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童尿沉淀物中有足突细胞提示肾小球足突细胞严重损伤。局灶性肾小球硬化(FGS)和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症(MCNS)肾脏疾病特征是大量尿蛋白尿。现在研究的目的是确定突发性FGS或MCNS患者尿能否被测定出足突细胞和免疫抑制治疗是否同这些细胞有关。方法:20例MCNS(肾病综合症期12例;缓解期8例),15例FGS和20例健康对照组。尿中足突细胞用免疫荧光法测定。MCNS肾病综合症期均服泼尼松6个月,FGS用几种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泼尼松、环磷酰胺或mizoribine12月治疗。结果:12例MCNS肾病综合症期治疗后达到缓解… 相似文献
2.
唐刘红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1,(3)
微小病变为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病理类型,在成人病例中约占10~30%。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则为另一病理类型,该型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常常不敏感,并容易发展为终末期肾衰,因而与微小病变型不同。已经发现微小病变可能转化为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动物实验提示,预示转化的唯一指标可能是肾小球肥大。是否确实如此呢?作者进行了这个临床观察。对42例最初活检符合微小病变的儿童患者的活检 相似文献
3.
孔梅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2,(6)
肾病综合征(NS)患儿约75%为微小病变(MCD),长期随访发现该病的预后良好,其次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3GS)预后较差。FSGS是否为MCD的延续或变异,抑或独立的临床病理形式尚有争论。许多研究显示,在这些疾病中与预后相关的形态学表现很少。有人发现,典型的MCD患者伴系膜细胞增殖常提示预后不良,FSGS的系膜细胞增殖,肾门区局灶硬化与肾功能恶化和预后不良有关。该文作者回顾性研究33例特发性NS患儿,经11年的随 相似文献
4.
足细胞又称为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具有复杂细胞形态的高度分化细胞。足细胞足突通过α3β1-intergrin和α、β—dystroglycans锚定于肾小球基底膜上。足细胞裂孔隔膜(slit diaphragm,SD)是覆盖在相邻足突之间靠近基底膜的一层薄膜连接,透射电镜观测到SD呈拉链样结构,间隙很小,约25--55nm,只允许小于一个白蛋白分子直径的物质通过,在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功能的完整性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近年来已发现了多个位于足细胞裂孔隔膜的蛋白分子,如组成SD复合体(slit diaphragm complex)的足细胞关键分子nephrin、podocin、CD2AP等。研究表明,这些蛋白分子在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研究。本文拟对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与FSGS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被认为是最具特征性的足细胞病之一。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一些足细胞基因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有关。在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病例被确定存在单基因突变,或者说这些FSGS患儿和(或)家系是因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所导致。足细胞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足细胞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①足突融合,细胞数无明显变化。②细胞凋亡,足细胞数量减少。③发育停滞,并可能伴有轻度增殖。④成熟足细胞受损后可以去分化并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 相似文献
6.
7.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大鼠尿足细胞动态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大鼠模型,观察尿中脱落的肾小球足细胞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FSGS组(n=7):采用左颈静脉插管一次性缓慢注射嘌呤霉素核苷酸(PAN,9mg/100g体重的方法建立)FSGS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n=5):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实验周期20周。动态检测24h尿蛋白定量;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动态检测尿沉渣足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podocalyxin(PCX)、Wilm'stumor鄄1(WT鄄1);20周末肾组织光镜下观察肾小球病变;电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肾小球内PCX和成熟足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synaptopodin(PP44)的表达。结果FSGS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在第天较注射前明显升高,第312天达到高峰[(672.74±98.72)比(19.31±3.15)mg/24h,P<0.01),此后开始下降,于第6周接近注射前水平,持续至11周[(35.46±14.88)比(19.31±3.15)mg/24h,P=0.0238];从12周开始再度缓慢升高,持续高水平至20周,为注射前近7倍[(140.61±68.90)比(19.31±3.15)mg/24h,P<0.01]。FSGS组大鼠从12周开始,尿足细胞出现阳性(>1~5个/HP),持续至20周。光镜显示,30%~50%肾小球出现不同程度的局灶节段性硬化;电镜证实足突部分融合并可见足突与基底膜剥离。足细胞特异标记蛋白PCX、PP44在肾小球节段性硬化部位呈现节段性缺失。对照 相似文献
8.
迟发性家族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的足细胞分子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迟发性家族性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SGS)的足细胞分子基因致病突变特点。 方法 研究对象为上海瑞金医院肾脏科1997年9月至2007年10月收集的31个迟发性家族性FSGS家系。诊断标准:(1)成员年龄大于12岁;(2)1个家系中有2例或2例以上患者经肾活检证实为FSGS,或家系成员中有1例肾活检证实为FSGS,另有1例成员有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1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外周血基因组DNA 经PCR扩增后直接对NPHS2、ACTN4、TRPC6基因行测序分析。 结果 发现ACTN4基因新错义突变L316P,该家系患病成员起病年龄平均(38.7±7.4)岁,肾功能损害进展相对缓慢,家系3例患病成员均为突变杂合子。发现TRPC6基因新杂合错义突变Q889K,该家系患者起病年龄平均(38.0±4.2)岁,肾功能损害进展也较缓慢,家系中临床表现存在个体差异,家系中3例患病成员均为突变杂合子。发现TRPC6静止突变G467G。所有家系中未发现NPHS2致病突变。健康对照组200条染色体亦未发现以上突变。 结论 在31例迟发性FSGS家系中发现2个家系携带致病相关突变:ACTN4新突变L316P和TRPC6新突变Q889K。在中国人群家族性迟发性FSGS中,ACTN4及TRPC6基因突变是致病原因之一,尚未发现NPHS2相关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9.
何劲松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2,(1)
成人微小病变型(MCD)肾病综合征仅有80%对激素敏感。但常多次复发,从激素敏感转为激素依赖,持续或重复的激素治疗不可避免地发生并发症。伴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者仅有10%对激素敏感,对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人常发展到终末期肾衰,应用烷化剂治疗也有副作用且缓解在40%以下。有研究发现应用环孢素A治疗对激素或细胞毒药物无效的病人取得了一些效果。为了观察环孢素A的疗效和耐受性,作者对成人特发性肾病综合征进行了治疗。研究分两组,一组64例病人:单独应用环孢素A治疗,三月后观察疗效;二组48例病人,环孢素 相似文献
10.
病例
患者女性,24岁,汉族,山东籍,农民。因"发现尿检异常8年,妊娠后血肌酐升高10d"于2009年11月转诊我院。患者曾于2001年出现浮肿,尿检蛋白(+++),在当地医院诊断"肾病综合征",给予泼尼松15mg、3/日治疗,1月后浮肿消退,尿蛋白转阴,泼尼松渐减量,约4个月后停用,此后未复诊。 相似文献
11.
唐刘红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85,(5)
微小病变性肾病综合征(MCNS)患者的蛋白尿期时,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有人认为是低血容量所致。近期研究表明,此时的有效肾血流(ERPF)正常。因此,GFR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低血容量,而提示为肾小球通透性(水力学传导性)降低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复方积雪草对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 sclerosis,FSGS)模型大鼠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podocin表达的影响,阐述其延缓肾小球硬化的部分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左肾摘除+阿霉素重复静脉注射方法建立FSGS模型。复方组分别予高中低剂量复方积雪草膏剂灌胃;对照组予苯那普利混悬液;于第8周末留取24h尿蛋白定量,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血浆蛋白(Alb);留取右肾标本,光镜标本行HE染色;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裂孔膜蛋白nephrin和podocin表达;RT-PCR法检测肾组织nephrin和podocinmRNA表达。结果:各复方组24h尿蛋白定量及血Scr、BUN、TC、TG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且与西药组疗效相似。RT-PCR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足细胞裂孔膜蛋白表达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而各治疗组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且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积雪草能通过上调模型大鼠肾小球内nephrin和podocin分子表达,减轻足细胞损伤,延缓肾小球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呈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的IgA肾病(IgA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1988年1月至2002年2月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的患者587例,其中呈FSGS85例,呈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162例,呈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伴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MsPGN伴FSGS)185例,比较3种类型IgAN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FSGS型IgAN占同期所有IgAN的14.5%,临床类型以大量蛋白尿型为主,占37.64%。肾小球球囊黏连发生率高达74.12%,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率97.65%,病理分级以LeeⅣ~Ⅴ级为主,免疫病理以IgA—MG型为主,与MsPGN伴FSGS型和MsPGN型的IgAN相比,FSGS型IgAN病程较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高(P〈0.05),而血尿的发生率与后两者无明显区别。结论呈FSGS型IgAN大量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高,病变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近年来发病率增加,是导致终末肾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简要叙述其在流行病学、发病机理、遗传学、形态学和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6.
IgA肾病(IgA-nephrophthy,IgAN)在我国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最常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我们以往的研究显示局灶性肾小球硬化(focal glomerulosclercsis,FGS)为IgAN的常见病理类型之一。本文报告我院216例病理类型呈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的IgaN(IgAN-FGS)的临床病理表现,并通过临床病理联系分析,对反映IgAN病程进展的临床参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5,(6)
老年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类固醇治疗和预后/[英]/R.Naga…//ClinNophortogy-1994,42(1)-18~21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在老年人中是少见的肾脏活检诊断。由该中心提供的肾活检资料表明,年龄在6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的血清β2微球蛋白与其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病变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纳排标准纳入2013年6月至2021年9月在河池市人民医院住院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MN的患者152例。根据有无合并FSGS病变将其分为无FSGS组及有FSGS组。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生化及病理指标的差异。分析血清β2微球蛋白与肾间质病变积分、FSGS病变比例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与FSGS病变的关系。广义相加模型(GAM)用于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与FSGS病变的非线性关系。此外,对不同亚组间血清β2微球蛋白与FSGS病变的关系也进行了分析。 结果在调整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病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BMI、24 h尿蛋白、镜下血尿、血液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白蛋白、球蛋白、空腹血糖、尿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肾间质萎缩纤维化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β2微球蛋白是FSGS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421,95%CI:1.002~2.014,P=0.049)。GAM分析发现血清β2微球蛋白与FSGS病变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血清β2微球蛋白与FSGS病变的关系增强(OR 4.086,95%CI:1.512~11.043),而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未发现统计学关联(OR 1.007,95%CI:0.647~1.567, P=0.975)。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β2微球蛋白对于预测FSGS病变发生具有一定价值(AUC=0.668),最佳临界值为2.65 mg/L。与无高血压病史且血清β2微球蛋白<2.65 mg/L的IMN患者相比,有高血压病史且血清β2微球蛋白≥2.65 mg/L患者的FSGS病变发生风险增加3.7倍(OR 4.711,95%CI:1.732~12.812,P=0.002)。 结论血清β2微球蛋白升高与IMN患者的FSGS病变发生密切关联,在合并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血清β2微球蛋白对FSGS病变发生的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