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穿刺方法对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比较扣眼穿刺和区域穿刺对动静脉内瘘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的影响,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方法.方法 将60例采用动静脉内瘘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扣眼穿刺组30例,区域穿刺组30例.12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重复循环值、血管瘤形成、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扣眼穿刺组重复循环值、血管瘤形成、血管狭窄、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扣眼穿刺法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临床可优先选择扣眼穿刺法.  相似文献   

2.
朱伟萍 《天津护理》2010,18(6):314-315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6例患者內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內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能减少內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保证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两组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探索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内瘘穿刺方法。方法 将70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5例。将动脉端向心性穿刺为观察组,动脉端离心穿刺(传统法)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向心性内瘘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具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能保证透析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替代传统的内瘘穿刺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常规穿刺方法与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在穿刺时出血率及成功率的差异。方法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20例,观察患者连续10次内瘘穿刺出血及成功情况。其中,单次操作时常规穿刺作为对照组;双次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作为实验组。结果穿刺时出血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压迫穿刺点远心端内瘘血管,能减少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且不降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以用于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徐洁  夏颖 《现代护理》2006,12(11):1017-1018
在各种肾脏替代疗法中,发展最早最快和应用最广泛的是血液透析(简称血透),而血管通路的建立又是进行血透的必需条件,血管通路中动静脉内瘘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应用等优点而成为永久性血管通路。1临床资料我院自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共为31例尿毒症患者成功地在局麻下行腕部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术,其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7岁,平均年龄42.5岁。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9例,糖尿病肾炎12例。采用纤维膜F6透析器,德国费森尤斯血透机,碳酸氢盐透析,平均每周透析2~3次,每次透析时间4~5 h。2护理2.1术前护理告知患者造…  相似文献   

6.
在各种肾脏替代疗法中,发展最早最快和应用最广泛的是血液透析(简称血透),而血管通路的建立又是进行血透的必需条件,血管通路中动静脉内瘘具有出血少、易穿刺、流量大、可长期应用等优点而成为永久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7.
黄玲  陆世颖  李家燕 《临床荟萃》2005,20(24):1408-1409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HD)最常用的永久性的血管通路,亦被视为患者的"生命线"[1].如何保持内瘘及最大限度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的血流量,保证有效的透析,一直是血液透析治疗中心医务人员努力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内瘘穿刺是直接影响内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HD患者护理中的主要问题.鉴于此,笔者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选择在我科行维持性HD的120例患者,采用常规静脉穿刺法针尖与皮肤呈20°角[2]和自行探讨的40°角穿刺,作为保护HD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研究,并对两种不同角度穿刺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及引起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初期成熟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5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血压、术后抗凝治疗与内瘘初期成熟相关性以及1年内的并发症。结果126例内瘘成熟,9例患者失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低于100/60 mm Hg患者血压与内瘘初期成熟呈负相关(P<0.01),术后应用抗凝治疗与内瘘初期成熟呈正相关(P<0.05);内瘘成熟后1年,通畅率98.4%(124/126例次),栓塞率为1.6%(2/126例次),无感染;每例内瘘平均透析次数为(132.2±8.6)次/年,平均透析时间为(530.4±28.2)h/年,透析血流量200~250 ml/min。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一种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其并发症主要为栓塞;血压低于100/60 mm Hg的患者内瘘初期成熟率较低,术后应用抗凝治疗可减少内瘘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穿刺两种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68例使用动静脉内瘘患者分别给予改良穿刺法(实验组34例)和常规穿刺法(对照组34例),就疼痛程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改良穿刺法疼痛程度较常规穿刺法明显减轻(P<0.01),提高穿刺成功率(P<0.05).结论 改良穿刺法较常规穿刺法疼痛程度轻,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建立血液透析(HD)通路的时机及提高手术成功率和远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96例尿毒症患者(321次)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情况.[结果]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一期成功率96.51%,而肘部、下肢自体AVF及人工血管AVF术为100%.人工血管AVF较自体AVF成熟时间短(P〈0.05).鼻烟窝及人工血管内瘘较易发生血栓形成(P〈0.05);而端-侧吻合较少(P〈0.05);肘窝、下肢自体AVF及人工血管AVF内瘘易成熟(P〈0.05).[结论]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标准内瘘)是首选;改良侧-侧吻合对血管条件好的患者亦有较高成功率;人工血管内瘘为自体内瘘失败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穿刺方法对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关系.方法 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针尖与皮肤为40度角进针,对照组采用针尖与皮肤20度角进针,观察两组内瘘不同角度进针穿刺法并发症包括血管硬化,假性动脉瘤,内瘘堵塞的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疼痛.结果 观察组发生内瘘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两组透析效果无差异.结论 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我们采用40度角的进针方法,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尽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血液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瘘成行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本院45例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成行术的护理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患者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科学合理的进行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是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成行术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和斜面向上两种穿刺方法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穿刺疼痛感和再循环率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向下组和向上组各20例;向上组采用顺血流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向下组采用顺血流针尖斜面向下穿刺;比较两组穿刺6个月内的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穿刺疼痛感和再循环率等。结果向下组内瘘狭窄、血管瘤形成和内瘘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6%、5.56%、2.78%,均低于向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4.181、3.956,P0.05);向下组再循环率和穿刺疼痛评分分别为(3.53±1.67),(3.07±1.26)分,均低于向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2、3.645,P0.05)。结论相比于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向下穿刺可以减轻患者穿刺时疼痛感,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和再循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针对原因制定防治对策.方法 选择行维持性血透、应用内瘘透析时间大于1个月的患者110例,其中对发生内瘘闭塞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例内瘘闭塞患者中2例通过瘘口按摩和溶栓成功,3例因血管条件差改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15例在原造瘘处行内瘘修补术.结论 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后,通过非手术再通的成功率低(10%),强调预防动静脉内瘘闭塞是延长内瘘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首次穿刺时因血管脆性大,压力高,极易造成内瘘损伤、出血、局部血肿,从而使穿刺失败。所以,首次应用动静脉内瘘时的穿刺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内瘘的使用寿命。2004年6月-2006年6月,我院对50例动静脉内瘘进行了首次穿刺,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穿刺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15例需长期实施血液透析的病人行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根据高位动静脉内瘘的特点,采用了相应的穿刺方法及护理要点。结果15例病人的高位动静脉内瘘在使用过程中无一例因穿刺及护理不当而造成堵塞、皮下血肿,血流量均能满足透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总结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法并发症的护理体会。21例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2 148例次,出现并发症37例次,包括内瘘感染、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湿疹、穿刺隧道周围瘙痒、隧道条索状硬结、穿刺困难、血流量不足。予改进血痂清除方法和局部消毒方法,有效预防感染和穿刺点渗血;选择扣眼穿刺点时,穿刺时根据患者时间情况减少或增大穿刺进针角度,以延长皮下隧道或是让穿刺针进入深部血管,保证血流量充足;更换成进口钝型穿刺针,减少机体不良反应。通过实施以上措施解决了并发症,内瘘保持通畅,延长了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命治疗方法.动静脉内瘘是患者视其为生命线[1],而术前术后的护理对保护好动静脉内瘘、延长其使用寿命以及提高透析效果等至关重要.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行前臂动静脉内瘘形成术的50例血液透析患者,对其动静脉内瘘进行积极有效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血液透析作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常规替代治疗手段,成功地救治了无数的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合理建立与使用是长期顺利实施血液透析的中心环节之一,我院自2002年5月新的血液透析室建立后至2003年12月共完成动静脉内瘘22例,效果满意,现就血管通路合理建立的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相关因素。方法将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a的58例尿毒症患者分为两组内瘘狭窄组22例;非狭窄组36例。分别比较上述两组的平均动脉压、透析超滤量、糖尿病例数等指标。结果内瘘狭窄组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非狭窄组(P<0.05),而透析超滤量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5);内瘘狭窄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5)。结论透析患者低血压、高超滤量及糖尿病等是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