肿瘤95例。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检测粪便标本Hp抗原。结果观察组患者粪便标本Hp抗原总阳性率为65.4%(394/602),其中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肿瘤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63.6%(192/302)、56.9%(62/109)、83.3%(80/96)和63.2%(60/95),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粪便标本的Hp抗原阳性率最高。对照组粪便标本Hp抗原阳性率为45.2%(271/600),与观察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上消化道肿瘤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与十二指肠溃疡高度相关;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健康体检者也有较高比例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尽早确定粪便中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依据特异的尿素酶C基因和cag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5例慢性胃病患者不同牙齿的龈上和龈下菌斑中的Hp。6例胃Hp阳性的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检测口腔Hp。结果65例慢性胃病患者胃黏膜标本中,PCR检测阳性的标本58例(89.3%),龈下菌斑Hp阳性率(47.7%),高于龈上菌斑中的Hp阳性率(26.2%)。牙周袋深度(PD)≥4 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部位(P<0.05)。6例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口腔仍检出Hp。结论口腔Hp是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探究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928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病患的临床治疗和随访资料,确定患者上消化道健康状态以及Hp(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观察Hp阳性和阴性患者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上消化道的出血情况。随访1年后选出180例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并根除H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法莫替丁)和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各90例,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928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病患中,785例为Hp阳性,其中18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23.05%;143例为Hp阴性,其中12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占8.39%。对比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P0.05)。治疗组3例病患再出血,占总数的3.33%,对照组中10例病患再出血,占总数的11.11%。治疗组较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有着直接的关系,Hp阳性并长期使用阿司匹林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较高,可根据患者病情替换使用法莫替丁可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并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差异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300例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按照电子胃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消化性溃疡组、胃炎组、胃癌组,每组患者人数相同各100例,其中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各50例。应用胃粘膜活检组织病理学以及14C-U BT检测方法 Hp检测,两项检测结果中均为阳性者或任一阳性则判定为Hp感染阳性。结果维吾尔族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组、胃炎组、胃癌组Hp检出阳性者分别为45例(90.00%)、27例(54.00%)、23例(46.00%),汉族患者中消化性溃疡组、胃炎组、胃癌组Hp检出阳性者分别为47例(94.00%)、19例(38.00%)、23例(46.00%)。维吾尔族胃炎组患者的Hp检出率与汉族患者比较显著较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维吾尔族胃癌组及消化性溃疡组检出率与汉族患者比较无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疆地区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与民族因素相关,消化性溃疡及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与民族之间没有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月临床上确诊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319例作为观察对象,总结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不同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男女间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66.86% vs 40.00%,P>0.05).各年龄段患者Hp感染阳性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1.42%、67.69%和28.57%,三组间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以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率最高(67.69%),胃癌患者Hp感染率最低(25.00%).结论:上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应结合Hp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胃病患者血清Hp抗体与CRP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涛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4):545-545
目的:观察胃病患者血清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状况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2例胃病患者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p-Ig M,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血清CRP的含量。结果:胃病患者血清CRP、Hp-Ig M的阳性率分别为82.5%、78.3%,明显高于正常人群(P<0.01);Hp抗体阳性者CRP含量明显高于Hp抗体阴性者及正常人群(P<0.01),其CRP水平与Hp抗体阳性的符合率为78.9%。结论:Hp感染和CRP含量的变化与胃病发生过程密切相关,是病情监测和预后估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承德地区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orpylori,Hp)感染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年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溃疡、消化不良、胃癌(残胃癌)患者的胃黏膜标本,行快速尿素酶实验,阳性者1036例。将其胃黏膜标本行Hp培养,获得临床分离株448株。结果承德地区Hp培养阳性率42.3%。各类疾病培养阳性率依次为:消化不良100%、十二指肠溃疡69.2%、复合溃疡68.3%、胃溃疡49.3%、胃癌29.2%(残胃癌38.0%)、慢性胃炎19.8%。结论幽门螺旋杆菌可导致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承德地区消化不良、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培养阳性率高,故其发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陈圣林 《当代医学》2013,(23):18-1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组)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食管炎症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3例,占43.3%;胃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9例,占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低,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症程度较低,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作为消化道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的首选方法,以及有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案。【方法】在我中心门诊11个月共收集321例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每例患者均采用13CUBT(研究组)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colloid immunochromatographic method,GICA,对照组)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然后比较2种检测方法的结果。对13CUBT阳性患者使用改良(早晚空腹服药,2周疗程)的三联法(质子泵抑制剂+抗菌素)与四联法(质子泵抑制剂+抗菌素+枸橼酸铋剂)治疗与跟踪方案。【结果】13CUBT组和GICA组检测阳性率为经配对χ2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7,P<0.05)。三联法的Hp根除率达84%,四联法Hp累计根除率达95%以上。【结论】13CUBT的敏感性显著高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理想的检测Hp感染的首选方法。改良的治疗方案对Hp的根治有非常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225例次^14碳-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全科医学》2003,6(9):723-725
目的分析1225次幽门螺杆菌(Hp)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结果,并探讨门诊根除Hp的治疗情况.方法接受14C-UBT检测的患者共983例,其中慢性胃炎(CG)676例、十二指肠溃疡(DU)189例、胃溃疡(GU)34例、非胃肠道疾病84例.其中242例治疗后复查,总检测次数1225次.记录门诊治疗Hp的用药情况.结果 983例被检者中14C-UBT阳性率为61.44%,其中胃病组为63.85%,非胃病组为35.71%,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1).40例吹气标本分别于当天、24小时和第3天各测定1次,3次判定结果的一致率为100%.铋剂三联(82.6%)、含克拉霉素PPI三联(86.0%)、含阿莫西林PPI三联(84.1%)、H2RA三联(75.6%)4个治疗组14C-UBT阴转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联治疗(16.0%)、单一药物治疗(4.8%)及"药物不详"组(40.9%)的阴转率与4个三联治疗组的阴转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1).二联治疗和单一药物治疗病例占复查总数的19.01% (46/242).结论门诊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率高于非胃病患者,约有20%~25%的患者接受不规范的"根除"治疗,14C-UBT是一种检测幽门螺杆菌现症感染简单、有效的手段,适合于基层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清抗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抗体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者中的分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98例Hp相关性疾病患者的血清CagA IgG抗体。结果 在Hp感染患者中血清CagA抗体总阳性率 6 9 2 %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为 6 7 2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 72 4% ,胃溃疡为 5 6 8%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79 2 % ,胃癌为 71 4% ;各疾病间Cag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清CagA抗体检测不能作为区分Hp感染致不同胃肠疾病的单一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间接ELISA方法对111例慢性胃病患者进行了抗幽门螺旋杆菌抗体—IgG的血清学检测。抗体总检出率为68.5%,各种胃病中以糜烂性胃炎和球部溃疡病的检出率(85.7%,82.6%)最高。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111例中随机抽样50例与组织染色法和尿素酶试验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ELISA法和染色法效果相同,二者的检出符合率为82%。ELISA法具有敏感性高(86%)、特异性好(71%)、操作方便、结果准确、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可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群筛选、治疗后的随访观察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茵(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对1836例因上消化道不适来院检查的患者经 Olympus 胃镜检查胃黏膜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Hp 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为阳性即确定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53例来院检查未查出上消化道疾病的作为对照。结果上消化道疾病Hp 感染的阳性率为63.0%,其中食管癌63.9%,贲门癌66.7%,胃癌72.9%,消化性溃疡73.6%,慢性萎缩性胃炎61.2%,浅表性胃炎60.9%;农村患者的总检出率为85.5%,城市患者为36.6%,农村明显高于城市。上消化道不同部位溃疡的 Hp 检出率除幽门溃疡为68.8%外,其他均高于70%,对照组 Hp 阳性率为14.6%。结论上消化道疾病与 Hp 感染密切相关(P<0.05);农村人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P<0.05);不同部位溃疡均与 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旋杆菌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脑梗死、脑出血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与其夫妻对照组血清幽门螺旋杆菌特异抗体IgG的阳性率,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脑梗死、脑出血和SAH的关系。方法脑梗死组55例,脑出血组60例,SAH组24例,其夫妻对照组分别为32、27、15例。应用化学免疫荧光法半定量测定3组IgG的量,>1.1U/ml为阳性结果。结果脑梗死组幽门螺旋杆特异抗体IgG阳性者45(81.8%),脑出血组为43(71.7%),SAH组为17(70.8%);对照组则分别为17(53.1%)、18(48.6%)、7(46.7%)。与患病组相比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梗死、脑出血和SAH的发病密切相关,可能为脑血管疾病的另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复杂,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chronicurticaria,CU)发病关系密切。作者检测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4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以探讨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ium Pylori)感染在痤疮的作用.方法 使用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技术对100例痤疮患者和80例按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进行HP抗体检测,比较两者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痤疮患者组HP的IgG抗体阳性率77.0%.而对照组抗体阳性率51.3%.两组间阳性率经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HP感染可能是痤疮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反射性呕吐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大武口医院内科住院病人诊断为反射性呕吐患者60例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测定.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非侵袭性14C-尿素呼气试验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测定,观察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结果两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测定方法均提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射性呕吐与Hp感染有一定相关性,HP感染可能影响原发疾病发展、预后.对于引起反射性呕吐的疾患,进行Hp检测和治疗,对病情发展、预后及缩短住院时间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及其亚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54例IBS患者、55例对照组,60例十二指肠溃疡,通过尿素酶实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分析肠易激综合征及各亚型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组HP阳性率大于IBS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组各亚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之一;IBS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IBS亚型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食欲不振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排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和13C-辛酸呼气试验法对69例老年食欲不振患者,进行HP检测和胃排空检测。结果 69例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31例,阴性38例,阳性感染率为44.9%。HP阳性组和阴性组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244.5min±35.6min和232.4min±36.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不是导致老年食欲不振的主要因素,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排空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挑选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58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p病菌根除率(93.10%)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45%)低于对照组(20.69%),差异明显(P0.05)。结论:运用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提高Hp病菌根除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