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验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工作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提高检验工作的质量.方法:从具体工作中对检验人员的素质、标本的来源及处理、护士及护理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找出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以上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结论:临床常使用的质控血浆进行室内质量控制,只能监控分析中仪器及试剂的状态,而对本文所提及的影响因素不能有效质控,应针对凝血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的素质、标本的来源及处理、护士及护理人员等方面加以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凝血检验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从2014年3月-2015年2月200例行凝血检验患者,其中采取常规凝血检验100例(对照组),采取质量控制凝血检验100例(观察组),对比两组诊断准确率,并分析有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准确率为91.00%,对照组为71.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误诊原因主要为样品保存不当、仪器因素、内源性因素。结论:在凝血检验中采取质量控制,能使凝血检验误诊率得到有效降低,有助于患者后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检验医学的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大部分,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检验结果真实准确的前提。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临床医师的医嘱和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中的质量控制。血栓和止血试验中目前除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标准化外,纤溶等试验尚未标准化和规范化,所以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更加重要。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检验血样凝血溶血的常见原因的改进,有效的避免了采血时出现的问题,以便引起误诊和彻底治疗。方法对病人个人方面因素调查和医务人员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标准规范操作。结果改进后的规范化操作对临床检验技术上有改进和完善。结论经过验证改进此方法有效,对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产科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诊治的78例产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设为病例组,另外39例普通的顺产和剖腹产患者设为健康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凝血检测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产妇凝血相关指标均较病例组明显缩短(P<0.05),病例组患者在生产前已经出现凝血时间延长的状态,血小板减少,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及时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测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才能判断出其病情发展状况,进行早期治疗,达到降低孕婴死亡概率的目的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凝血真空采血管和标本放置温度及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体检者均进行凝血四项检测,记录BD管、国产A管、国产B管的凝血检验结果,其中包括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观察标本分别放置于冰箱、室温环境下不同时间的检测结果.结果 国产A管PT、APTT、TT与FIB水平与BD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国产B管TT水平低于BD管(P<0.05),PT、APTT、FIB水平与BD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本放置于冰箱保存8 h后,APTT、TT水平均高于即时检测水平(P<0.05);PT、FIB水平冰箱保存2、4、8 h与即时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本放置于室温保存4 h后,TT水平高于即时检测水平(P<0.05);保存8 h对比后发现,PT、APTT、TT水平均高于及时检测水平(P<0.05).FIB水平室温保存2、4、8 h与即时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凝血检验结果易受到凝血真空采血管质量、标本存放时间的影响,故需检验科医护人员合理选择凝血真空采集管,保证在血液标本采集2h后完成凝血检验,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制液体组织凝血活酶试剂与进口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对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结果的比较.方法用已知ISI的进口组织凝血活酶试剂,标定未知ISI的自制液体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并用两组试剂进行对比检测.结果自制液体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的ISI值高于进口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的ISI值,但两组试剂的PT结果(INR值)相关性良好(r=0.979 85,P<0.000 1),重复性稳定性结果近似,差异较小.结论自制液体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可完全代替进口组织凝血活酶试剂. 相似文献
11.
吴慧玲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8,20(3):47-48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环境,凝血实质是系列酶促反应过程,凝血检验对临床各科的疾病诊断有很大的意义,除了对出血疾病的筛选与诊断外,还用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以及各种抗凝治疗者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制液体组织凝血活酶试剂与进口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对凝血酶原时间 (PT)检测结果的比较。方法 用已知ISI的进口组织凝血活酶试剂 ,标定未知ISI的自制液体组织凝血活酶试剂 ,并用两组试剂进行对比检测。结果 自制液体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的ISI值高于进口组织凝血活酶试剂的ISI值 ,但两组试剂的PT结果 (INR值 )相关性良好 (r =0 .97985 ,P <0 .0 0 0 1) ,重复性稳定性结果近似 ,差异较小。结论 自制液体组织凝血活酶试剂可完全代替进口组织凝血活酶试剂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住院患者多处于血液高凝状态,其出现凝血指标的异常和凝血功能紊乱常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大部分死亡病例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显著高于一般住院患者,凝血指标的监测将有助于早期干预和降低病死率。本文就凝血检验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凝血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产科DIC患者进行凝血检验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产科DIC患者50例进行凝血检测,同时选取健康产妇50例做为对照组进行凝血检测。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小板( PLT)、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结果健康产妇组的PLT显著大于DIC组( P<0.05),健康产妇组的TT、PT、APTT均要显著小于DIC组( P<0.05)。结论产科DIC患者进行凝血检验能够有效判断患者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1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凝血检验指标监测,比较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外源性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 相似文献
16.
凝血常规检验室内质控失控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凝血常规检验质控失控的原因.方法 分析122项次凝血常规检验质控失控的原因,并将失控原因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结果 122项次失控结果中,由于仪器和试剂等原因导致的失控(真失控)69项次(56.6%),其中仪器方面的原因20项次,试剂方面的原因49项次.由于质控物相关操作的原因导致的失控(假失控)53项次,占43.4%.结论 分析仪器进样不准确、检测光强度衰减或光路污物干扰、试剂失效是失控的主要原因.标准化操作可避免质控物复溶不准确或解冻后混合不均匀等大多数的假失控.常规工作中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7.
《吉林医学》2014,(27)
目的:探讨凝血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血液实验室检查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血液标本置于室温下,观察不同的时间(0 h、2 h、4 h,24 h)以及在不同温度(-4℃、-20℃)保存24 h,对PT、APTT、TT和FIB进行检测比较。结果:室温条件下,与0 h相比,2 h后检测,PT、APTT、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h后检测,PT、APTT、TT指标出现时间增加,且随放置时间增加而增加(P<0.05),FIB无明显变化;放置24 h,PT、APTT和TT出现明显延长,FIB无明显变化((P>0.05)。-4℃下保存24 h,PT、APTT、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时,APTT出现延长(P<0.05)。结论: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4℃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PT、APTT、TT和FI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该院产科治疗的DIC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顺产或剖腹产产妇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要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中的凝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掌握产科DIC患者凝血检验结果的变化规律有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发展预测。 相似文献
19.
临床血栓与止血检验分析的质量保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血凝分析仪进行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纤维蛋白原(FIB)]试验已广泛应用于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抗凝药剂量监测及预后分析,准确的检测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将实际工作中有关血栓与止血检测中全程质量控制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分析凝血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出现的异常结果,同时对其结果真实性和相关的对策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8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4680例患者的凝血检验APTT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其中异常患者162例,同时对异常患者进行静脉采集血液复查,对两次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首次对患者的检查结果和再次复查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凝血APTT检查时,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以及分析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对出现的异常结果需要进行再次采集血液进行复查,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