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病例分析和文献复习的方法,总结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本病误诊率高的根本原因是对本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不熟悉,胸部HRCT有助于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如能早期诊断及时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病例分析和献复习的方法。结果: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红霉素治疗,预后良好。结论:HRCT对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帮助极大,使该病可以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T技术在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为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进行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病灶,使医生能观察到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小支气管扩张、炎性斑片状实变影、肺间质纤维化及小空洞等病变情况。在本组患者中,有34例患者有副鼻窦炎病史。对这些患者的副鼻窦进行C T扫描,最终确诊其中20例患者患有急性副鼻窦炎、14例患者发生慢性鼻部炎症。CT检查在诊断副鼻窦炎方面的准确率达100.0%。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可准确地检测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及其伴发的副鼻窦炎,在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2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总结23例病理诊断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征:(1)持续性咳嗽、咳痰及活动时气促;(2)肺部断续性湿啰音;(3)胸部CT:小叶中心性颗粒状阴影;(4)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无肺弥散功能降低;(5)冷血凝试验阳性而抗肺炎支原体抗体IgG阴性;(6)合并慢性鼻窦炎或有既往副鼻窦炎病史;(7)低剂量红霉素长期治疗明显改善预后。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异性,只有正确的认识及诊断才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特点及误诊断为哮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20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具有长期性,无发热,无明显鼻塞,流涕,症状,胸片正常,胸部CT,双肺弥漫分布的颗粒样结节影,沿细支气管分布,肺功能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有一定难度,经常被误诊为哮喘。结论疑似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入院后,临床上应该提高警惕,对患者进行多项检查,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详细观察,避免误诊为哮喘的现象出现,进一步提高该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多层螺旋CT(MSC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SCT检查资料。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主要胸部CT表现:(1)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占84%(21/25);(2)小支气管扩张占68%(17/25),伴有小支气管壁增厚16例,合并有黏液栓3例;(3)炎性斑片状实变影占56%(14/25),多局限于单肺叶;(4)肺间质纤维化占16%(4/25);(5)小空洞占12%(3/25)。有副鼻窦炎病史22例(88%),最常累及上颌窦。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副鼻窦炎病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多排螺旋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多排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4—2006年期间收治的10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胸部及副鼻窦CT表现。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为:(1)广泛分布小叶中心性结节,无融合;(2)小叶中心分支状阴影或短线状影,典型者呈树芽征;(3)柱状或环形的细支气管扩张;(4)细支气管壁增厚;(5)副鼻窦炎。结论多排螺旋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弥漫性泛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实验室及肺功能检查与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1例经临床诊断的弥漫性泛性细支气管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咳嗽、咳大量黄痰及活动后气短.HRCT示两肺弥漫性间质病变,可见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两下肺可见广泛囊状支气管扩张.伴有鼻窦炎病史.结论 密切结合临床、实验室及肺功能检查以及胸部、鼻窦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预后大为改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部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地位。方法选取2O09年9月至2011年12月经我院临床确诊弥漫性泛细支气管起(DPB)的患者9例,总结分析其胸部cT特征。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胸部CT特征主要有:1、双肺弥漫分布的小叶中心性粟粒状结节影并见树芽征:2、远端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双轨状”轻度支扩:3、炎性斑片状渗出病灶;4、肺间质性改变及纤维化;钆支气管粘液栓。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胸部cT具有典型的特征性表现,是临床确诊DPB的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存在于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病变呈弥漫性地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以远的终末气道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如果早期诊断,早期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可能治愈。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胡红刘又宁关键词泛细支气管炎;诊断;参考标准;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562.2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usepanbronchio-litis,DPB)的概念是日本学者山中于1969年根据病理学改变首次提出,70年代本间从...  相似文献   

1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附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阐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其中1例采用开胸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1例临床诊断。结论:对长期咳嗽、咳痰,又有副鼻窦炎或鼻息肉病史的病人,应高度怀疑为该病,应用小剂量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长期治疗,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特征。结果13例患者CT表现小结节影12例(92.3%),其中8例HRCT显示小结节近侧端有“Y”字型或线状高密度影;支气管扩张11例(84.6%);空气潴留征6例(46.1%);肺间质纤维化3例(23.0%);多形态病变7例(53.8%)。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HRCT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少见的小气道疾病,临床多被误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伴间质性肺病和慢性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等,确诊需掌握显微镜下组织病理学特点;典型病例可以根据呼气相高分辨率CT扫描、CT表现的Akira分型结合日本1998年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诊断。红霉素小剂量、长期给药疗法疗效确切,但是对于肝功能差,不能持续服用红霉素的患者,小柴胡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良好的效果。临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琦 《中国医学创新》2009,6(33):213-213
目的 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案以及疗效.方法 对1例长期咳嗽、咳痰的临床疑似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进行X线、CT、肺功能、痰菌、动脉血气分析等检查,并采用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治疗3个月.结果 1个星期后咳嗽、咳痰明显減轻,3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肺功能、CT、X线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发病确诊率低、易误诊,临床上要提高警觉.该病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较敏感,及时使用大环内酯药物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是一种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引起严重呼吸障碍的疾患.由于炎症病变弥漫性地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全层,故称之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我国报道较少,我们收治1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病理证实,应用罗红霉素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以及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提升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将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30例纳入研究,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分析总结临床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都有咳嗽、咳痰、双肺湿罗音等普遍表现,此外,多数患者存在劳力性呼吸困难(93.33%)、缺氧(90.00%)、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90.00%)、支气管小叶中心性小结节(90.00%)等情况,还有一些患者存在其他表现,如细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改变、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弥散功能障碍等。且全部患者均有鼻窦炎或副鼻窦炎病史。结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有较多临床表现,其中最主要的表现有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等,且很多患者会合并有鼻窦炎,对此类疾病应当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这对于促进疗效以及预后效果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9.
HRCT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顾岚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3):4744-474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意义。方法:运用HRCT薄层1mm、呼气相扫描对高度怀疑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患者用HRCT检查发现病灶。结果:在HRCT上,两例均表现为分布于两肺内的直径达2mm的微结节,以下肺部较多,小而边缘模糊的圆影,位于小叶中心内,围绕着小叶中心的细支气管和动脉,近胸膜,是典型的小叶中心气腔结节。结论:HR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最好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型的且极为少见的具有特定遗传背景的支气管疾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研究较少,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欠佳。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就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研究成果来对该疾病的致病机理、诊断手段以及治疗方法及预后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