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直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析早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方法 2000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治疗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161例,男89例,女72例,年龄(63.4±10.7)岁,行肺叶切除或肺局限性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肺叶切除153例,肺楔形切除7例,肺段切除1例。全组共清扫淋巴结2456枚,平均每例4.5±1.6组、13.1±7.3枚。术后病理:腺癌99例,鳞癌30例,肺泡细胞癌19例,其他类型肺癌13例。术后TNM分期:ⅠA期50例,ⅠB期62例,ⅡA期6例,ⅡB期10例,ⅢA期33例。N1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3.6%(38/161),N2组转移率为20.5%(33/161),其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为8.1%(13/161),跳跃式纵隔转移率为6.8%(11/161),全组未发现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肺泡细胞癌及直径≤2cm的鳞癌、直径≤1cm的腺癌均无pN2转移。上肺癌发生pN2转移时上纵隔100%(19/19)受累,其中21.1%(4/19)同时伴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下肺癌则除主要转移至隆突下外(64.3%,9/14),还常直接单独转移至上纵隔(35.7%,5/14)。转移的纵隔淋巴结左肺癌主要分布在第5、6、7组,右肺癌主要分布在第3、4、7组。结论对于直径≤3cm的周围型NSCLC,肿瘤直径越大,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肺泡细胞癌、直径≤2cm的鳞癌和≤1cm的腺癌其纵隔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上肺癌主要转移在上纵隔,下肺癌则隆突下及上纵隔均可转移;第5、6、7组淋巴结是左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第3、4、7组是右肺癌主要转移的位置,术中应重点清扫。  相似文献   

2.
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廓清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跳跃性N2)的特点及转移方式,为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121例(广州军区总医院1996-1999年101例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1999-2000年20例)经系统性淋巴结廓清后病理证实为N2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跳跃性N2与非跳跃性N2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跳跃性N2 23例(19.0%,其中腺癌18例(78.3%)。跳跃性N2患者中平均每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为1.1组,明显低于非跳跃性N2的3.1组。肺上叶肿瘤跳跃性N2多位于第4或第5组淋巴结,肺下叶肿瘤跳跃性N2多位于第7和第8组淋巴结。结论:跳跃性N2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特亚群。在行肺上叶癌根治术时,应常规清扫第4和第5组淋巴结;在行肺下叶癌根治术时,应常规清扫第7和第8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周围型小肺腺癌(直径≤3cm)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自1990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肿瘤最大直径(CT测量)≤3 cm的周围型原发性肺腺癌288例,其中男223例,女65例;年龄30~73岁。288例患者诊断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临床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为最小直径大于1.0 cm(CT)。手术方式:肺叶切除术264例,肺袖式切除术22例,肺楔形切除术2例;纵隔淋巴结清扫方式为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结果 288例中发生淋巴结转移142例(49.30%),其中术后分期为N190例(31.25%),N252例(18.06%)。不同原发部位的淋巴结转移率:右肺46.67%(77/165),左肺56.10%(69/123);肿瘤直径小于1 cm者淋巴结转移率为22.22%(2/9),1~2 cm之间者为39.44%(28/71),2~3 cm之间者为53.84%(112/208),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径小于1 cm者未发现N2转移,1~2 cm之间者N2阳性率为14.08%(10/71),2~3 cm之间者N2阳性率为20.19%(42/208),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1,P0.01)。结论周围型小肺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常见,尤其是右肺上叶肺癌。直径大小对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明显的影响,但即便直径小于2 cm,淋巴结转移仍有很大的风险。术前应尽可能获得准确的N分期,如不能在术前确定N分期,对直径1 cm以上的肺腺癌术中应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否则难以获得准确的分期,亦难以达到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肺癌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特点 ,为合理施行淋巴结清除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1992年 10月至 1998年 6月 ,为 398例肺癌病人施行了根治性肺切除、规范淋巴结清除术 ,对其中 4 7例 ( 2 9 4 % )跳跃式纵隔转移淋巴结病例进行病理学研究。结果 各型或各叶肺癌中 ,跳跃式转移淋巴结分布最密集的部位依次是第 7、4、3、5组淋巴结 ,分别占 2 9 8%、2 4 5 %、14 9%与10 6 % ;就鳞癌与腺癌而言 ,肿瘤长径在 1cm以内者均无跳跃式淋巴结转移 ,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率随长径增加而增加 ;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者 (P <0 0 1) ;发生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平均长径鳞癌与腺癌分别为 15 3mm与 9 1mm。结论 对肺癌淋巴结的廓清 ,切勿仅凭手触摸或靠肉眼观察淋巴结大小而盲目判定其是否转移或清除。除T1 中肿瘤长径 <1cm的鳞癌外 ,淋巴结的规范清除应重视其跳跃性 ,原则上必须包括同侧胸腔的肺门及上、下纵隔各组淋巴结 ,尤其要重视跳跃式淋巴结转移分布较密集区域 ,即右侧的第 3、4、7组与左侧的第 4、5、7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T1、T2 肺鳞及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 ,为广泛清扫提供依据。 方法 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 2 5 4例T1、T2 肺鳞癌及腺癌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内、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清除淋巴结 16 85组。N1淋巴结转移率 2 0 0 % ,N2 淋巴结转移率为 10 2 %。T1、T2 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T1鳞癌无N2 转移 ,N2 转移在鳞癌、腺癌分别为 2 2 0 %和 40 9%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6 4 3%的鳞癌为某 1组N2 转移 ,腺癌≥ 3组转移占 46 2 % ,跳跃式转移占N2 转移的 5 7 5 %。N2 阳性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 13 6 % ,N2 阳性的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占 5 1 6 %。 结论 随着瘤体增大 ,淋巴结转移频度增加 ,腺癌比鳞癌淋巴结转移更加活跃 ,任何部位的肺癌都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T1鳞癌外 ,只有广泛清扫同侧肺内及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6.
T1、T2肺鳞癌及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Y  Liu H  Li H  Hu Y  Yin H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6):432-434
目的研究T1、T2肺鳞及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清扫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254例T1、T2肺鳞癌及腺癌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内、叶间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除淋巴结1685组。N1淋巴结转移率20.0%,N2淋巴结转移率为10.2%。T1、T2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T1鳞癌无N2转移,N2转移在鳞癌、腺癌分别为22.0%和40.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64.3%的鳞癌为某1组N2转移,腺癌≥3组转移占46.2%,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57.5%。N2阳性上叶肺癌下纵隔转移占13.6%,N2阳性的下叶肺癌上纵隔转移占51.6%。结论随着瘤体增大,淋巴结转移频度增加,腺癌比鳞癌淋巴结转移更加活跃,任何部位的肺癌都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T1鳞癌外,只有广泛清扫同侧肺内及纵隔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  相似文献   

7.
肺癌肾上腺转移疗效不好 ,据大宗病例统计 ,中位生存期仅 7个月 ,生存最长也仅 2 0个月 (包括手术切除 ) 〔1〕。我们治疗 1例肺癌术后 4年发现肾上腺转移癌 ,切除治疗后无瘤健在又已 5年 ,报告如下。病人 男 ,6 0岁。 1990年 8月初行右下肺癌手术 ,术前有血性胸水 ,术中未见胸膜转移 ,肿瘤位于右下叶底部 ,直径3cm ,下肺静脉受侵并有瘤栓凸至左心房内。切除中、下肺叶及 1cm宽的左房壁 ,清扫纵隔淋巴结。病理报告 :肺中分化腺癌 ,淋巴结无转移 ,右下肺静脉有肿瘤侵及直至根部 ,内有瘤栓 ,支气管切缘及左房切缘无瘤组织。术后 1个月以…  相似文献   

8.
肺鳞癌、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原发肺鳞癌及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临床意义.方法 对353例原发肺癌施行同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病理检测淋巴结转移频度.结果 清除淋巴结2380组,平均每例6.74组.N2 淋巴结转移率16.2%.T1、T2、T3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2转移率在鳞癌、腺癌分别为30.1%、44.1%.64.2% 鳞癌N2转移为某一组淋巴结,腺癌3组以上转移者46.2%.上叶肺癌跨区域N2转移占15.1%,下叶(包括中叶)肺癌跨区域转移占53.1%.跳跃式转移占N2转移的53.7%.结论 肺鳞癌及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多发性、跳跃性及跨区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及特点,为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348例肺癌病人施行根治性手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除,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3689组淋巴结N1转移率23.4%,N2转移率16.5%。Tis期肺癌无淋巴结转移;T1期以后各期肺癌N1、N2均可见转移;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2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淋巴结转移频度与T分期直线相关。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更容易转移至纵隔。肺上叶癌较肺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转移。结论:淋巴结转移腺癌比鳞癌活跃,小细胞肺癌最活跃,且随着T分期增加而增加;肺癌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T1期鳞癌不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亦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外,其余类型肺癌均应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10.
肺癌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廓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肺癌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转移方式 ,为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 1988~ 1999年间 ,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后 ,131例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现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2 3例 (17 5 % ) ,腺癌占绝大多 (82 6 % ) ,多数为周边型肺癌 (74 0 % ) ,T1 和T2 肿瘤占优势 (91 3% ) ,转移部位与原发肿瘤的位置密切相关 ,大多累及区域纵隔淋巴结。结论 肺上叶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转移多发生在上纵隔 ,下叶肿瘤跳跃性转移多在下纵隔 ;因此 ,在无肺门淋巴结转移时可单独廓清区域性纵隔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左侧肺癌切除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行左侧肺癌切除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病人90例,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危险因素相关性。结果左肺上叶转移数高于左肺下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癌转移数高于腺癌和鳞癌,鳞癌高于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高于T1、T2、T4,T2高于T1、T4,T4高于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转移数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中分化高于高分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肺总转移率为29.76%,其中第3组和第10组最多;左下肺总转移率为20.92%,来自于第6组最多。结论左上肺易转移至第3、10组淋巴结,左下肺易转移至第6组淋巴结,同时转移的危险因素与肿瘤大小、病理分型、肿瘤部位、病理分化程度有关,与年龄、吸烟、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9岁。咳嗽、咳痰、痰中带血2个月。查体:消瘦,左肺呼吸音减弱。胸部CT示:左肺上叶有占位性病变(图1);颅脑和腹部CT、骨核素断层扫描未见转移灶。2008年3月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肺上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瘤完全位于左肺上叶内,质硬,大小约10cm×15cm,切除左肺上叶,清扫纵隔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肺癌肉瘤(鳞癌+纤维肉瘤,图2),纵隔及肺内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3个月返院复查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9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死于肿瘤全身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食管、肺双原发癌同期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15年12月我科同期胸腔镜手术治疗食管、肺双原发癌17例资料。如术前肺部病灶活检明确诊断为癌,先行患侧胸腔镜肺楔形切除、肺段切除或肺叶切除术,再行右侧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术前肺部病灶病理未明确者,先行患侧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术,快速病理检查,病理结果为原位癌行肺段切除并淋巴结采样,病理结果提示浸润癌行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再行右侧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结果 17例均完成同期手术,1例术后7天因肺栓塞死亡。术后颈部吻合口漏1例,声音嘶哑2例,肺部感染1例,均治愈。术后病理证实17例食管癌均为鳞癌;17例肺癌中腺癌13例,腺鳞癌3例,小细胞癌1例。术后随访死亡8例,生存时间12~36个月,平均33.6月;存活8例,随访12~60个月,平均45.6月。结论胸腔镜下同期手术治疗食管、肺双原发癌,围手术期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好,风险可承受,手术方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例 1 男 ,6 5岁。咳嗽、胸痛 1个月。胸部CT示右前下纵隔占位。 1994年 8月手术 ,见右前下纵隔肿物 9cm×7cm× 5cm ,质硬 ,侵及右下肺及心包。病理诊断 :右前下纵隔精原细胞瘤。术后行放疗 ,1年后死于心肌梗死。例 2 男 ,18岁。咳嗽、右胸痛 2 0d。胸部CT示右前下纵隔占位。 2 0 0 0年 6月手术 ,见右纵膈肿瘤约 11cm× 9cm×8cm ,质实 ,部分呈囊性 ,有包膜。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理诊断 :右前下纵隔囊性畸胎瘤及绒毛膜癌。术后第 7d血清HCG β亚基含量 6 7mg/L(阴性 <3 1mg/L)。血清睾丸酮 3 95ng/ml[正…  相似文献   

15.
纵隔镜R4淋巴结活检在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纵隔镜R4淋巴结活检在肺癌诊断和病理学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11月至2004年5月,66例肺癌病人实施了纵隔镜R4淋巴结活检手术,其中常规纵隔镜17例,电视纵隔镜49例;右肺癌47例,左肺癌19例;术前明确诊断为肺癌17例,术前为疑似而术后确诊的肺癌49例。其中纵隔镜检查经颈部62例,胸骨旁1例,颈部加胸骨旁3例。结果 本组66例中,49例R4淋巴结有转移癌,17例R4淋巴结未见转移癌。在47例右肺癌纵隔镜R4淋巴结活检中38例阳性,19例左肺癌中ll例R4阳性。49例术前未明确诊断肺癌者,38例通过纵隔镜R4检查明确了诊断,2例经纵隔镜第5、6组淋巴结活检明确了诊断。小细胞肺癌、腺癌、鳞癌R4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82.8%和52.0%。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 R4组淋巴结是肺癌最重要的淋巴转移部位,纵隔镜R4淋巴结活检对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具有其他检查方法和其他部位淋巴结活检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超声内镜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ang J  Sun Y  Wang Z  Wang X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8):577-58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肺癌患者术前行EUS检查,分别统计EUS检出及手术切除的纵隔淋巴结个数;对EUS发现,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的103枚淋巴结的声像图进行分析,寻找EUS下恶性淋巴结的特征及诊断方法。并与CT诊断的准确性比较。结果:EUS对第5、7、8、9组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χ^2=11.752.P=0.01),EUS发现的恶性淋巴结较良性淋巴结大(二者短径相比:t=4541,P=0.000,长径相比:t=3.278,P=0.002),恶性淋巴结的特征有:短径≥1.0cm,长径≥1.5cm,边界清楚,应用公式:P(1)=1/[1 e-(-2.963 2.041 x1 1.681 x2)],以P(1)≥0.5作为恶性淋巴结诊断标准,其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8%,72.7%,72.9%;EUS对第5、7、8、9组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高于CT(χ^2=6.812,P=0.013),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EUS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3.9%,80.0%,87.5%(χ^2=21.218,P=0.000)。结论:EUS可以帮助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对同侧肺多结节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1999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共对68例同侧肺多结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完全性手术切除.男性44例,女性24例,年龄33~81岁,平均年龄为60.3岁.其中54例为同一肺叶内的多结节病灶(T4),13例为不同肺叶的多结节病灶(M1),还有1例被证实为多原发癌.本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肺叶切除、联合肺叶切除、全肺切除和肺叶切除加楔形切除,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结果 本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个月,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主要因素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和细支气管肺泡癌组织类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而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P<0.01).伴有细支气管肺泡癌成分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6个月,好于其他组织类型患者的20个月(P<0.01).结论 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同侧肺多结节型非小细胞肺癌,对含有细支气管肺泡癌成分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这类患者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video-mediastinoscopy,VM)在纵隔疾病诊治、肺癌的术前分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1月,为68例拟诊纵隔疾病、肺癌的患者进行VM检查。未能明确的纵隔疾病包括不明原因的纵隔淋巴结肿大41例,根据临床表现、胸部CT、PET、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确诊为肺癌27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结果 41例术前未能获得病理诊断的病例中,经电视纵隔镜确诊39例(95.1%),1例转院失访,1例纵隔肿块活检提示多核巨细胞伴上皮样肉芽肿,予以抗结核治疗3个月后出现脓胸伴高热,行剖胸探查发现右胸腔巨大肿瘤伴脓液生成,手术活检病理结果为肺原发性大B细胞淋巴瘤。27例术前诊断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经纵隔镜检查后,12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鳞癌5例,腺癌7例),其中N2淋巴结转移8例(Ⅲa期),均行开胸肺叶切除以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N3淋巴结转移4例(Ⅲb期),转入内科行放、化疗;15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行开胸肺叶切除以及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23例开胸手术者术后病理均与纵隔镜检查一致。结论 VM在纵隔疾病诊治、肺癌的术前分期中安全有效,多能获得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探讨^18FDG-PE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I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影响SUV值(standard uptake value)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作了完全性切除的31例NSCLC患者。比较CT和^18FDG-PE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对可能影响原发癌灶和纵隔淋巴结SUV值的各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18FDG-PET的敏感性优于CT;但两者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NSCLC原发癌灶最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而未发现纵隔淋巴结最大SUV值与纵隔淋巴结大小或其它因素相关。结论:^18FDG-PET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敏感性明显高于CT。NSCLC原发癌灶最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aspiration,EBUS-TBNA)用于肺癌分期及胸部疾病诊断的新方法,探讨EBUS-TBNA在胸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106例患者经EBUS-TBNA检查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31例;平均年龄62.3岁。根据适应证的不同,将106例患者分为3种情况行EBUS-TBNA,以进一步明确诊断:(1)已明确诊断或怀疑肺癌(76例),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1.0 cm);(2)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纵隔肿物(22例);(3)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8例)。结果 (1)已明确诊断或怀疑肺癌76例,经EBUS-TBNA检查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58例,未见纵隔淋巴结转移18例。EBUS-TBNA检查阴性者中16例接受胸腔镜或开胸手术,行肺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证实12例肺癌纵隔淋巴结未见转移,2例肺癌纵隔淋巴结可见癌转移(EBUS-TBNA检查假阴性),其余2例为肺内良性病变;EBUS-TBNA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66%(58/60),100.00%(12/12)和97.22%(70/72)。(2)不明原因的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以及纵隔肿物22例,经EBUS-TBNA检查后明确恶性病变7例,良性病变13例;EBUS-TBNA在纵隔病变良恶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敏感性为87.50%(7/8)。(3)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8例,经EBUS-TBNA检查后7例明确诊断,其中6例肺癌;EBUS-TBNA在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中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5.71%(6/7)和87.50%(7/8)。所有患者检查耐受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技术,应成为胸部疾病诊断和分期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