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列举了5个胃痛病案,认为胃痛病因多由饮食不节,外感寒、湿,情志失调,劳倦等导致中焦脾胃受损,水谷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久病则夹湿、夹瘀,病性多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标实以痰湿、气滞、瘀血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日久及肾。故临床上辨证多从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温肾暖肝等治疗。病案1用四逆汤加味治验气虚累及阳虚,脾肾阳虚证;病案2与四逆散加味疏肝健脾,调和脾胃治疗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证;病案3用桂枝人参汤加味治验脾胃虚寒,瘀血阻络证;病案4与吴萸四逆汤加花椒合二陈汤为主方暖肝理气,温化寒湿治验肝寒气滞,寒湿内阻证;病案5用大回阳饮合枳术丸加减治验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证。 相似文献
5.
6.
<正>独活寄生汤出自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其功用为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1]。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象细弱者。笔者运用独活寄生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等,疗效满意。现不避浅陋,举例介绍,不妥之处,请同道斧正。1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古人称之为"龟背风""竹节风"。系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节,遂致肾督阳气不足,复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内外合邪,深入骨髓、脊柱而发病。在运用本方治疗时,如果腰、背、髋疼痛明显者加乳香、没药;风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16):46-47
通过列举血栓性静脉炎、脑出血、勃起功能障碍、腰椎间盘突出症案例总结应用虫类药物的经验。虫类药物有独特的性能和特殊的功效,能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用治因虚、因痰、因湿、因瘀等所致的难症,非一般草木之品能代替,应用时应合理配伍,选择适宜的剂型。 相似文献
8.
9.
卢翠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5,(5):305-306
二陈汤见于《和剂局方》,由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组成。原治痰湿内停,脾胃不和之证:作者28年来临床实践中,辨证运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当归六黄汤载于《兰室秘藏》,为“治盗汗之圣药”。现总结王文友主任临证应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痹证、反复感冒、早泄验案3则,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说明只要病机为气虚、热中、阴火,应用本方均能获效。 相似文献
13.
当归六黄汤载于《兰室秘藏》,为“治盗汗之圣药”。现总结王文友主任临证应用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痹证、反复感冒、早泄验案3则,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说明只要病机为气虚、热中、阴火,应用本方均能获效。 相似文献
14.
15.
16.
小柴胡汤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之主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七味药物组成。方中柴胡苦平,气质轻清,功能疏解少阳郁滞;黄芩苦寒,清郁热在里,合柴胡能透达邪热、和解表里;生姜、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调中。诸药配伍具有疏利三 相似文献
18.
19.
患者,60岁,退休干部,2000年11月27日诊。患者素体虚弱,昨日始觉恶寒发热,体温37.9℃,头痛周身酸楚,鼻塞流清涕咳嗽,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纳呆便溏,舌红苔薄脉洪而虚。证属肺虚腠理不固之外感风寒证,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之。处方:炙黄芪30g、党参9g、当归10g、白术12g、升麻3g、柴胡5g、防风10g、苏叶10g、青蒿10g、桔梗3g、甘草5g,水煎日1剂,药进1剂,体温降至37.1℃,再服两剂。诸证消失告愈。 相似文献
20.
岩应毕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7(11):23-24
鲁旺鲁短(婴幼儿腹泻)系儿科常见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肠炎。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雨季)发病率较高。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其中6个月~2岁的小儿多见。如迁延日久不愈,常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鲁旺样拥(小儿贫血)等慢性疾病。笔者将本病分为嘎短鲁短(伤食泻)、鲁短皇(热泻)、鲁短嘎(寒泻)等3型,采用中医结合论治。根据傣医先解后治、同解同治的原则,各证型均给予服用百解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连服3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