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左艳敏  杨剑 《中国药房》2015,(8):1048-1050
目的:为高血脂患者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12-2013年我院血脂检查异常并符合他汀类药物用药条件的患者110例,调查其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或未使用该类药物的原因。6个月后统计患者的血脂达标情况。结果:110例患者中,按照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46例(41.82%)在体检中30例(65.22%)达标;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剂量不足23例(20.91%),在体检中8例(34.78%)达标;使用其他调脂药24例(21.82%),在体检中8例(33.33%)达标;17例(15.45%)患者未使用调脂药,在体检中1例(5.88%)达标。共有64例患者未按照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主要原因包括患者因自身知识缺乏而担心药品不良反应、经济负担重和医师处方原因(处方中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有相互代谢作用)。结论:他汀类药物能明显改善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以提高高血脂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服用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后患者心肌损伤指标变化,探究PCI术前服用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对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收集某院2013-2017年PCI患者病例共752例。比较分析5组患者(A组:长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术前单次服用负荷剂量他汀,B组:长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术前单次服用常规剂量他汀,C组:术前单次服用负荷剂量他汀,D组:术前单次服用常规剂量他汀,E组:术前无他汀类药物治疗)术前,术后0~2 h、3~12 h、13~24 h的cTn I、CK-MB、AST、ALT、BUN、sCr指标以及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结果:A、B、C组术后cTn I和CK-MB升高幅度及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D、E组(P<0.05);5组AST、ALT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未高过正常指标上限的3倍;5组BUN、sCr较术前升高不明显(P>0.05)。结论:PCI术前长期他汀类药物治疗或术前单次服用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围手术期的心肌损伤,降低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且对肝肾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治疗现状。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2009年2月间我院收治疗的180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出院半年后对患者是否坚持服药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坚持服药与不坚持服药在不同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职业及年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未坚持服药的患者中,由于健康指导不到位的占54.1%,由于经济原因的占36.1%。结论患者出院后能否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与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有关。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指导水平和降低他汀类药物的治疗费用,将会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玉田县医院168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2年内服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进行调查。结果服药依从性佳者占24.05%,服药依从性差者占68.75%;在单因素中,年龄、文化程度、药物相关知识、自我保健意识、经济原因、用药监督、病程均影响服药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偏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他汀类药物在我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可能原因。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204例为研究对象,统计疾病的年龄分布,他汀类药物在各年龄段的使用情况,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种类、剂量、首次使用时间,他汀类药物在并发疾病、费别、医师等的使用情况。结果 204例TIA患者,入院后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是79.4%,TIA在61~70岁发病率最高,他汀类药物在51~60岁发病患者中使用率最高;使用的他汀类药物是阿托伐他汀钙和瑞舒伐他汀钙,20 mg阿托伐他汀钙和10 mg瑞舒伐他汀钙使用最多,40%患者入院当天给予他汀类药物,87.3%的患者在入院72 h给予;TIA并发高血压的比例最高,用药情况也最好,用药率占87.1%;市医保人员患病率高,新农合患者用药率最高(93.7%);医师用药率最高为100%,最低为50%。结论 TIA患者他汀类药物服药率未达到指南要求,服药剂量和时间不统一,年龄、费别、并发疾病及医师因素对他汀类药物使用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HADS2评分与新发房颤是否存在关系,及CHADS2评分是否可以运用到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方法 选取2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CHADS2评分分为3组,其中A组61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0分,B组83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1-2分,C组69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3-6分.对所有患者均使用他汀类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与CHADS2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CHADS2评分越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新发房颤发病率越高(P<0.05);CHADS2评分≤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新发房颤的发病率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则不存在此效果(P >0.05);CHADS2评分≤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C反应蛋白的水平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则不存在此效果(P>0.05).结论 CHADS2评分能够很好地预测新发房颤的发病率,并且其还能很好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电话调查的方法了解我院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种类及剂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否达标、定期随诊情况及停用时间及原因。结果 276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27.1%。服用剂量:一片265例,占96.0%;两片10例,占3.6%;联合用药1例,占0.4%;目前服用他汀类药物208例,占75.4%;定期随诊162例,占77.9%。停用他汀类药物68例,占24.6%;定期随诊1例,占1.5%;停用时间:术后3个月~1年57例,占83.8%;停用原因:担心副作用42例,占61.8%;认为他汀非必需药物23例,占33.8%。结论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调脂治疗现状不容乐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较低,他汀类药物使用中存在1片现象,联合用药较少;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沟通和教育,加强随诊,尤其是停药时间较集中的3个月~1年;及时调整他汀的用量或联合用药,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死亡风险影响的流行病学。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5年9月期间首次住院的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589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其临床资料,使用他汀类药物220例作为暴露组,未使用他汀369例作为对照组,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后对两组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肺炎住院患者中,校正年龄、高血压、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等混杂因素后,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组相比,服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肺炎住院患者的30d死亡风险,ARR值为0.510(95%CI:0.31~0.8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年龄、饮酒史、高血压、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均为院内30天死亡率的影响因素。给予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肺炎住院患者的30d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的应用情况。方法 调查2012年7月—2013年5月所有ACS患者452例,调查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452例患者中有425例(94%)应用他汀类药物,最常用的他汀是阿托伐他汀,平均剂量16mg/d。15例(3.5%)患者应用强化剂量的他汀,96.5%患者接受标准剂量的他汀。27例没有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中,7例有他汀禁忌症,20例没有禁忌症。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药物与入院时LDL—C水平无关。结论 在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中,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比例较高,但剂量不足,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强对医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65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及停用是否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改善及预后的恶化的关系。结果住院期间接受他汀类药物患者的30d病死率为10.38%低于住院期间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患者的25.10%( P<0.05),出院或住院康复率为56.60%高于住院期间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患者的39.77%(P<0.05);住院期间未停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30d病死率为11.48%显著低于住院期间停用他汀类药物的42.00%(P<0.05),出院或住院康复率为57.38%显著高于住院期间停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44.00%(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 ICH 患者的预后状况,并且他汀类药物的停用与 ICH 患者预后的恶化相关。考虑到他汀类药物停用与预后恶化间的关系,在ICH 急性期,应该慎重权衡他汀类药物停用的风险与收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超高倍显微镜下直视分析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并与发生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的情况进行对比,为预测临床阿斯匹林抵抗提供参考。方法应用ACT-2000超高倍多媒体显微镜直接观察15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服用阿斯匹林1周后外周血血小板聚集情况,跟踪患者首次起病后1年内是否复发脑梗死(临床阿斯匹林抵抗)。结果超高倍显微镜直视检查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异常者85例,占56.7%,其中1年内脑梗死复发者21例,复发率24.7%;血小板聚集正常者65例,占43.3%,其中1年内脑梗死复发者5例,复发率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服阿司匹林后超高倍显微镜下血小板聚集异常的脑梗死患者容易复发,该方法简便、直观、易行,可作为预测临床阿斯匹林抵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ho激酶抑制剂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丹香冠心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控制血压、他汀降脂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观察评价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两组血清CRP下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u=2 052,P〈0.05;t=9.43,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用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9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并观察不同类型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7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扁平斑13例(18.31%),软斑24例(33.80%),硬斑12例(16.90%),混合斑22例(30.99%);对照组中扁平斑8例(50.00%),软斑2(12.50%),硬斑4例(25.00%),混合斑2例(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软斑、混合斑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硬斑和扁平斑(P〈0.05)。结论对于可能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了解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性质,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黄胜立 《中国药房》2012,(36):3419-3420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住院患者100例,按数字随机法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瑞舒伐他汀;对照组在常规脑梗死基础治疗上口服辛伐他汀。6个月后评定患者的血脂变化,并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的甘油三酯(TG)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MT厚度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较辛伐他汀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规范并加强临床用药管理,减少药房退药.方法 对医院2010年门、急诊药房退药处方,按照退药原因、科室及退回药品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 237张退药处方中,医师处方原因473张,占38.24%;患者原因398张,占32.17%;药品不良反应原因273张,占22.07%;药房原因93张,占7.52%.结论 医务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同时加强与药师及患者之间的沟通.药剂人员应注重药物咨询,向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尽量减少退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成因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36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与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引起该病的因素进行探讨,然后采用外科手术对其进行治疗。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重型颅脑创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发病与瞳孔变化、GCS评分、年龄、合并伤、围手术期血压、中线移位以及环池状态等因素有关(P<0.05);②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瞳孔散大与围手术期低血压可能是引起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③治疗结果:12例死亡,剩余24例出院后随访2~18个月,平均(9.3±0.8)个月,恢复良好16例,8例中至重残。结论重型颅脑创伤并发大面积脑梗死的成因可能为瞳孔散大及围术期血压低;该病可能会导致进一步地重脑损害,应该对其进行早期、及时地诊断,并采取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患者并发脑梗死的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诊半年后,利用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系统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有28例(48.3%)患者恢复生活自理,中度残疾患者15例(25.9%)、重度残疾患者10例(17.2%),植物生存患者2例(3.4%),死亡3例(5.2%)。结论:外伤性脑梗死病死率高,主要的确诊手段是及时进行CT检查,选择恰当有效地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IMT)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31例脑梗死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脑DSA)的患者进行血糖分析,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糖尿病组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61例脑梗死糖尿病组查出颈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数135块,70例脑梗死非糖尿病组查出斑块数46块,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T2DM并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脑血管病一级及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与血脂的关系,并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安徽省合肥地区急性脑卒中患者670例(脑出血172例、脑梗死498例)与118名健康对照者,检测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TC、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1,P〈0.01)。脑出血组血清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51.4%(256/49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3%(18/118)(P〈0.01),脑梗死组斑块阳性检出者较脑梗死组斑块阴性检出者血脂异常率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组斑块阳性检出者TG(P〈0.01)、TC(P〈0.01)、LDL-C(P〈0.01)水平明显高于脑梗死组斑块阴性检出者,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组斑块阴性检出者(P〈0.05)。结论: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发病相关;血清TC水平升高与脑出血发病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脂水平异常密切相关,并且是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个体优化调脂治疗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