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3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和1例散发患者的ATP2C1基因突变。方法 采取家系中患病成员外周血,应用外周血细胞DNA抽提、PCR扩增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检测ATP2C1基因突变情况,用反向测序验证突变,用100例无血缘关系个体作正常人对照。结果 在2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和1例散发患者中发现3个未曾报道的错义突变。家系1第20外显子2048位碱基G→A,导致错义突变R619K;家系2第8外显子853位碱基A→C,导致错义突变T221P;散发患者第23外显子2323位碱基T→C,导致错义突变Y711H。家系中非患病成员和100例无血缘关系正常人均未发现这些改变。在1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结论 发现家族性良性天疱疮3种新的ATP2C1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一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并对其致病基因ATP2C1进行突变筛查。方法 对先证者及其家族4代成员进行临床调查。采集每一成员静脉血标本,同时采集50例健康人血液标本作为对照。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分别对 ATP2C1基因的所有2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PCR扩增,再对每一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最后将测序结果分别与基因库(NM_014382.2和NC_000003.9)的编码序列和基因组序列进行逐一比对分析。结果 调查该家系4代24个成员,共有8例患者。基因筛查显示先证者和该家族其他患者的ATP2C1基因第17号外显子上发生一单核苷酸碱基置换,即c(1696C→T);同时该家族中第2代、第3代正常成员和50例健康对照均未检测到这一碱基变化。第4代4个成员中,仅有1个成员,即Ⅳ3,亦检测到这一变化。结论 该家系患者ATP2C1基因发生c(1696C→T)无义突变,可能是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的致病突变;Ⅳ3携带该突变,但到目前为止,其未发生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的相关临床症状,有必要对其进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
20121985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两家系ATP2C1基因突变分析/许庆强(西安交大二附院皮肤科),程纯忠,霍佳…∥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6).-475~476,485对2例家族性良性天疱疮(HHD)家系ATP2C1基因中可能存在的突变进行鉴别。收集2个HHD家系和100份无亲缘关系正常人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ATP2C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测序,结果和Genbank中相应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家系1中所有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例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HHD)家系ATP2C1基因中可能存在的突变进行鉴别。方法收集2个HHD家系和100份无亲缘关系正常人外周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ATP2C1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并测序,结果和Genbank中相应序列进行比对。结果家系1中所有患者ATP2C1基因检测到第17号外显子存在一个新的无义突变c.T1431A(p.C477X);家系2中所有患者第24外显子发现一个已报道的移码突变c.2374delTTTG(791LfsX9)。结论两个家系中存在ATP2C1基因的变异,导致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家族性良性天疱疮17个先证者的ATP2C1基因突变。方法 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17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先证者的ATP2C1基因外显子区。结果 在9个先证者中检测到8个不同的ATP2C1基因突变位点,包括3个缺失突变(nt1464-1487/1462-1485del,1523delAT和2375delTTGT),3个剪接位点突变(360-2A→G,1415-2A→T和2243+2T→C)及2个错义突变(P307L和D648Y)。120例正常人对照中均未检测到上述几种突变。结论 此8个ATP2C1基因突变是该病新的特异突变。  相似文献   

6.
一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致病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了解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的基因突变方式,以及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获得临床确诊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设计针对ATP2C1基因的一系列PCR引物,运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原理筛查此家族性良性天疱疮家系基因突变,用DNA直接测序明确具体的突变位置和方式,分析基因突变的病理意义。结果 此家系存在ATP2C1基因突变,第2068-2076位“TGTAGCCAT”突变成“AGATGGAACA”,造成开放阅读框架移位,出现提前终止密码子,使其编码的蛋白质丢失了一个ATP结合位点和3个钙离子结合位点,丧失了他原有的功能而致病;此家系患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无明确关系。结论 ATP2C1基因第21外显子突变是引起本家系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两个中国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Hailey-Hailey disease,HHD)家系ATP2C1基因的致病性突变。方法收集两个中国HHD家系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标本,用基因组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用PCR反应扩增ATP2C1基因的所有外显子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并与10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个新的杂合性突变,包括一个无义突变(p.Q633X)和一个移码突变(c.2164insACAT),这两个突变在家系正常成员和100例正常对照中没有发现。结论该结果表明这两个ATP2C1基因新突变可能导致中国汉族人HHD的发病,增加了ATP2C1基因突变数据库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国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HHD)一家系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中国HHD一家系及100例匹配的对照组,抽取外周血后,按标准方法提取基因组DNA。ATP2C1基因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序列采用PCR扩增,并直接测序。结果在ATP2C1的第25号外显子发现一个新的杂合无义突变c.2395 CT(p.R799X)。结论本研究结果丰富了HHD患者ATP2C1基因突变谱,为后续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未来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5家系ATP2C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提取5家系中12例患者、13名表型正常及10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后进行DNA测序,并使用Chromas软件解析。结果:家系1中3例患者存在ATP2C1基因第18号外显子c.1738A>G(p.I580V)突变,家系2 中2例患者存在ATP2C1基因第25号外显子c.2416C>T(p.R806*)突变,家系3中3例患者存在ATP2C1基因第15号外显子c.1250G>A(p.R417K)突变,家系4和家系5 中ATP2C1基因未发现突变。上述家系内表型正常个体及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相应突变。结论:ATP2C1基因突变可能在3例汉族HHD家系内发挥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个家族性良性天疱疮致病基因的新突变位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一个中国人家族性良性天疱疮(HHD)家系进行ATP2C1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调查一个HHD家系3代9人,其中2例具有HHD的临床表现。收集该家系所有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ATP2C1基因的27个外显子,用直接测序法进行DNA测序分析。同时设立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为对照。 结果 在该家系的2例患者中均检测到1个尚未报道过的ATP2C1基因错义突变位点(M 661 R)。在该家系健康个体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对照均未发现相同突变。结论 在该HHD家系中发现ATP2C1基因一个新的特异性突变位点(M 661 R)。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个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检测分析其致病基因。方法:分析1个家族性泛发性雀斑样痣家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遗传规律。抽取先证者及其父亲(患者)、母亲(健康成员)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SASH1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以先证者母亲及100例无关健康...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分析Dowling-Degos病1家系KRT5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调查先证者家族3代共12人信息,采集先证者和8例家系成员以及家系以外50例无亲缘关系的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行全外显子测序后与人类基因组KRT5、POFUT1及POGLUT1序列进行比对。结果 本家系有3例患者,分别为先证者及其父亲和祖母(去世)。先证者及其父亲临床表现为皱褶部网状色素沉着,以胸腹皱褶部位为重,且KRT5基因第一外显子均存在c.165T>A杂合无义突变,其他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均未发现此突变,所有受试者POFUT1及POGLUT1基因检测未见异常。结论 本研究新发现1处KRT5基因c.165T>A突变,导致先证者及其父Dowling-Degos病。  相似文献   

13.
板层状鱼鳞病TGM1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一个板层状鱼鳞病家系转谷氨酰胺酶1基因(TGM1)的突变.方法 提取板层状鱼鳞病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基因组DNA,采用PCR扩增TGM1基因所有的外显子及其邻近的剪切点并进行双向直接测序,并对TGM1基因的同源性进行分析.结果 板层状鱼鳞病患者TGM1基因存在异常:外显子3的第504位碱基由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使第142位氨基酸由精氨酸(R)转变为半胱氨酸(C),即R142C错义突变;外显子7的第1122位碱基由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使348位氨基酸由精氨酸(R)突变为终止密码(R348X),导致其编码的蛋白缺失了C端的470个氨基酸.其父亲为R142C杂合子,母亲为R348X突变杂合子;R142C错义突变位于TGM1基因保守区域.结论 该板层状鱼鳞病患者存在转谷氨酰胺酶1基因的R142C错义突变和R348X无义突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一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PP)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研究,探讨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家系资料,抽取家系中患者、正常人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亚铁螯合酶(FECH)基因的第1至11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 根据临床表现和卟啉测定结果,患者明确诊断为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PCR扩增得到预期DNA片段。PCR 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家系中先证者、其妹和其父FECH基因第1内含子供体剪接位点检测到一个杂合突变(IVS1 + 1G→C),该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还在先证者、其妹和其母FECH基因第1内含子受体端检测到一个与低表达等位基因相关的多态性(IVS1-23C/T)。结论 报道一FECH基因第1内含子供体剪接位点的新突变,该突变可能引发FECH基因缺陷,是EPP家系中患者发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一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家系亚铁螯合酶基因突变检测,探讨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遗传特征。方法 收集一例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家系中4例患者及3例表型正常者和50例无亲缘关系健康个体外周血标本,采用PCR扩增亚铁螯合酶基因全部11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先证者及其母亲、姐姐、表兄、外祖父中检测到一个新的剪接突变位点间隔序列(IVS)3+1G→A,其外祖母和父亲未发现该突变;正常对照未发现此突变。先证者及其父亲、姐姐、表兄、外祖父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为IVS1-23T/C和IVS3-48C/T,而先证者的母亲与外祖母为IVS1-23C/C和IVS3-48T/T。结论 发现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家系一个新的基因突变位点,该突变可能与两个低表达等位基因IVS1-23T和IVS3-48C共同导致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的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检测1例以外胚层发育不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ADULT综合征患者的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先证者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行遗传性皮肤病目标基因外显子测序,确定候选突变位点,在家系中对该位点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先证者男,22岁,表现为毛发稀疏、变细,颜面部散在雀斑,恒牙缺失,角膜混浊,掌跖红斑、角化,指(趾)甲营养不良,乳头发育不良等。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外周血基因组DNA中TP63基因第8号外显子中存在杂合突变(c.1040G>T),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p.C347F),其父母表型正常且未检测到该突变位点,突变与疾病表型符合共分离。结论 TP63基因的新发杂合错义突变是先证者的可能致病突变,结合先证者临床表现,诊断为不伴指(趾)畸形的ADULT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Zhou Jiang Liu  MD    Tao Yang  MD    Xiuchao Li  MM    Mugen Liu  PhD    Qing Kenneth Wang  PhD  MBA    Jing Yu Liu  Ph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9,48(1):47-51
Background  A three-generation Chinese family with Hailey–Hailey disease (HHD) was identified and characterized. The proband developed HHD with severe recurrent blisters and crusted erosions involving the body folds. Skin biopsy studies showed epidermal hyperkeratosis and defects in cell-to-cell adhesion. Three other members in the family were also affected with HHD and had the sam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ic gene or mutation in the family.
Methods  All exons and exon–intron boundaries of ATP2C1 wer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with DNA samples from the prob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analysis for the intron 23–exon 24 boundary of ATP2C1 was performed in all family members and in 100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Results  A novel 2-bp deletion (c.2251delGT) was detected in exon 24 of the ATP2C1 gene. The mutation was present in the three other affected family members and in two asymptomatic young carriers, but not in the other normal family members or the 100 normal controls. The mutation resulted in a frameshift change and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premature termination codon (PTC) four amino acid residues downstream from the sixth transmembrane domain.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ovel c.2251delGT (p.V751fs) mutation in the ATP2C1 gene is responsible for HHD in this Chinese family. This study expands the spectrum of ATP2C1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HH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角膜炎、鱼鳞病及耳聋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和GJB2基因突变情况,为该病临床与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例角膜炎、鱼鳞病及耳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外周血DNA,用PCR扩增GJB2基因外显子2及其附近的剪切点,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该患者存在血管化角膜炎、鱼鳞病及先天性耳聋三联征的典型临床特征,检测到GJB2基因中核苷酸序列外显子2第148位碱基由G突变为A,导致编码的连接蛋白Cx26第50位的天冬氨酸转换成天冬酰胺(D50N)。其未患病的母亲及哥哥未检测到突变位点。结论 GJB2基因突变(D50N)可能是引起鱼鳞病、角膜炎及耳聋综合征患者临床表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家族性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两个家系OSMR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两个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技术扩增两例先证者及其家属OSMR基因18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并以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第1个家系先证者OSMR基因第15号外显子发生c.2081C>T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出现p.P694L改变,家族中其他4例患者均带有相同突变位点.第2个家系先证者OSMR基因第11号外显子发生c.1538G>A杂合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出现p.G513D改变,其母亲也带有相同突变位点,突变位点与疾病符合共分离.两家系中健康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相应突变.结论 OSMR基因p.P694L和p.G513D突变可能与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