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锥颅治疗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的抢救一直缺乏简单、有效的措施 ,锥颅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抢救方法 ,能使脑疝持续时间缩短 ,延长开颅血肿清除时机 ,降低颅内血肿致脑疝的死亡率 ,临床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我院自 1994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采用锥颅的方法抢救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病人36例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共 36例 ,男 32例 ,女 4例 ,年龄 17~ 6 9岁 ,平均 37.4岁。病人均为外伤。受伤时间为 10min~ 5h ,锥颅前脑疝持续时间为 0 .2 5~2 .5h。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人均确诊为脑疝 ,一侧瞳孔散大 …  相似文献   

2.
资料与方法本组为1998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共31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15~68岁,平均55岁,其中50岁以上25例。车祸伤24例,坠落跌伤4例,被人打伤2例,其他1例。全部病例均于入院前形成小脑幕切迹疝,其中“昏迷-清醒-昏迷”典型者20例,“清醒-昏迷”者4例,昏迷进行性加深者7例;入院时一侧瞳孔散大者24例,双侧瞳孔散大者7例,其中3例术前自主呼吸停止。伤后脑疝形成时间2~10小时,平均5.6小时,脑疝形成后到开颅时间0.5~8小时,平均3.6小时。特殊检查:全部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为硬膜外血肿。部位:颞顶19例,枕顶8例,额顶4例。血肿量…  相似文献   

3.
特殊类型小脑幕切迹疝临床上少见 ,国内报告较少 ,其主要表现为脑疝同侧肢体锥体束征和 (或 )对侧瞳孔散大。由于其临床表现易与典型的小脑幕切迹疝相混淆 ,从而造成治疗上的错误。 1 996年 1月~ 2 0 0 1年 9月共收治此类脑疝 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0~ 65岁。均为脑外伤所致 ,受伤至发生脑疝时间 4~ 7h。 5例患者就诊时均处于浅昏迷状态 ,同侧瞳孔散大并同侧肢体偏瘫 3例 ,对侧瞳孔散大并同侧肢体偏瘫 2例 ,偏瘫肢体瘫痪程度均表现为下肢重于上肢。 5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 ,其中硬膜外血肿 3例 ,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颅术结合穿刺碎吸术抢救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小脑幕切迹疝早,中期患者根据CT影像提示后,局麻下先用YL-Ⅰ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穿刺血肿腔后引流颅内血肿,全麻下开颅彻底行颅内血肿病灶清除术。结果20例小脑幕切迹疝行血肿腔穿刺碎吸,4例瞳孔缩小到正常,9例双侧脑疝病例一侧瞳孔缩小到正常。4例瞳孔有所缩小,3例无效,有效率85.0%;行开颅术后,2例由双侧脑疝缩至单侧脑疝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18例瞳孔均缩至正常,均存活并恢复良好,存活率达90.0%。结论穿刺碎吸术可以提高抢救小脑幕切迹疝的成功率,并能提高患者的病例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小脑幕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颅脑损伤中小脑幕切迹疝病人的救治疗效。方法 采取小脑幕切开术对21例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21例死亡9例,与既往病例相比,该方法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结论 小脑幕切开术是小脑幕切迹疝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脑幕切迹疝是大脑半球急性受压引起的临床危象。如其环节不加阻断,随之可发生呼吸停止及脑死亡,后果凶险。现统计我院近十年45例颅内血肿致小脑幕切迹疝病员的有关资料,就其治疗及预后进行如下分析: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21~78岁,平均48.5岁。<30岁10例,30~60岁24例,≥61岁11例。创伤原因:车祸22例,坠落伤17例,摔伤和打击伤共6例。意识状态:入院时朦胧状态10例,昏迷35例,9例有中间清醒期。GCS评分:3~5分13例,6~7分22例,≥8分10例。…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46例小脑幕切迹下疝的CT表现,探讨了小脑幕切迹下疝的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双侧开颅在救治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通过双侧开颅救治12例小脑幕切迹疝.结果死亡4例(33.3%)、植物生存2例(16.7%)、重残3例(25%)、生活基本自理3例(25%).结论双侧开颅有利于救治双侧小脑幕切迹疝,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双侧开颅救治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通过双侧开颅救治12例小脑幕切迹疝,结果:死亡4例(33.3%),植物生存2例(16.7%),重残3例(25%),生活基本自理3例(25%),结论:双侧开颅有利于救治双侧小脑幕切迹疝降低病残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双侧开颅救治小脑幕切迹疝的作用.方法:通过双侧开颅救治12例小脑幕切迹疝.结果:死亡4例(33.3%)、植物生存 2例(16.7%)、重残3例(25%)、生活基本自理3例(25%)。结论:双侧开颅有利于救治双侧小脑幕切迹疝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外伤性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小脑幕切迹疝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组26例),并与30例常规手术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治疗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中脑周围池显现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治疗小脑幕切迹疝疗效确切,可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床边锥颅抢救巨大硬膜外血肿13例报告茅志平(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张家港215600)我科自1992年至1994年12月共收治硬膜外血肿患者97例,其中巨大硬膜外血肿脑疝晚期13例,现将抢救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1例;年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外伤所致少量颅内血肿引起小脑幕切迹疝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13例外伤引起少量颅内出血并导致小脑幕切迹疝患者,总结其影像学特征,并与少量颅内血肿但无脑疝组进行对比.结果:13例小脑幕切迹疝患者中,血肿位于颞叶9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弥漫性脑肿胀6例,与对照组比较,P <0.05.结论:少量颅内血肿位于颞叶,出现弥漫性脑肿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小脑幕切迹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张增东  黄华  何健 《广西医学》2006,28(1):134-135
小脑幕切迹疝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重症,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相当多的病人是能够挽救生命的.我科从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小脑幕切迹疝37例,现对它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鹏飞 《基层医学论坛》2004,8(11):1082-1083
在颅脑外伤病例中,脑疝较常见,尤其是小脑幕切迹疝更为多见,它可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故早期及时合理治疗至关重要。我们无选择性地对颅内血肿合并小脑幕切迹疝50例进行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72岁,平均34岁。男43例,女7例,伤后到脑疝时间1~3小时者11例,3~11小时者14例,>10小时者25例。脑疝到手术时间<2小  相似文献   

17.
报告 3例经CT证实的小脑幕切迹后疝致大脑后动脉内侧支梗塞的病例。认为此类脑疝致脑梗塞 ,多见于顶、枕叶和额叶血肿的一部分 ,其所致的脑梗塞均为不可逆的脑损害 ,病人痊愈后 ,遗留有同向视野偏盲。因此 ,建议对此类脑疝危象患者应迅速采取措施以挽救生命 ,并力争尽快手术治疗 ,以尽可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于硬膜外血肿脑晚期患者的抢救中,采用先锥颅放血,后手术清除血肿,可争取时间作手术准备,又可避免术中全麻插管过程中所致的颅内压增高而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脑幕切迹疝导致大脑后动脉闭塞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16例小脑暮切迹疝导致大脑后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过程分析。结果:小脑幕切迹疝导致大脑后动脉闭塞与小脑幕解剖、脑疝发生速度、颅内占位的程度等因素有关。预后差。结论:大脑后动脉闭塞实质上是小脑幕切迹疝严重程度的一种临床表现。降低颅内压、及时手术减压、术后早期扩张血管有可能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1临床资料①一般资料:男21例,女9例,年龄16~60岁之间.车祸伤19例,坠落伤5例,铁器砸伤6例.受伤部位额部9例,额顶部15例,颞枕部2例,额顶部4例.分别为外伤所致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硬膜下血肿及硬膜外血肿.其中8例发生呼吸停止,呼吸停止5~30 min.全组抢救成活23例,死亡6例,植物存活1例.②临床分期:a.脑疝前驱期:原有的神经系统症状加剧,颅内高压征更加明显.本组有15例患者出现剧烈的头痛,除5例入院时即深昏迷外,均有躁动不安,频繁呕吐.b.脑疝代偿期:此时脑干受压、移位、变形、水肿、出血都相继出现,但机体仍顽强地通过各种调节机能进行代偿.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10例是朦胧状态,15例浅昏迷.25例均出现血压明显升高,患侧瞳孔散大.8例出现双侧巴彬斯基征.c脑疝衰竭期:转入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患者迅速出现呼吸、循环障碍.本组8例出现呼吸停止.其中6例出现呼吸次数逐渐减少,突然间转向呼吸停止.2例术后血肿患者于8~10 h后突然呼吸停止,此前均有短暂血压升高,余无其它特殊临床表现.为避免此期的出现,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争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抢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