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膀胱混合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结合文献对收治的18例膀胱混合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8例膀胱混合癌中移行细胞癌+腺癌7例,移行细胞癌+鳞癌4例,移行细胞癌+鳞癌+腺癌2例,移行细胞癌+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移行细胞癌+腺癌+小细胞癌1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膀胱全切术12例(其中回肠膀胱术7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4例,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1例).结论 膀胱混合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尿道绿激光汽化和经尿道电切(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疗效.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7年6月间的95例初发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手术病例进行长期随访,经尿道绿激光汽化组(P组)44例,TURBt组(T组)51例.结果 P组和T组至第一次复发间隔时间分别为19.45±7.63个月和22.56±12.31个月,1、2、3年复发率,二组分别为78.41%、52.28%、25.65%、和78.43%、54.90%、27.45%,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10).结论 经尿道绿激光汽化和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疗效相似,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且可反复进行,在治疗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时,应首选经尿道绿激光汽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该肿瘤患的生存率。方法 结合献对1986—01/2001—10收治的28例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28例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占同期511例膀胱肿瘤的5.5%。其中良性非移行细胞肿瘤6例(21.4%),恶性非移行细胞肿瘤22例(78.6%),后以腺磁、鳞磁及与移行细胞癌混合癌为主,占77.3%,以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以膀胱全切除及部分切除为主。其1,3、5a生存率分别为85.7%,52.4%,33.3%。结论 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的预后与其临床分期、治疗方式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对22例30岁以下青少年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间断全程无痛肉眼血尿17例(77.3%),术前均经B超、膀胱镜活检及尿细胞学检查确诊。22例均行手术治疗,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8例,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17例术后随访6-107个月,5例复发。结论:30岁以下青少年膀胱移行细胞行细胞癌具有分化好、分期早、复发率低及预后好等特点,经尿道电切术及术后定期复查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癌的诊治水平。 方法 对 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8例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7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前列腺癌 ,1例为前列腺增生症 ,行膀胱前列腺全切术后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 4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及双侧睾丸切除术 ,术后使用丝裂霉素或BCG等膀胱灌注及氟他胺内分泌治疗。 1例行膀胱前列腺全切加回肠膀胱术。 8例中 2例失访 ,3例因多发性转移 ,术后存活 <1年 ,3例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全切术 ,术后随访 1.5~ 4.0年 ,经胸片、CT、同位素和PSA等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 血清PSA测定、前列腺直肠指诊、经直肠前列腺B超检查、活检及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腺癌的主要方法 ,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p53及Ki-67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8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与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p53及Ki-67的表达,并用RT-PCR方法 验证其中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显示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6%(56/88)和45.5%(40/88),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Survivin的表达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膀胱癌组织中Ki-67增殖指数(PI)为20.4士10.7,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为0.RT-PCR方法 显示在3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100%,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均无表达.结论 Survivin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有关,与p53及Ki-67共同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进程.  相似文献   

7.
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高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收治的18例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行讨论。结果:18例膀胱非移行细胞肿瘤占同期352例膀胱肿瘤的5.1%。其中良性非移行细胞肿瘤3例(16.7%),恶性非移行细胞肿瘤15例(83.3%),后者以鳞癌、腺癌及其与移行细胞癌混合癌为主,占73.3%,且临床分期T3期以上者亦占73.3%。以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以膀胱全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行膀胱全切术后尿道再发肿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以降低尿道再发肿瘤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分析1978~1998年膀胱全切后尿道再发肿瘤19例。结果 尿道再发肿瘤占9%,均为男性。18例发生于后尿道,1例发生于前尿道,主要症状为尿道溢血。结论 再发原因除移行上皮肿瘤的多中心发生因素外,膀胱肿瘤已侵及前列腺及前列腺尿道的主要原因。“膀胱全切除”范围不够,残留前列腺及前列腺尿道以及膀胱切除时对肿瘤的挤压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少数病例也可经血行转移至前尿道。尿道全切术有替代后尿道切除术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合并前列腺增生采取同期经尿道电切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5例实施单纯经尿道电切膀胱移行细胞癌,B组20例实施经尿道同期电切膀胱移行细胞癌及增生的前列腺,比较术后A、B两组间复发率、进展率、复发时间、膀胱颈部及前列腺窝复发率的差异。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25.4个月。A、B两组术后肿瘤复发率、复发时间、进展率、膀胱颈部及前列腺窝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合并前列腺增生实施同期经尿道电切术是可行的,与单纯电切膀胱移行细胞癌相比并不增加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膀胱混合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收治的13例膀胱混合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3例膀胱混合癌中,移行细胞癌加腺癌5例,移行细胞癌加鳞癌4例,癌肉瘤3例,移行细胞癌加低分化腺癌加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其中T_2期3例,T_3期10例;G_2 2例,G_311例。作TURBt 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5例,膀胱全切术7例,其中回肠膀胱2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例。结论:膀胱混合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预后差,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膀胱憩室癌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憩室癌的临床特征,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5例膀胱憩室癌患者均行CT和膀胱镜检查确诊。3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手术.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结果:病理诊断移行细胞癌2例,鳞状细胞癌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3例于术后2个月内死亡,均为非移行性细胞癌;另外2例术后随访10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CT和膀胱镜检查是确诊膀胱憩室癌的重要方法;膀胱憩室癌的临床分期不同,预后明显不同,非移行细胞癌病理类型有早期浸润行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癌的诊断与治疗(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平均年龄66.2岁,术前均经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均为II至III级)。1例术前既往诊断为前列腺癌,4例术后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4级至6级;2例行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1例行膀胱前列腺全切加回肠膀胱术。1例行径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1例因身体原因仅行姑息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术后随访8个月至26个月。1例术后20个月后死于全身广泛转移;1例随访14个月带瘤存活;余3例经胸片、CT、同位素和PSA等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膀胱癌患者,如合并的前列腺癌,如果重视不够容易被漏诊。血清PSA测定、前列腺直肠指诊、经直肠前列腺B超检查、活检及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腺癌的主要方法,当诊断膀胱癌同时存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时,治疗方案应根据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的分期、分级综合而定。膀胱移行细胞癌伴前列腺癌并不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表达和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7 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10 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VEGF多克隆抗体及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 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的表达与MVD 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VEGF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浸润性肿瘤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P<0 .05) ;术后随访6 年,术后2 年内复发组明显高于6 年内未复发组( P< 0 .05) ,但与肿瘤大小、性别、年龄无关。 结论 VEGF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并与膀胱肿瘤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上述二项指标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膀胱混合癌配合体部伽玛刀等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报告2003年7月至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17例膀胱混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加全身伽玛刀综合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讨论.结果 膀胱混合癌占同期362例膀胱恶性肿瘤的4.4%,移行、腺细胞混合癌5例,移行、鳞状细胞混合癌8例,移行、鳞状、腺细胞混合癌2例,鳞状、腺细胞混合癌2例.以膀胱刺激征和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以膀胱全切和部分切除为主,术后辅助化疗或放疗,其1、3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6%、52.8%和35.3%.结论 膀胱混合癌的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全身伽玛刀配合手术及化疗等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对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67例中术后发生尿道癌10例进行分析,认为尿道癌的发生与原发膀胱癌累及前列腺尿道、膀胱内多发肿瘤、手术次数、膀胱肿瘤临床分期和分级有关。并对是否同时进行预防性全尿道切除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病因、病理和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并随访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29例合并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42例行膀胱灌注治疗,随访3个月~5年,1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泌尿系少见的良性肿瘤,易合并移行细胞癌,很少复发,预后良好。确诊需行内镜检查及活检。TURBT是其标准治疗方法。术后予膀胱灌注有利于防治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受体(uPA-R)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uPA及uPA-R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随膀胱移行细胞癌分级、分期的增高和转移的出现,uPA和uPA-R表达明显增高(P值分别〈0.01,0.05,0.01)。结论 uPA及uPA-R的阳性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浸润和转移能力增强有关,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在膀胱原位癌(CIS)定位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前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THP),术中在普通膀胱镜下能清楚地看见肿瘤组织及周围部分膀胱黏膜组织被染色,分别切除并送检.结果 在15例移行细胞癌患者中,11例于肿瘤周边区域或膀胱其他部位均发现有小的橙色区域.这些组织电切病理结果:2例移行细胞癌,3例原位癌,2例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膀胱炎.肿瘤旁未染色的膀胱粘膜组织病理切片均未发现膀胱尿路上皮癌.结论 通过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前灌注吡柔比星,能肉眼发现膀胱微小癌灶及原位癌,方便而快速,能较好的指导电切,对减少肿瘤的遗漏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合并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56例前列腺腺癌患者资料,对其中4例合并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4例前列腺腺癌患者均接受B超、尿镜检和膀胱镜检查,发现同时合并膀胱移行细胞癌。其中2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双侧睾丸切除术;1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药物去势;1例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耻骨后前列腺根治切除术。术后均接受膀胱灌注治疗。随访12。36个月,除1例膀胱癌复发接受再次电切手术外,其余均无肿瘤复发。结论有血尿、排尿刺激症状和长期吸烟史的前列腺癌患者以及准备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应进行膀胱镜检查以除外合并膀胱肿瘤。  相似文献   

20.
膀胱癌是人类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而其中大多数为膀胱移行细胞癌.P53基因是目前发现的与多种人类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它在调节细胞周期、细胞转化、DNA复制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等细胞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突变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进展、预后及对治疗的敏感性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综述了p53基因的功能,其突变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简述了p53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