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脱羧勒克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辽宁省卫生防疫站(沈阳110005)赵卓,郭军巧,何丹江,孙丽华非脱羧勒克氏菌(Leclerciaadecarboxylata)曾被归入成团肠杆菌生物群3(Enterobacteragglomeransbiogro...  相似文献   

2.
一株非脱羧勒克氏菌的分离鉴定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从螺旋藻粉中分离出一株非脱按勒克氏菌.该菌最重要的特征为精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羧校酶阴性,生长过程中产生非水溶性黄色素。该菌与人的腹泻和感染有关.应引起足够注意。我们于1996年6月在螺旋藻粉中分离到一株北脱羧勒克氏菌,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螺旋藻粉:我省某食品企业送检样品。培养基及主要试剂:普通营养琼脂: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1%a一条酚一乙醇溶液。仪器: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MS):GNI鉴定卡,两者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1.2方法细菌的分离按常规方法进行[1]。称职25g待检…  相似文献   

3.
2004年11月中旬,有人向疾控中心反映,在食用从某超市购买的真空包装食品后发生腹痛,腹泻等症状。并向我们提供了一包同时购买,同样品种,还未开封的真空包装食品。经检测发现一种较为罕见的菌种-非脱羧勒克菌,现将检验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非脱羧勒克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是1986年由田村等提出的新菌属中惟一的菌种,其引起的血液感染文献少有报道。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从血液标本分离到1株非脱羧勒克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非脱羧莱克勒菌是肠杆菌科莱克勒菌属唯一菌种,据文献报道,该菌最初称非脱羧埃希氏菌,是leclere在1962年提出的,后归属于埃希氏菌属,到1987年Tanuraetal提出,将其归属于肠杆菌科的莱克勒菌属,命名为非脱羧莱克勒菌。非脱羧莱克勒菌可见于由多病原引起的伤口感染,单独由非脱羧莱克勒菌感染,见于血液感染标本,以及免疫低下患者中。目前,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该菌的报道很少。2010年10月我们从腹泻病人的粪便中分离出两株非脱羧莱克勒菌,山东省系首次检出。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非脱羧莱克勒菌(Leclercia adecarboxylata)可见于由多病原引起的伤口感染[1];而该菌单独感染则见于血液感染标本以及免疫低下患者[2].目前,粪便标本中有关非脱羧莱克勒菌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于2010年10月自2例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到非脱羧莱克勒菌,现就其特性进行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凉拌菜样品进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检测,了解该菌对凉拌菜类食品的污染状况。方法于2017年10月依照GB 4789.36-2016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分离与鉴定。结果从凉拌菜中检出2株与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高度相似的细菌,结果鉴定为非脱羧勒克菌,属于阿氏肠杆菌。结论从凉拌菜中检出2株基因型不相同的非脱羧勒克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秦皇岛市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进行监测与分析。[方法]用LB增菌液增菌后,接种青岛海博显色培养基进行分离,动力试验、溶血实验及API生化鉴定。[结果]从120份食品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9株,总检出率为7.5%,其中从豆制品中检出2株,检出率为20%,速冻米面食品中检出4株,检出率为20%,水产品中检出3株,检出率为15%,其他样品未检出。[结论]我市首次从豆制品水产品速冻米面食品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且超市食品中该菌污染严重,应对超市食品进行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食品中李斯特氏菌污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敏  王颖 《上海预防医学》2001,13(3):112-113
[目的 ] 了解本市市售食品中李斯特氏菌的污染情况。 [方法 ] 选择本市 14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卫生学调直 ,并随机抽取肉类、水产类、乳品类、蔬菜类等四类 14 5件样品。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李斯特氏菌检验。 [结果 ] 14 5件样品中有 12件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占 8.2 8% ;检出英诺克李斯特氏菌 17件 ,占 11.72 % ;未检出其他菌种的李斯特氏菌 ;各类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以肉类最高。 [结论 ] 本市市售食品有不同程度受到李斯特氏菌污染。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李斯特菌在冷血动物、鸟类中的携带和菌型分布情况. [方法] 从城区酒家、餐馆采集冷血动物标本,从花鸟市场采购各种鸟类标本,用3%甘油肝汤培养分离李斯特菌. [结果] 从5种冷血动物,10种鸟类共172份标本中分离出8株李斯特菌,检出率4.7%.其中5株为缪雷李斯特菌,3株为灰色李斯特菌. [结论] 冷血动物及鸟类中有李斯特菌存在,但尚未检出致病菌型.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在肉类和奶制品等多种食品中广泛存在,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之一,对人体健康威胁较大。大兴区于2006年加入食品污染物网络监测实验室,对大兴地区各类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共采集样品75件,包括生猪肉、生牛肉、生羊肉各25件,检出沙门菌3株,检出率为4%,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十堰市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为疫情分析,预警及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市场销售的生畜禽肉、水产品、外环境水体、苍蝇、牛粪等,按《霍乱防治手册》进行检验。结果共采集样品52份,分别从基围虾和生猪肉中各检出1株小川型霍乱弧菌,阳性率为3.84%。这两株菌etxA毒力基因测检阴性为非流行株,药敏试验表明它们对头孢噻肟、氯霉素、四环素敏感。结论十堰市生畜肉类,水产品中存在霍乱弧菌污染状况,虽经鉴定为无毒力非流行株,但仍需加强监测和消毒力度,防止疾病和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江阴市首次从食品中检出舒伯特气单胞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我站为加强市售卤菜的管理,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在对卤菜日常监测中增加了致病性弧菌和气单胞菌的检测.九月份我们从卤菜熟鸡中检出一株舒伯特气单胞菌,现将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食品中沙门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河北省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以及危险食品的种类。方法: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工作手册》规定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验。结果:6个监测点共检测3类样品386份,检出81株沙门菌,检出率为21.0%,生肉的检出率为23.9%,水产品检出率为21.1%,婴儿配方奶粉未检出。结论:河北省食品中沙门菌的污染相当严重,生肉、水产品阳性率非常高,是重要的危险食品。  相似文献   

16.
2003—2004年对武汉市卤制熟食食品卫生状况进行调查,自熟食品分离出肠道致病菌阿贡纳沙门菌1株,现将检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保健食品企业生产普通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消除该领域普通食品添加非食品原料的无序状态,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和保健食品行业健康发展。方法: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设计现场调查表,对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的配方成分、普通食品的原料使用情况等开展调查。结果:5户保健食品企业生产普通食品132个品种,保健食品47个品种,生产加工普通食品是企业的主业;其中,有3户企业的普通食品全部委托加工生产,涉及41个品种,占普通食品31.1%,委托加工无法实施有效监管;对200件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的相同功效成分进行了梳理,有19个种类;21件普通食品中违规添加保健食品原料,主要为蜂胶、芦荟和褪黑素三个种类,违法添加率15.9%。结论:具有保健功效的普通食品应纳入保健食品的管理范畴,需制定委托加工监督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普通食品的监管,加大抽检力度,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8.
王晓松 《职业与健康》2008,24(10):944-945
近年来,我国卫生部门对食源性疾病一直非常重视,并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5年我省加入该网络,2006年我市作为检测网点之一对生畜肉类、生禽肉类、熟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非发酵豆制品、生食蔬菜及速冻米面食品7大类120份样品进行了沙门菌的主动监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食品中李斯特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产单核李斯特菌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并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该菌可导致人和动物患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等,病死率高达30%-70%。为全面了解河北省居民主要消费食品中李斯特菌污染的本底情况,寻找可能引起食源性李斯特菌病的重点食品,为进一步开展食品安全性研究和预防控制食源性李斯特菌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4年9—12月对市场上销售的各种肉类、冷冻食品、蔬菜、海产品、鲜奶等食品进行了监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沙门菌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原之一,每年在国内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案例一直位居前3位[1]。本中心多年来开展沙门菌监测,检出的多为常见血清型,如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2010年7月我们从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