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32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综合分析MS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2例临床确诊为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复杂,发病快慢不一,病程长短不一,仅靠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结合脑脊液、免疫学、CT、MRI检查,可提高诊断MS的确诊率。本组应用激素治疗近期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综合运用MRI、神经电生理检查、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可提高MS早期诊断率,以大剂量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硬化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19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加深本地区对多发性硬化知识的提高,减少误诊、提出诊断该病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方法:对19例多发性硬化病例临床表现及诊断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复杂、发病快慢不一,病程长短不一,单靠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结合脑脊液、免疫学、CT、MRI检查可提高该病的确诊率。结论: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结合脑脊液、免疫学、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该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东 《河北医学》2005,11(3):252-253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近四年来收治的83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及预后状况。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主要靠病史及临床表现与CT、MRI相结合,治疗应采取亚低温治疗及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和手术治疗等。  相似文献   

4.
对51例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特点进行了研究报道。男20例,女31例,年龄4~60岁。临床表现为多发病灶,主要症状和体征是视力障碍、肢体瘫痪及截瘫等。MRI异常长T2信号及脑诱发电位有临床应用价值。复习有关文献,对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4例确定诊断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诱发电位改变。证明诱发电位检查可发现多发性硬化症的亚临床病灶,并为确定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雷友才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7):118-118
为提高对原多发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水平,回顾本人曾经诊治1例单侧原多发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过程,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掌握原多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原因、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报告高压氧治疗22例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将病人分成高压氧组和对照组。结果高压氧组总有效高于对照组,且接受高压氧治疗时间愈早,疗程愈多效果愈好。作者认为有条件的医院应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尽快加用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8.
新华网伦敦电:美国一项研究显示,补充一种名为N-乙酰葡萄糖胺的物质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Ⅰ型糖尿病等自体免疫疾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多发性硬化症51例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1例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特点进行了研究报道,男20例,女31例,年龄4-60岁,临床表现为多发病灶。主要症状和体征是视力障碍,肢体瘫痪及截瘫等。MRI异常长T2信号及脑诱发电位有临床应用价值。复习有关文献。对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混合性中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特点,方法分析15例混合性中风患者的临床表现,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特点,结果混合性中风的临床表现为多样性,复杂性,多发病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血糖累及的脑动脉硬化,CT、MRI是重要的诊断手段,经综合治疗,病人的致残率低。结论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显示,给予积极的,谨慎的,科学的综合治疗,临床效果好,个别病人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与传统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激素在缓解期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症状、复发次数、MRI表现及缓解期激素治疗情况。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以女性居多,典型多发性硬化好发年龄在20~40岁(69.23%),脊髓型多发性硬化好发年龄在30~50岁(86.66%);本组中脊髓型多发性硬化占多发性硬化的大部分(53.57%),脊髓型多发性硬化以颈、胸髓部位病变常见;常规激素治疗脊髓型多发性硬化复发次数明显高于典型多发性硬化。结论:脊髓型多发性硬化常规减停激素治疗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和MRI特点,提高MS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MS的临床表现和MRI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MS多见于中青年女性,急性或亚急性发病。26例病前有诱因,主要与感染有关,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和视力减退为多见,复发-缓解型32例,病变部位中脊髓29例,视神经28例,大脑半球14例,脑干8例,小脑4例,发作性症状14例。MRI检查脑部病灶多位于侧脑室周围和胼胝体,病灶多呈卵圆形,大部分病灶与侧脑室壁切线垂直或相连;脊髓病灶位于颈髓和胸髓,与脊髓长轴一致的长条状或多发非连贯性条索状,位于脊髓后外侧,激素治疗后大部分病灶可缩小或消失。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组均有明显疗效,慢性起病者也有改善。结论:结合MS的临床表现和脑部及脊髓MRI结果,可以提高对M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结合我院确诊的1例LPD及国内外资料报道,分析该病的组织发生、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术后随访等。结果:LPD的发生与性激素有关。缺乏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在术中发现,经病理确诊,术前确诊率0%。结论:LPD是腹腔内良性平滑肌增生性病变,治疗要个体化,预后良好,无需化疗。但有恶性倾向,术后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甲状旁腺腺瘤的认识.方法 分析赤峰市医院内分泌科诊断的1例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以乏力、水肿首发,实验室检查存在肾功能不全,除外泌尿系结石及原发性肾脏病变导致;存在贫血,除外肾脏病变及血液疾病导致,经过详细诊治考虑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腺癌所致.结论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临床表现多样,误诊、漏诊率高,需提高临床认识.  相似文献   

15.
侯丽娟  李旭英 《中外医疗》2010,29(5):37-37,39
目的总结儿童手足口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科住院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所有患儿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典型,易引起心肌损伤,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应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时正确诊断,给予必要检查,有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的场所要注意餐具及环境卫生,及时隔离患儿,防止疾病的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金兰  金静 《医学综述》2008,14(18):2877-287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4组:非老年组(<60岁),低龄老年组(60~69岁),中龄老年组(70~79岁)及高龄老年组(≥80岁),分别对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冠状动脉影像学特点、及其近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其独特表现:合并症比率高;常规和溶栓治疗的比率高;并发症多而危重;病死率高。结论老年女性冠心病发生概率增加;高龄老年组应用常规治疗、溶栓治疗的比率显著增高;年龄越大,临床表现越不典型,病情越危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孤立性蝶窦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12例均行鼻窦CT检查,1例行药物治疗,11例行手术治疗.结果:12例中蝶窦囊肿7例,蝶窦炎3例,真菌性蝶窦炎(真菌球)2例;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另外还有鼻部及眼部症状.随诊0.5~2年,症状均消失,无复发.结论:孤立性蝶窦疾病以良性病变为主,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头痛多见,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诊断,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办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病理表现及治疗办法.结果 34例中有3例误诊,误诊率为8.8%;32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治愈和缓解,2例手术治疗.结论 缺血性肠病以腹痛、便血、腹泻为主要表现.但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对有相关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9.
王卫东 《河北医学》2004,10(12):1105-1106
目的:探讨肾活检在肾脏疾病中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分析62例入院诊断与肾活检的病理符合率.结果:SLE 8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IgA肾病18例(其中1例为移植后),紫癜性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1例,肾小管坏死1例,FSGS 9例,微小病变4例,间质性肾炎2例,马兜铃酸肾病3例,膜性肾病7例,2例病理不清.诊断符合率88%.结论:肾活检在肾脏疾病诊治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要注意与临床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人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缺血性肠病的伴随疾病、临床表现、误诊原因、内镜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27例中有9例误诊,误诊率为33.3%,25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手术和肠系膜血管溶栓治疗各1例,均治愈和缓解。结论缺血性肠病以腹痛、便血、腹泻为主要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在老年人有高血压、心血管病、房颤及糖尿病时发病率高。及时完善肠系膜血管造影及结肠镜检查,早期诊断,及时综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