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胃同调法治疗咳喘的思想肇始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整体观的角度指出咳嗽病位虽在肺,但与五脏六腑的功能障碍有关.又谓"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肺胃受寒是咳嗽的最重要原因.《素问·咳论》在讲完五脏六腑咳的症状表现后总结性地提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说明胃土为万物所归,"五脏六腑咳"咳嗽咯痰的原因最终俱在肺胃,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脾(胃)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精辟观点.  相似文献   

2.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之咳)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论述,是把咳论作了一个总结。提出致咳的两个主要原因:“皮毛先受邪”;“其寒饮食入胃”,说明肺胃为成咳之源。因肺外合皮毛,手太阴肺经又起于中焦,所以咳与肺胃关系密切。高士宋说:“六府以胃为本,五藏以肺为先,故承上文五藏六府之咳而言。此皆聚于胃,而关于肺,聚于胃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关于肺则气逆也”。这个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对临证治咳很有意义,笔者试结合所治病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从"聚于胃,关于肺"论咳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继红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0):439-440
咳嗽一证 ,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多种原因引起肺失宣肃致肺气上逆均可致咳。早在《素问·咳论篇》中即有对咳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症有详述 ,其概括性地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即咳虽为肺之本病 ,然究其源 ,非肺一脏之因 ,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 ,发展到一定阶段 ,均可影响肺之宣肃功能而作咳。《素问·咳论篇》在论述咳证之五脏六腑的分证及各自症状后 ,总结性提出“此皆聚于胃 ,关于肺”之说 ,针对性地提出内伤咳嗽虽与其它脏腑相关 ,但终与肺胃关系密切 ,为后世在咳嗽一证的辨证、治疗上澄清了本源 ,理明了思路。咳嗽之…  相似文献   

4.
胃咳临证     
《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论五脏六腑诸咳,但经文最后一段强调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咳嗽“肺最重,胃非轻”(《医学三字经)》。如重“肺咳”轻“胃咳”,则不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5.
浅谈咳嗽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咳论》篇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指出咳嗽一病的病因不止于肺,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咳嗽,故有五脏咳和六腑咳之说。而后又指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对咳嗽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说明咳嗽与肺胃两脏关系  相似文献   

6.
咳嗽其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宣明五气》言:"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一症并非仅仅肺脏自身的病变,与五脏六腑均有关系,尤与胃密切相  相似文献   

7.
张红月 《北京中医药》2006,25(2):107-108
咳嗽从胃论治,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咳论篇>中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虽为肺之本病,然究其源,非肺一脏之因.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影响到肺之宣肃功能均可作咳.临床上咳嗽多从肺论治,本文重点讨论从胃论治因食滞痰阻、胃寒遏阳及胃气不足所致之咳嗽.  相似文献   

8.
肺阴虚、胃阴虚、肺胃阴虚、肾胃阴虚等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气上逆而久咳不止。通常滋胃阴以清肺热能获得较好疗效。《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其他脏腑受邪,皆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一般认为五脏之咳,日久不愈则传于六腑,而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传于肺”。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人口,容纳于胃。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的营养,正如《灵枢·玉版》说:“人之所以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相似文献   

9.
一、疗胃咳,化痰降逆取效古人曰;“咳者,肺之本病也。”然《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其说乃是指它脏亦可影响及肺。《内经》又云:“胃咳之状,咳而呕”故疗胃咳尤当慎重中焦病变。曾治某女,  相似文献   

10.
正《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提出咳嗽不只与肺相关,还涉及到胃。本文试对治疗脾胃病的半夏泻心汤用治胃咳作一探讨。1咳嗽与脾胃的关系肺与脾胃关系密切,生理上相互关联,病理上相互影响。从五行角度看,肺属金,脾胃属土,脾胃为肺之母,肺的功能活动需要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濡养。若脾胃虚弱,化生精微物质减少,肺失濡养而功能失常。从气机角  相似文献   

11.
<正>小儿肺系疾病中尤以咳嗽为多见。咳嗽虽属肺系疾病,然并非致病原因皆归于肺。《素问.咳论》中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并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五脏六腑失常,皆可涉及于肺而致咳,脾胃运化失常,显然也可以影响肺之宣肃,引起咳嗽。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其不足尤为突出。故脾胃与小儿咳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咳嗽是肺系疾病中常见的病证,《素问·咳论篇》指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说明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肺者亦可致咳,咳嗽不止局限于肺,也不离乎肺。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问:怎样理解《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和咳“皆聚于胃,关于肺”之间的关系? 答:回答这个问题前,应明确何谓“聚于胃,关于肺”。聚、关二字在这里其义相近,为归结、关连之意,即如吴昆注:“聚于胃,所谓万物归乎土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咳嗽病证治的思想 ,其观点有 :咳必因之于肺 ,与肺胃关系最为密切 ;咳不离于肺 ,但不止于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五脏六腑咳各有特征 ,六腑咳是五脏咳的进一步发展 ;治咳以针为主 ,《内经》启后世治咳万世法门  相似文献   

15.
咳嗽一症,临床颇为常见,其症状表现虽不为复杂,然治疗欲得效若桴鼓,则临证须以探其病因、究其病机为先,未尝如是者,或事倍功半,或贻误病家,终成痼疾.前贤费伯雄氏谓:"经曰:五脏皆咳,非独肺也,可知心、肝、脾、肾四经各有咳嗽之症,不过假途于肺耳"[1],所谓五脏,乃指五脏六腑而言.<内经>亦云:"此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表明了咳嗽与五脏六腑皆有关,而尤以胃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内经》中有多处原文明确指出"肺主咳"。但《素问.咳论》篇中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出发,说明肺外脏器病变亦可累及于肺而引起咳嗽,若临床中不明脏腑审证求因,见痰止痰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7.
白思远  指导:陈慧 《新中医》2021,53(13):228-230
小儿久咳诊疗棘手,陈慧主任从气机升降出入的中医学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践,认为小儿与情志无关之久咳常见发病机制与肺、脾、胃以及三焦相关,由于这些脏腑功能皆与气机密切相关,遂总结出调畅气机法以治疗久咳,并据此归纳出肺咳、脾咳、胃咳、三焦咳,经辨证施治,最终达到调畅气机的目的,以此治疗小儿久咳,每每临床取效。  相似文献   

18.
张焱 《吉林中医药》2011,(10):956-958
《内经》中有关咳的论述多达30余篇,内容涉及咳嗽的病因病机、脏腑病位、临床表现、辨证分类、治疗原则与方法、预后转归等多个方面。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的病因,《内经》首重寒邪客肺,其次还有风邪客肺。《内经》以五脏六腑为纲辨治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2种。关于咳嗽的治法,《素问.咳论》特别提出针刺取穴的原则。此外,治疗咳嗽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审因论治,对于五脏咳要配以行气通经之品,六腑咳要施以益气升提之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来探讨慢性咳嗽的中医辨治思路,认为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而肺胃关系最之密切,提出了慢性咳嗽的治疗应该从胃论治。在临床上多采用滋胃阴以润肺之燥,温胃寒以散肺之饮,清胃火以宣肺之热助胃降以解肺之实,这四种方法来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内经》“聚胃关肺”思想在治疗咳嗽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必因于肺,肺胃关系密切是《内经》对咳嗽辨证中体现的一种学术思想。肺外合皮毛,人之皮毛最易感受外邪;肺脉起于胃之中脘,经胃上口人胸属肺,胃中寒凉饮食、痰饮等,最易由肺脉上至于肺而发生肺咳。《内经》中有:“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对咳之病机综言:“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也。”籍此思想的指导,笔者近年来采用肺胃同治的方法在喉源性咳嗽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