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在脑血管动脉期以及静脉期扫描以及图像融合技术在颅内静脉畸形方面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的头部容积扫描,并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对静脉性血管畸形图像进行容积三维重建,对颅内静脉畸形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在颅内静脉畸形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价值。结果本组50例颅内静脉畸形的患者中,有36例CT显示放射状或条状排列的费解剖位置血管异常增强,其中有"水母头"特征的患者有10例,临床诊断准确率为66.7%。应用图像融合技术进行容积重建,直观呈现"水母头"特征的患者共有46例,有34例患者能够完整、清晰的显示引流静脉全程。结论多排螺旋CT联合图像融合技术对脑内血管容积重建,能够显著的提升颅内静脉畸形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作为颅内静脉畸形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头部CTA显示颅内动脉血管病变的能力和价值.方法 对355例患者行16排CTA检查,3D表面容积重建,MIP CPR MPR重建.结果 CTA诊断烟雾病4例,动静脉畸形5例,动脉瘤65例,动脉狭窄性病变245例,CTA未见异常36例.结论 16层螺旋CT头部CTA能很好的显示颅内动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CT血管造影在颅内血管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 (CTA)在颅内血管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simens -plusSCT机行头颅螺旋CT扫描 ,原始图像用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和表面阴影成像法 (SSD)进行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结果 :11例患者中 ,显示动脉瘤 4例 ,动脉瘤合并AVM 1例 ,AVM 2例 ,大脑中动脉闭塞 1例 ,未见异常 3例。CTA能显示颅内血管性病变和部位和性质。对动脉瘤瘤体、瘤蒂的大小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大小及形态、回流静脉均可清晰显示。结论 :CTA是一种安全、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 ,对颅内血管性病变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尤其适用于SAH和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病因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4.
郭伟  黄伟  刘玉凯  熊图  邓磊 《大家健康》2017,(10):49-50
目的:分析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5例在临床上疑似恶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头颈部血管扫描,并对所有患者施以血管的三维重建.结果:45例患者的图像均清晰,且对其颈部内外动脉、椎动脉以及相应分支、颅内主要动脉及其相应一级分支均显示良好,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的要求,最后诊断结果显示42例病变.结论:对于头颈部相应血管痛变患者,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扫描,具有安全可靠,方便快捷以及图像清晰等特点,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头颈部血管,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参考依据,因而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了解颅内动脉开窗畸形CTA表现、检出率以及好发部位。方法对经64排128层CTA诊断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2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畸形的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结果 327例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24例(7.3%),共计25处;10例位于椎动脉,8例位于基底动脉,4例位于大脑前-前交通动脉区;大脑中动脉1例;1例为前交通区与基底动脉2处多发。裂隙型10处,凸透镜型13处,重复型2处。3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同时合并AVM及动脉瘤。结论 64排128层CTA能够无创地清楚显示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性病变,可以作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肇平  李清水 《中外医疗》2014,(11):190-19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64排128层)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患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64排Brilliance 螺旋CT进行血管成像扫描,右上肢静脉团注入造影剂优维显60~70 mL,注射速率4.0~5.0mL/s。采用触发扫描技术,先选好跟踪层面,待CT值达到设定阀值时自动启动扫描,并将原始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VR)及MIP、CPR、MPR等多种成像方式进行诊断。结果42例患者图像清晰,对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颅内动脉及其一级分支显示良好,且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诊断结果为39例病变。结论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技术逐步取代DSA,其安全可靠,简便快捷,图像清晰,具有多种后处理方式,为头颈部血管疾病提供更多、更可靠信息,具有优越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永记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63-1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腹部血管性疾病的应用价值,评价其三维图像的质量。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CTA检查的3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均能准确诊断出腹部血管疾病。在30例腹部血管疾病中,门静脉系统疾病8例,腹主动脉瘤4例,脾血管瘤4例,肝血管瘤3例,肾动脉钙化狭窄4例,腹主动脉钙化狭窄2例,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3例,另2例患者为髂动脉钙化狭窄。结论螺旋CT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可以重建出高质量的血管病变的三维图像,可为临床提供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并且费用相对较低,安全性高,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8.
王雁 《中国医疗前沿》2013,(20):79-79,96
目的:讨论64排CT血管造影(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hilip 64排螺旋CT对32例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脑血管CTA检查,分别应用容积再现重组(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对脑血管的显示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在选取的32例患者中,有28例动脉瘤与DSA对照,3例动脉瘤和1例脑血管畸形(AVM)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2例CTA的VR、MIP图像对颅内动静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100%,大脑中动脉5级分支显示率96%(30/32),通过VR及MIP重组的脑血管图像,清晰显示了30例脑动脉的三维解剖关系及动脉瘤周围的复杂结构,动脉瘤与颅骨的关系,清晰显示1例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安全、快速、准确、风险小,创伤少,特别是三维处理后的图像能清晰显示血管形态、解剖结构及病理变化,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头颈部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技术及其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5-02~2008-01期间使用6排螺旋CT,为诊断脑血管病而做CTA检查的47例,发现脑动脉瘤17例,3例AVM(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狭窄13例,显示血管闭塞3例,颅内多段血管粗细不均者5例,显示血管变异5例,血管内低密度斑块及钙斑者6例.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3.50mL/s 速率行外周静脉注射,行螺旋CT容积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多种三维成像后处理,得到脑血管立体图像.结果:CTA 可清楚地显示较粗大的脑动脉,对 Willis 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显示良好,对于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及脑动脉狭窄的诊断较有意义.结论:用6排螺旋CT做 CTA 检查可显示5级脑血管分支,可显示脑血管病的多种病变,并可多方位观察.属微创、简便、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3例临床可疑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HP xw8000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合常规血管造影(DSA)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在1 323个动脉节段中,1 305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DSA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节段共390个,其中轻度狭窄48个,中度狭窄36个,重度狭窄66个,闭塞240个;CTA显示狭窄和闭塞的节段共393个,其中轻度狭窄51个,中度狭窄30个,重度狭窄72个,闭塞240个.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CTA对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9.1%、99.7%和99.5%.结论 多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128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技术在头颈血管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拟诊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采用小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将扫描后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CTA重建,分别对CTA图像质量及病变显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图像质量均达到诊断要求,颈部动脉显示优良率82.6%,脑部动脉显示优良率81.3%,头颈部血管病变显示清楚;75例中正常23例;异常52例,其中脑动脉瘤32例(共38个动脉瘤),脑血管畸形(AVM)2例,脑血管硬化13例,颈内动脉阻塞3例,烟雾病2例。结论采用小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进行头颈部血管128层螺旋CT成像(CTA)检查,能够获取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质量,在不影响诊断结果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对比剂用量,有利于降低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9例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同时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其中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随后进行了DSA检查或手术治疗。结果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83例,动静脉畸形22例,静脉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海绵窦动静脉瘘3例,单纯烟雾病3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先天性变异等32例,正常病例186例,其中CTA诊断的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与DSA检测结果及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SCTA对头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微创、快速、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头部血管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four螺旋CT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后,采用容积重建成像技术(VR)、多轴面重建技术(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对图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通过CTA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11例.CTA三维重建技术成像均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的形状、数目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结论:CTA三维重建技术成像是一种可靠、无创的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方法,为手术治疗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64排螺旋C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位患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行64排MSCT颅内动脉成像扫描,应用3D重建技术显示颅内动脉,以明确病因。结果:28例正常,2例烟雾病,8例动静脉畸形,2倒动脉畸形,45例动脉瘤,1例垂体瘤猝中。结论:64排螺旋CTA成像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能够及时明确诊断,对于指导治疗是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石银龙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1):2236-2237
头部多层面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检查技术已作为临床诊断颅内疾病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对诊断动脉瘤、血管狭窄及畸形等疾病.本文就头部CTA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行CTA检查发现有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CTA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100例中有1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照,89例与介入治疗、手术对比。结果100例中CTA发现116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29个、后交通动脉瘤16个、大脑前动脉9个、大脑中动脉35个、大脑后动脉3个、颈内动脉瘤16个、椎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2个,小脑前下动脉1个,基底动脉1个。2例AVM,4例动脉瘤合并AVM,2例AVM合并静脉瘤,诊断准确率达94.91%。结论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及AVM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冉勇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14-115,12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例头皮巨大血管畸形患者,分析其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经16层螺旋CT双能量同步扫描CTA技术确诊,平扫后再行CTA容积扫描的动静脉同期显示全脑血管成像。然后使用常规CTA和减影CTA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成像(MRP)后处理技术观察图像。结果 4例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同时合并头皮-颅骨-脑膜动静脉瘘1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CT平扫结果显示:头皮团块状软组织影增厚。增强扫描显示:蚯蚓状或条状迂曲强化的血管影,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两例还在窦汇区见颅骨内增多扭曲血管与窦汇相连,双侧小脑幕窦显示,直窦顶部与上矢状窦间见细小大脑镰状静脉影相连。一例出现左侧横窦微小变异。结论通过CTA重建,颅骨结构间的空间关系及动静脉畸形的3种组成部分的空间关系能够被充分显示,能够代替常规的DSA检查,在头皮动静脉畸形的筛查、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吕秀玲  李炯  康少锋  朱力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2):144-145,96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随后通过工作站对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良、差的,分别为35例、4例、1例。结论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所获取图像,有助于放射影像医师更有效、准确地对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疾病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9.
余立新  金建军  王彩云 《吉林医学》2012,33(31):6768-6770
目的:对比研究MSCT智能跟踪技术与目测手动触发扫描技术在头部CTA成像应用中的图像质量。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40 CT对50例临床怀疑头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分成甲乙两组,甲组23例采用智能跟踪技术与乙组27例目测手动触发技术进行头部动脉CTA数据采集成像,随后通过syngo V32工作站对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重组。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分别对甲乙两组病例进行图像质量评定,其中甲组图像质量分别为甲级20例、乙级3例,乙组图像质量分别为甲级15例、乙级6例、丙级6例。结论:恰当的采用智能跟踪技术与目测手动触发扫描技术进行头部CTA数据采集,将二者结合运用,可以确保检查的成功并且得到质量较好的图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表面遮盖重建进行头部CTA去骨成像技术(简称SSD‐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 )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27例利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VCTDSA )确诊为AVM 的患者资料,将其数据导入本院CT工作站,进行SSD‐CTA去骨重建,并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另收集成都市第一人民院5例经SSD‐CTA检查确诊为AVM的患者资料,将其结果与DSA进行对比。结果 SSD‐CTA重建图像质量不及VCTDSA ,但两种技术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限于本院技术条件,收集AVM 患者数量不足以进行统计分析;对图像的观察体会,SSD‐CTA 细节分辨不及DSA ,但所收集病例与DSA诊断一致。结论 SSD‐CTA 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作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