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ian H  Yang JQ  Chen ZJ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0):2845-2848
目的 评价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后,不同抽吸结果对患者微循环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7月至2011年2月在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心内科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的STEMI患者,根据抽吸结果分为抽吸阳性组(38例)和抽吸阴性组(28例),同期仅行介入治疗而未使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者为对照组(66例).比较组间的基础资料、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以及住院期间和随访情况.结果 3组间基础和临床资料相似;抽吸阴性组在无复流或慢血流及远端栓塞、主要心血管病事件改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吸阳性组比抽吸阴性组可显著改善cTFC帧数[(29±9)帧/s比(35±11)帧/s,P<0.05],心电图ST段回落[(90±20)%比(76±25)%,P<0.05)]、心肌血清标志物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201±86)U/L比(264±93)U/L,P<0.05;肌钙蛋白T:(41±21)μg/L比(60±24)μg/L,P<0.05].结论 血栓抽吸导管在STEMI急诊PCI中应用安全可行,特别是抽吸阳性者能显著提高心肌灌注水平,改善临床预后.抽吸阴性者能改善微循环,但对临床预后的改善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96例,术中行血栓抽吸94例为血栓抽吸组,传统PCI组102例,比较两组TIMI血流、cTFC帧数、术后2hST段50%回落率及术后1周LVEF等。结果血栓抽吸组与传统PCI组比较: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为6.4%vs17.6%,术后即刻TIMI血流3级为93.6%vs82.4%,cTFC帧数为(28.7±7.6)vs(41.5±6.4)、ST段回落率为78.72%vs64.71%,LVEF为(54.65±7.52)%vs(46.56±6.12)%,血栓抽吸组均优于传统PCI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可降低无复流发生率,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不同时机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心肌灌注和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在行血栓抽吸前经由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10μg/kg,然后行血栓抽吸,随后根据病变特点行PCI并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B组先行血栓抽吸,抽吸后经由血栓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10μg/kg,然后根据病变特点行PCI并植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C组先经由血栓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10μg/kg,然后行血栓抽吸,血栓抽吸后再次冠脉内注入替罗非班10μg/kg,最后根据病变特点行PCI并植入支架.比较3组PCI术中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TMP)分级、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情况、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TNI)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和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非致命性再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衰加重、死亡等)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临床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比较,术后TIMI血流、TMP分级、ST段回落幅度、CK-MB峰值、肌钙蛋白I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出血事件发生率、MA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MI急诊PCI术中血栓抽吸前和抽吸后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改善心肌灌注,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马列  贾绍斌  仇玉民  魏宁  沙勇 《重庆医学》2012,41(2):185-188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对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和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 192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分为抽吸组(A组)和常规PCI组(B组),比较观察术中TIMI血流恢复情况、心肌染色(MBG)分级、术后心电图改变、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结果抽吸组从Killip分级、临时起搏器和气囊反搏(IABP)的使用方面来看,病情明显较常规组严重,抽吸组TIMI 0-1、2级血流比例、MBG 0-1、2级比例较常规组低,30d内心源性死亡率、30d内再梗死率、30d内TVR、30d内MACE较B组有降低趋势;抽吸组TIMI 3级血流和MBG 3级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PCI中应用抽吸导管可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情况,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0例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其中35例(A组)术前常规应用替罗非班,血栓抽吸治疗后行PCI术;另外35例(B组)术前常规应用替罗非班后完成PCI术。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术后A组TIMI3级血流及心肌灌注分级(MBG)3级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vs80%,94%vs71%,P〈0.05)。A组心电图分析sumSTR≥30%者及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vs74%,(65.39±6.2)vs(45.5±11.3),P〈0.05]。A组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峰值,达峰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7.2±252.6)vs(332.5±218.7),(8.11±2.34)vs(14.55±4.97),P〈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器官再次血运重建及死亡)发生。结论血栓负荷较重的STEMI患者急诊PCI中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和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PCI术中经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血运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以76名STEMI术中发生无复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方案为:PCI+血栓抽吸+硝酸甘油;治疗组方案为:PCI+血栓抽吸+硝酸甘油+替罗非班。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运恢复情况和心脏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术后的TIMI血流分级、TMP心肌灌注血流分级、CTFC数值以及30天内的MACE发生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PCI术中经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能够有效改善STEM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对预后具有较大益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IVER^TMCE血栓抽吸导管在急诊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8例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分为血栓抽吸组(30例)及常规PCI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梗塞相关区域的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术后12h ST段回落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78例研究对象中,冠状动脉造影提示36例(46.15%)存在血栓,术前46例(58.62%)TMP 0~1级。血栓抽吸组术后TMP 0~1级明显少于常规PCI组(P〈0.05),术后TMP3级明显多于常规PCI组(P〈0.05),但两组间术后TMP2级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血栓抽吸组术后梗死相关导联ST段回落多于常规PCI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血栓抽吸组无一例抽吸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STEMI患者的急诊PCI中应用DIVERTM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而且可以显著改善心肌组织灌注,提高梗死相关导联ST段回落率。  相似文献   

8.
徐辉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692+1748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其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2例,为血栓抽吸+PCI组;另48例为常规PCI组。比较两组造影结果、临床预后及TIMI血流分级。结果:血管抽吸+PCI组血栓即刻消失25例,血栓减少7例。与常规PCI组比较,血栓抽吸+PCI组ST段回落>70%者较多(75%:94%)。血栓积分显著下降[(1.5±1.0)分:(0.1±0.2)分],血栓抽吸远端血流TIMI分级显著好转[(2.0±0.6)级:(2.8±0.4)级],P均<0.05。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血栓抽吸导管是治疗血栓负荷过重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有效的方法,可提高PCI的治疗成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减少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术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QTc间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采用EXPORT导管血栓抽吸术治疗的前壁STEMI患者作为血栓抽吸组,并选择同期连续没有使用EXPORT导管血栓抽吸术的80例前壁STEMI患者作为非血栓抽吸组。对比分析两组STEMI患者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心电图QTc间期变化,血浆肌钙蛋白I峰值时间,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临床预后。结果与非血栓抽吸组比较,血栓抽吸组QTc间期和肌钙蛋白峰值时间明显缩短,峰值明显下降(P<0.05);PCI结束时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5);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略有减少(P<0.05)。结论血栓抽吸术可缩短STEMI患者QTc间期,但对住院期间和PCI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预后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55-135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2h内ST段回降幅度对早期心肌再灌注的临床意义及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首次STEMI患者,于发病12h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记录介入术后2hST段回降幅度,以术后2hST段回降幅度≥50%为A组(97例,占64.7%),<50%为B组(53例,占35.3%)。PCI术后2周,评估梗死区室壁运动评分指数(WMSI),以观察早期心肌再灌注;术后1年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评价远期预后。结果:PCI术后2周,A组梗死区室壁运动恢复情况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组心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5),B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结论:PCI术后早期ST段回降幅度可反映心肌再灌注的微循环情况,并对远期临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耿涛  宋志远  王炳勋  徐泽升 《重庆医学》2018,(2):211-213,216
目的 探讨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存在重度血栓负荷的介入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治疗的患者265例.A组为直接PCI术中单纯应用血栓抽吸;B组为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及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结果 B组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3级的患者明显少于A组(P<0.05);心脏核磁共振检查(CMRI)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心肌坏死面积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6个月的心脏彩超结果显示,B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在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和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10月符合急诊PCI条件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A组42例:使用冠脉内血栓抽吸导管,在持续负压下从血管近端至远端缓慢抽吸3~5次,血栓影消失后直接植入支架;B组44例:按常规治疗方法完成PCI术。比较2组血管TIMIⅢ级开通率、慢血流及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2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率均为100%。A组无复流、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4.8%vs 27.3%,4.8%vs 18.2%,P<0.05,P<0.01);6个月随访期间,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0%。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操作简便,能够明显降低无复流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PTCA+支架置人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入选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98例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TIMI0级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PCI组49例和标准PCI组49例.观察ST段回落指数、MBG评分、左室射血分数和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结果:血栓抽吸+PCI组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标准PCI组(37/49 vs.24/49,P<0.05),MBG评分亦好于标准PCI组[(2.86±0.28)vs.(2.36±0.48),P<0.05],远端柃塞发生率低于标准PCI组(2/49 vs.9/49,P<0.05).两组的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和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TEMI患者直接PCI术前使用血栓抽吸装置可以减少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7月—2010年6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3例,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31例患者作为ZEEK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电图要ST段回落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心肌酶达峰时间、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急诊血运重建等有无差异。结果 ZEEK组TIMIⅢ级血流比例、ST段回落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值及心肌酶达峰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院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可安全有效地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进行血栓抽吸术并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8月一2013年8月收治的ASTEMI患者5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静脉应用替罗非班,PCI术中行血栓抽吸,经抽吸导管行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对照组27例(单纯行PCI治疗,仅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观察2组术后即刻的冠状动脉TIMI分级,以及手术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术后1.5 h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TR)≥50%比率;比较术后1周及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比较2组患者出血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TIMI 3级所占比例、术后1.5 h心电图STR≥50%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肌酶CK—MB达峰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3个月时2组LVEDD及LVEF均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大出血情况及MA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诊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并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可增加心肌水平的血流灌注,减少坏死心肌数量,改善近期预后,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该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行PCI、同时给予血栓抽吸治疗的65例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直接PCI的65例急性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预后。结果在TIMI 3级、ST段回落50%、再灌注心律失常等近期预后指标上,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再住院率、死亡率、LVEF>50%例数等远期预后指标上,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LVEF>50%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给予急性STEMI患者行PCI的同时给予血栓抽吸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但是对再住院率、死亡率、LVEF值等远期预后的影响较小,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雪宏 《当代医学》2021,27(7):43-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6例,采用刮刮卡法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行PCI治疗,观察组行血栓抽吸导管术治疗,比较两组血流分级、心功能改善效果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血流0~1级者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3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流2级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LVEF、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LVEF、LVEDD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猝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术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血流再灌注恢复,减少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心内科住院拟行PCI患者110例,年龄28~60岁,平均(46.2±8.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I早期应用组(A组,在获取PCI知情同意后立即开始使用替罗非班者)和PCI即刻使用组(B组,在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后应用替罗非班),每组均55例。观察两组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PCI前后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和梗死区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分级、血小板聚集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PCI前TIMI 3级和TMPG3级获得率分别为30.9%和34.5%,B组分别为12.7%和12.7%;PCI后A组分别为94.5%和80%,B组分别为84.7%和52.7%,两组PCI前TIMI 3级、TMPG3级及PCI后TMP3、TIMI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轻度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P<0.05),重度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对≤60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尽早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改善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的血流及心肌微循环灌注,且未增加术后30d重度出血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时经血栓抽吸后冠脉应用替罗非班对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TIMI血流、TMPG分级、心功能的改变、出血事件以及住院期间MACE事件率。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TIMI血流及TMPG分级均优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MACE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事件及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后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是处理冠状动脉内血栓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减少慢血流或无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40例急诊STEMI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 A组进行血栓抽吸+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B组进行血栓抽吸。观察术后两组患者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血浆肌钙蛋白I(cTnI)峰值,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钠尿肽(BNP),大出血、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A组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cTnI值、LVDd、LVEF、脑钠肽( BNP)水平等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两组患者大出血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冠脉给药应用在STEMI急诊PCI,能够有效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改善患者心肌灌注,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