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湿邪致病临床多见,明晰湿邪的性质有利于指导湿病的治疗。湿邪具有隐匿性,发病难于察觉,湿气通于脾,治宜护脾;湿性重浊,临床常依"重"感和"浊"象诊断湿病,其治常兼疏风、清热之法以助除湿之力;湿邪致病病程缠绵,攻只能缓攻,补只可清补,贵乎守法,故常选取平和之药利湿而不伤正;湿性黏滞,常在祛湿剂中佐以理气之药以复脏腑气化之常,有不治湿而湿邪自除之妙;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治疗常顺应湿邪趋下之势,采用通利小便之法以除湿。通过阐述湿邪的特性及辨治,体现中医学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临床诊治特点。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关于文中的“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有谓正治:虚者按虚证治疗,即补不足;实者按实证治疗,即损有余。有谓指误治: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虽然均认为虚证宜补,实证宜泻,但从文字解释方面看,出现了分歧。  相似文献   

3.
<正> 《内经》在病证辨治中,体现了颇具特色的辨脏腑经脉论治与辨病施治的原则,对其整理研究,于临床治病很有参考意义。一、辨脏腑经脉论治分辨疾病所属的脏腑经脉,而后采取不同的方法治之,这是辨脏腑经脉论治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认为《伤寒论》虽以六经辨证著称,但其中亦寓有脏腑辨证,因为六经辨证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为依据,其证治也围绕脏腑病理变化,《伤寒论》中就有脏腑辨证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桂枝加葛根汤是《伤寒论》中治太阳中风病的名方,其解肌祛风、疏通经络,治疗太阳病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薛伯寿教授在临床运用中用其解肌舒经治表证,桂枝加葛根汤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其中对外证而致的头痛,颈项痛,项背强几几者倍用葛根,加白芷、藁本;外证致恶心呕吐兼见下利者加半夏、陈皮;四肢痛者,酌加羌活、独活;反复汗出发热,易于感受外邪而身苦痛者加苍术、防己等。用其扶阳通络疗里证,所治的里证,少为外邪盛而直中脏腑,大多是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外邪侵袭,先入表腠肌肤筋膜,后里达脏腑,由表及里传经而致的各种疾患。薛师认为桂枝加葛根汤方既解肌祛邪,又补中生津、养血柔筋;既有解表之力,也兼扶阳助内,治疗里证之功。  相似文献   

6.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世界上万事万物均具有阴阳的属性,人体五脏亦不例外,其所患病症亦为阴阳两大类。既然如此,脏腑阴阳辨证中应当有肝气虚、肝阳虚、肺阳虚、脾阴虚证治。有了肝气虚证、肝阳虚证、肺阳虚证、脾阴虚证治,脏腑阴阳辨证才算是完整的,中医的理论才是符合思维逻辑的。然上述四证临床发生率较低,时或见之,故考历版高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于脏腑疾病诸证型中,未见有此论述。  相似文献   

7.
张国磊  刘健  洪靖  王星儒  孔雯 《中医学报》2020,35(2):244-247
《伤寒杂病论》认为,痹证的产生在外与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在内与营卫不和、脏腑虚损及瘀血闭阻等因素有关。张仲景治痹核心既不离治病求本,又不离"痛"之一字。治痹大法有发汗、散寒、祛湿、清热、补益脏腑、调和营卫及活血化瘀等。常用治痹药对有:麻黄伍桂枝,辛温逐寒、发汗解表,治风寒痹;乌附佐甘草,辛甘化阳、温阳散寒,治寒痹;防己配黄芪,扶正祛邪、益气除湿,治湿痹;石膏须知母,清润相合、清热解肌,治热痹;地黄协薯蓣,补益脾肾,治脏腑虚损痹;桂枝合芍药,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痹;水蛭须虻虫,搜剔活血,治瘀血闭阻痹。  相似文献   

8.
痰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肿瘤疾病过程中的痰应为广义之痰;痰浊为癥瘕积聚形成的必然因素,与肿瘤发生存在必然联系。各种原因引起的痰气交阻、痰瘀互结、脉道不通、积聚内生,是肿瘤产生的重要机制。肿瘤形成后影响人体脏腑功能及气血津液的运行,更易生痰饮,并进一步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从痰论治肿瘤疾病要点包括:谨守病机,审证求因,"见痰休治痰";调达气机为先,气顺则痰消;治痰重治血,血活则痰消;治痰调三焦,脾肾当为先。临床治疗肿瘤疾病当以"痰"为切入点,灵活运用理气、活血、调理脏腑等治法,使气、血、津液运化正常,正复瘤消。重视从痰论治肿瘤疾病,构建肿瘤从痰论治体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红友  周铭心 《中医学报》2021,36(3):563-565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和,伏风应时而动是痛经病的主要病机。月经将行或初至时,调达冲脉气血以治标;平时调治肝、脾、肾三脏之气血寒热虚实以治本,可施以具有疏达肝经气血和解散胞脉伏风之效的止痛药组(当归、白芍、川芎、香附)治之,此为正治。再视有无兼证而佐以安神助眠、扶中缓急、温经散寒等旁治之法,意在加强正治。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眼病,是在祖国医学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疗法是以脏腑理论为依据。眼病除外界因素诱发而外与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内经》云:“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脏腑经络的失调,均可导致眼病的发生。眼科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内治、外治、手术、针刺等,都以“轮廓脏腑”为治疗原则。五轮是分属个各于脏腑的,是《内经》所阐述的脏腑经络与全身各器官关连的理论。“五轮属标,五脏属本”因此观察五轮的证状可推断脏腑的病变。在临证上大多按照各轮出现的证状及其转化,来诊断眼病发生在何脏何腑,进而推测眼病转变发展趋势,才能作出正确的治疗措施(见五轮图)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三阳阳明指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是阳明病三种津液异常状态的阳明腑实证。太阳阳明即邪热约束脾家,不能为胃家布散津液;正阳阳明即里实蹙迫津液外泄,未见脏腑津液生化机制受损;少阳阳明即燥实灼耗阴津,并见脏腑津液生化受损。三阳阳明共同点在于均是胃中津液亡失,导致胃中邪实,疾病转归阳明。临床中,可以根据津液状态的不同,以胃家燥实为本,辨析三阳阳明之归属。太阳阳明治以麻子仁丸;正阳阳明治以承气辈;少阳阳明治以蜜煎导方。  相似文献   

12.
仲景祛水治本的思路与方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张仲景祛水诸法 ,认为其在具体运用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三法时 ,是与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相结合的 ,体现出治脏腑调气机是祛水之基 ,理阴阳助气化是祛水之根 ,调气血消瘀积是祛水之用的学术内涵 ,标本兼治 ,始终以调整人体内在的自我恢复能力为目的 ,其组方用药具有鲜明的规律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血液疾病的主要症状有贫血、出血、淋巴结肿大等。中医学认为,脾胃中的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脉,变化成血;同时,精血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肾所藏的精髓可以化而为血,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液生化不足而现贫血。血液所以能正常循行于周身,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布散,脾气的统摄,肝脏的调节,这些脏腑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血液不循常道而见出血。此外,痰浊热毒蕴结络脉,则可引起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其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句,充分说明了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5.
基于“脾为之使”理论,运用脾脏能够生化运转精微滋养脏腑肌肉以及调理枢利全身气机这两种功能,探析中医脏腑辨治早泄新思路。脾气亏虚,精微不生不运,气机枢利不及,则肌肉无所充,肾中阴阳无所生,心神无所养,肝血无所滋,宗气无所化,故临床施治中应注重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对肾、心、肝、肺脏腑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健脾益气以充养肌肉控精关,补脾助运以平肾中阴阳之衡,调脾升清以养心定神不妄泄,运脾疏肝以补肝体而助肝用,培土生金以条畅肺宣降之功。因此,诊治早泄当注重顾护脾胃以护持五脏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郑小伟教授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中认识到,中医所论之气,不仅有它物质性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功能性的一面。而在气理论中,脾尤为关键,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诸气之本,元气之充。脾脏功能诸多,但以脾气的作用为核心,即脏腑功能的发挥依赖脏腑之气的激发;脾脏病证复杂,而以脾气虚弱为诸病之始,即脏腑的各种病证起于脏腑之气的异常;脾病之治应辨证论治而以健脾益气为关键,即脏腑病证之治以调气、益气为本。  相似文献   

17.
郑小伟教授在长期的教学与临床中认识到,中医所论之气,不仅有它物质性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功能性的一面。而在气理论中,脾尤为关键,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诸气之本,元气之充。脾脏功能诸多,但以脾气的作用为核心,即脏腑功能的发挥依赖脏腑之气的激发;脾脏病证复杂,而以脾气虚弱为诸病之始,即脏腑的各种病证起于脏腑之气的异常;脾病之治应辨证论治而以健脾益气为关键,即脏腑病证之治以调气、益气为本。  相似文献   

18.
凡以祛痰药为主,组成能排除或消解痰涎的方剂,统称祛痰剂。外感表邪,内伤杂证,均可生痰。痰有广狭二义:狭义指肺部渗出物,即咯出之痰;广义指身体各部分的炎性渗出物、多余水液与结聚核块,范围甚广,变化复杂,故有“百病皆生于痰”之说。痰为病之标,治痰宜求其本,所以《景岳全书》有“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等说法。痰病种类很多,就其性质来说,临床常分为湿痰、燥痰、热痰、寒痰、风痰五种。祛痰剂依其适应证,又分为燥湿化痰、润燥化痰、清热化痰、祛寒化痰、治风化痰五类。一、燥湿化痰燥湿化痰法,主治湿痰为病。“脾为生痰之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心神是君主,肾是宰相,各脏腑如诸侯。心与肾,通过心肾相交模式紧密相联;而肾又通过肾阴肾阳支配全身脏腑。心神、肾、各脏腑,三者环环相扣而形成人体的"心—肾—脏腑轴",此轴同时是"精神—形体"轴。此轴是生命演化之主轴,是疾病出没之根本。有鉴于此,作者提出"辨轴论治":详察轴中心神、肾、脏腑三要素,指出治心是上策,治肾是中策,治脏腑是下策,而上中下三策灵活施用,方是万全之上上策。  相似文献   

20.
李其忠临证多从脏腑气机升降入手辨治胃脘痛,肝旺中虚者,制强扶弱,和其升降;湿浊内阻者,宣上畅中,调其升降;食积血瘀者,消积化瘀,复其升降;阳虚失运者,温煦脾肾,助其升降。升降复常则气无凝滞,血无羁留,痰浊无以附着,毒邪无从所聚,胃脘之疾自然而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