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部分超重者的血液流变学特征。单因素分析显示,超重组的全血粘度(高切及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通过多元协方差分析调整血脂及血压等混杂变量后,体重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再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超重者出现的“高粘滞综合征”可能与其所伴有的脂类代谢异常及血压升高有关,所以控制体重、降低血脂与血压对预防心血  相似文献   

2.
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液所具有的流变性,即血液粘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寿命缩短、聚集性增强。国内自70年代末,许多学者逐渐将血液流变学检测运用于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临床研究.但多数仅探讨气虚证或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所以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冠心病虚、实证各组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冠心病中医证型中的病理变化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血液流变学是在宏观、微观、亚微观水平上研究血液的细胞成份和血浆的变形和流动特性,以及与血液直接接触的血有结构的流变特性.近十余年已将其应用于临床各科[1]。学者们经过广泛的研究,发现很多皮肤病均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本文拟对血液流变学与皮肤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血液的无空特性1.1血液粘度(n)血液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血液流动时的一种物理属性,粘度高,示血液流动时的内摩擦大,消耗的能量多;它是切变率的函数,切变率高,所测得的血粘度低。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有:①红细胞压积(HCT):它是影…  相似文献   

4.
血液流变学的生理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和血管流变性的一门科学,是物理学中流变学向生物学和医学渗透和交叉的边缘基础科学,即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凝固性、有形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粘滞性及形变性与血管粘弹性的科学。 血液的正常流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前提。在人体内任何一个有生命的细胞、组织、器官若得不到良好的血液循环,其生命功能很快减退,甚至发生不可  相似文献   

5.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道了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沉)检测蚌埠地区153例健康人的正常值,并对47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血液流变学测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冠心病、心肌梗塞、原发性高血压、脑血栓和糖尿病的比值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0.005)。文章讨论了上述变化的机理及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部分超重者的血液流变学特征。单因素分析显示,超重组的全血粘度(高切及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通过多元协方差分析调整血脂及血压等混杂变量后,体重与血液流变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再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超重者出现的“高粘滞综合征”可能与其所伴有的脂类代谢异常及血压升高有关,所以控制体重、降低血脂与血压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糖尿病的血液流变学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揭示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 对186例糖尿病患者组和 12 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糖尿病患者呈高粘滞血症(P <0 .0 1)。红细胞聚集和刚性指数有不同程度升高 (P <0 .0 5 ) ,而红细胞变形和电泳指数有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血液粘度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进而导致多种合并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糖尿病的血液流变学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揭示糖尿病患者慢性病变的发病机理。方法 对186例糖尿病患者组和12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糖尿病患者呈高粘滞血症(P〈0.01)。红细胞聚集和刚性指数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红细胞变形和电泳指数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血液 粘度升高是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进而导致多种合并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血液流变学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物体的形变与流动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生物流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目前流变学的概念及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在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观察,预后判断等方面已经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为心脑血管病和其它各种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理论、新思路、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监测动脉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对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按照APACHEⅡ评分将651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及极危重组,分析各组1、12、24及48 h的动脉乳酸动态变化,比较入院1 h内各组间动脉乳酸水平的差异及不同预后组动脉乳酸水平的差别。结果:极危重组动脉乳酸水平高于另2组并呈持续升高态势;而另外2组动脉乳酸水平较低,且随着治疗的进展逐渐下降。APACHEⅡ评分越高,动脉乳酸浓度越高(r=0.67,P<0.01);动脉乳酸浓度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动态监测动脉乳酸水平是判断手足口病预后的一个良好指标,动脉乳酸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0例,空腹抽静脉血.肝素抗凝,测定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血沉K值、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血沉、血沉K值和血浆比粘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中图分类号R542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脓毒血症患者乳酸清除率(LC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乳酸(Lac)水平 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 年5 月—2018 年9 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92 例 作为观察组,同期该院92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亚组46 例、 严重脓毒症亚组29 例和脓毒性休克亚组17 例。检测两组治疗前血清RDW、Lac 水平。检测观察组治疗后 血清RDW、Lac,并计算LCR。比较两组治疗前RDW、Lac 水平,比较观察组中各亚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LCR、RDW 及Lac 水平。采用Pearson 法分析LCR、RDW、Lac 与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生存曲线分析血清RDW、Lac 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RDW、Lac 水平高于 对照组(P <0.05)。严重脓毒症亚组、脓毒性休克亚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RDW、Lac 水平高于脓毒症亚组 (P <0.05);而LCR 低于脓毒症亚组(P <0.05)。各亚组患者治疗后血清RDW、Lac 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 (P <0.05)。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RDW、Lac 与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0.776 和0.817, P <0.05);而LCR 与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 =-0.851,P <0.05)。低Lac 患者中位生存时间 长于高Lac 患者(36 d VS 28 d)(P <0.05)。低RDW 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于高RDW 患者(38 d VS 30 d) (P <0.05)。结论 LCR、RDW、Lac 水平能有效反映脓毒血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RDW 和Lac 水平能有 效评估脓毒血症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血液流变学变化对脂肪肝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变化对脂肪肝的影响。方法脂肪肝患者40例,空腹抽静脉血,肝素抗凝,测定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血沉K值、压积和纤维蛋白原,计算红细胞聚集指数,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脂肪肝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和0.001)。血沉和血沉K值较正常对照组低(分别为P<0.01和0.02)。结论脂肪肝患者血液的高粘状态促使脂肪肝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自体血液回收对骨科手术患者血液氧合和乳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收对骨科手术患者血液氧合和乳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回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回收组术中应用血细胞回输仪进行血液收集、回输,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术毕及术后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摄取率(ERO2)以及动、静脉血乳酸(LacA、LacV)的变化。记录患者术中回收血量,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结果手术开始至术后24h内回收组输注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回收组术毕PaO2、PvO2、SvO2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回收组术毕及术后24 h ERO2以及LacA、LacV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失血,维持有效循环,明显改善血液氧合和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8-11
目的 分析连续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对患者血乳酸水平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脓毒血症患者11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连续血液净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2 h、24 h、36 h 的血乳酸水平及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TNF-α、IL-6、hs-CRP 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 Ⅱ、SOFA 分值、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两组治疗12 h、24 h、36 h 血乳酸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TNF-α、IL-6、hs-CRP 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APACHE Ⅱ和SOFA 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死亡率为3.64%,均低于对照组的23.64%、1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血液净化用于重症脓毒血症治疗能降低患者血乳酸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儿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代偿组88例,失代偿组12例)0h(以诊断为感染性休克为研究起点)、24h动脉血乳酸水平。选择同期体检健康的小儿98例为对照组。以痊愈出院或转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按预后不同将患儿分为好转组与加重组,分析其血乳酸与病情严重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入院时代偿组、失代偿组血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2.21,P=0.00;t=8.76,P=0.00),其中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t=6.66,P=0.00)。②血乳酸在加重组高于好转组,治疗后好转组回降,而加重组则呈不同程度上升。结论监测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儿的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乳酸动态监测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系统II(APACHEII)评分对严重脓毒症患者治疗和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73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开始前(0h)测得的动脉血乳酸值,分为A组(2—4mmol·L-1,28例)和B组(34mmol·L-1,45例)。测定EGDT开始后6、12、24、48h及72h的血乳酸值,并计算相应的乳酸清除率,然后比较2组患者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APACHEII评分及病死率的变化。结果A组与EGDT(0h)的血乳酸值比较,EGDT后48h及72h乳酸值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EGDT开始后的6h乳酸值不降反升,但随后呈下降趋势,且从12h开始的乳酸值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DT开始后,B组在6、12、24、48及72h清除率及病死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动态监测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具有早期评估治疗及预后的作用,初始测定的血乳酸值越高其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血清乳酸的影响,探讨血糖与乳酸的关系,寻求保护心肌的新途径。方法:把入选志愿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38)与对照组(n=33),实验组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标准治疗,分别于患者换瓣术后在ICU不同时间点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收集相关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例的血糖均有一个血糖降低到升高再恢复的过程;两组病例的乳酸均有一个升高到降低再升高然后恢复的过程,尤其以术后2 h为最高;两组病例血糖、乳酸水平在术后2,12,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瓣膜置换术后2,12,24 h血糖与乳酸水平变化趋势一致。通过控制血糖降低血乳酸水平,为该类疾病的心肌保护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病人动脉血乳酸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例心脏手术病人(死亡组9例,治愈组191例)术后动态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手术治愈组和死亡组病人48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1.2&#177;0.3)和(5.6&#177;0.9)mmol/L,治愈组病人的血乳酸水平在24h内下降至正常;死亡组病人的血乳酸水平持续升高,而且持续时间长;乳酸的动态变化比pH和BE更能敏感地提示病情和预后。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危重,死亡率越高,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心脏手术病人预后的一项理想、直观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