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地震灾后学校卫生防病措施,为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学校卫生防病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地震后的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进行定性、定量描述性分析。结果本文作者根据"8.03"鲁甸地震后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实践,分析灾区学校采取的传染病风险评估、技术培训、疫苗群体接种、健康教育、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疾病监测等方面的卫生防疫措施,经初步评估,鲁甸县地震后3个月学校无传染病爆发,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结论各项卫生防疫措施效果显著,但校医配备、常规工作规范开展是确保地震灾后工作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3.
4.
5.
汶川地震灾后绵阳卫生防疫信息报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汶川地震灾后绵阳卫生防疫信息报送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方法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地震灾后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组档案资料。结果信息报告工作责任不落实,信息传输条件较差,信息报告内容不统一,信息报送质量不高,常规疾控信息报告及时率不足60%,非常规信息报告及时率不足50%。结论需加强突发事件的卫生防疫信息报告工作,完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6.
围绕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简要阐述了灾区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从社会制度、强化领导、协调指挥、卫生监督体制、卫生监督队伍素质等方面分析了灾后卫生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原因。同时指出卫生监督存在应急预案不健全、队伍力量、工作经费和装备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灾区卫生监督长效机制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四川省境内多处受灾,什邡市也成为重灾区之一。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5月21日,安徽省援川抗震救灾防疫队淮北小分队奔赴什邡市隐峰镇按照卫生部《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理县紧邻“5.12”大地震震心汶川县,地震给理县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全国军、地近500人的防疫队伍派驻理县。作者作为理县军地卫生防疫指挥部总指挥,介绍了理县在灾后统筹军地卫生防疫力量,采取症状监测、严密监测饮水和食品安全、大搞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根据气温和蚊蝇密度随时调整消杀药量和密度,培训当地卫生防疫力量等经验和做法,确保了理县大灾之后,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学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后绵阳卫生防疫措施与效果的分析并提出建议,以巩固大灾之后无大疫成果和保障灾后重建顺利进行。方法搜集、整理绵阳传染病疫情资料、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报表与专题调查报告,回顾性总结汶川地震灾后绵阳卫生防疫工作实践,描述并分析卫生防疫效果。结果总结出10条卫生防疫措施:统筹指挥、整合资源,医疗卫生防疫覆盖到村;统一技术方案,规范应急处置;狠抓环境整治和消杀防疫,消除疾病隐患;注重能力恢复,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分析;现场快检与实验室监测相结合,保证饮水安全;严格食品卫生监管,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进行应急接种,建立免疫屏障;开展卫生学评价,控制危险因素;开展病媒生物监测,防止媒介生物孳生;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救灾防病知识。灾区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无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前3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29.23%。结论汶川地震灾后绵阳采取的卫生防疫措施科学有效,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一线卫生装备的应用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以汶川大地震的残酷场面为现代战争的类比模型,在初步分析伤情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抗震救灾实际,重点分析了我军卫生装备的现状、展开与应用情况和得到的一些启示。为我军卫生装备的进一步发展和应对非战争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26(4)
2008年5月12日14:28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侄这危难时刘,军事医学科学院于5月14日迅速组建成立了汶川抗震救灾防疫队.全军卫生监测中心电派员前往。中心的这些专家分别被派到地震震中-汶川县城、映秀镇、耿达、水磨等地开展工作。他们到逃目的地后,不顾疲劳和余震危险迅速开展工作.对震后灾区的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状况进行监测,同时走村入户为灾民宣讲饮用水和食品卫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汶川县、理县部分地区地震后卫生状况及居民灾后卫生与健康教育需求,为地震灾区卫生防疫与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地震发生后第14~36天,在四川省理县和汶川县部分城乡居民点进行卫生现状与需求调查,调查访谈受灾居民90人。结果城乡各安置点饮用水供应充足,食品供应基本充足。居民最急需的是帐篷(81.1%)。81.0%的居民认为厕所蹲坑数量能满足需要,66.7%的居民认为厕所比较脏或很脏。92.2%的居民地震后从不饮用生水。8.1%的居民能做到生熟刀板分开。24.6%的居民能将剩菜剩饭煮透后再吃。近一半农村居民没有获得过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82.0%的居民希望获得传染病防治知识,地震后城乡卫生状况与居民卫生需求在多个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地震后农村地区厕所卫生、垃圾处理等问题较突出,农村居民卫生防病知识和技能还很欠缺。卫生工作者与村干部在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13.
崇州市灾后3个月卫生防病工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05-12,四川省汶川县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发生了强烈地震,崇州市也是重灾区之一,全市受灾总人口32.16万人,受灾总户数10.05万户,全市直接经济损失约79.41亿元。为了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对崇州市灾后3个月卫生防病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阶段性调查和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4.
王旭明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3):222-223
地震灾害发生后,自然环境恶化,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损坏,给群众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及时有效的公共卫生救援应从健康宣教、消杀指导和培训示范、饮用水管理、食品卫生管理、传染病处置等基础公共卫生工作做起,采取综合措施,才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的实现。公共卫生救援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并贯彻以人为本的救援理念,有关部门应对救援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5.
"5.12"汶川大地震给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求和策略带来了新的变化,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和对政府官员、专业人员、灾区村民和重建工人进行现场调查,以期为新情况下的防控策略的制订提供依据。调查发现地震极重灾区的艾滋病感染率水平较低,以性传播途径为主,高危人群规模不大,但大量外援劳动力涌入,且以男性为主、青壮年居多、独自进入和长期分居,重建工地附近有性服务现象,当地防治能力不足,可能会造成较大的性交易现象。建议建立联合防治机制,采取以阻断性传播为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国疾控中心作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及卫生部的指示,全力投入地震灾区的救灾防病工作,截至灾后3个月内先后派出20支工作队,500余名救灾防疫人员,并还将继续派出队员奔赴灾区。这次救灾防病工作具有人员众多、持续时间长、工作任务繁杂的特点。本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由于发生突然,严重影响着公众身心健康,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一大难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灾之后防大疫是救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灾后防病作为生命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公共环境、人群健康等诸多方面,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疾病控制应急救援对于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彭州市过渡板房安置点(以下简称安置点)人员安置、卫生设施、防病措施及效果,为做好安置点卫生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调查表对彭州市安置点进行卫生配套设施、卫生防病管理组织机构、症状监测及传染病报告、饮用水、食品、环境卫生、健康教育情况调查.结果 彭州市安置点132个,安置居民15.4万;绝大多数以村、组为单位就近安置,500-1000人的安置点比例最高,占31.82%;59.09%安置点设置了卫生所;饮用水合格率35.11%;成立卫生防疫工作队、疫苗接种、症状监测及病例追踪、垃圾清运、重点部位消杀灭等各项防病措施落实率均高于80%.结论 彭州市安置点基础卫生设施基本满足安置点居民生活需要,饮用水安全和介水传染病的防治是安置点防病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产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及其带病毒(菌)情况,为做好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评估,指导开展病媒生物和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蚊、蝇密度监测采用目测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迹法.结果 汶川地震灾区蚊、蝇、鼠总体密度分别为5.77只/人工小时、0.46只/m~2和0.81处/2000m;季节消长6-7月蚊、蝇总体密度呈现上升趋势,7月到达顶峰,之后呈下降趋势;鼠类总体密度6月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蚊、蝇、鼠密度除个别区、县较高,超出杀虫参考指标以外,总体密度较低.通过开展科学、系统的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有力地指导了灾区病媒生物的综合防治,防止了相关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四川省芦山地震灾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风险,为灾后预防控制(防控)传染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采集2008—2013年4月20日灾区的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回顾性疫情分析;收集疫苗接种率数据和免疫规划服务体系受损情况,分析地震灾害对灾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生、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对甲型肝炎(甲肝)等12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防控建议。结果芦山地震灾区2012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实际接种率可能被高估。震后免疫规划服务体系遭受严重破坏,对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生、传播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安置点卫生条件差、疫源动物和媒介昆虫活动变化、人群流动性加大以及免疫规划服务可及性下降等。综合评估甲肝、流行性腮腺炎(流腮)在灾区传播的风险较高,其次麻疹、风疹和水痘易发生局部爆发疫情。结论震后灾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防控,应开展甲肝疫苗和麻疹一流腮-风疹联合疫苗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做好水痘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疫苗储备,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并尽快恢复常规免疫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