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亿校勘《伤寒论》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考证了林亿校勘《伤寒论》所用底本及参校本,阐述了校勘《伤寒论》的方法。指出林亿校勘《伤寒论》所用底本非高继冲进献本,而为宋时新发现的一种传本,且参考多种不同传本进行了校勘。其校勘方法运用了四校法。林亿校勘《伤寒论》对《伤寒论》的定型、流传和保存贡献极大,其校勘方法对中医文献学的发展亦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研究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病学说直接受其催化而趋于成熟,明刻本《伤寒论》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依据,重编整理导致了后世编次方法之多样,学术论争深化了后世的《伤寒论》研究。认为明代是《伤寒论》研究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明代的《伤寒论》研究影响并规定了清代乃至近代的《伤寒论》研究模式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学经典著作,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其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搜集整理而形成后世流传的《伤寒论》,而杂病部分则直至北宋年间林亿等人删减校订了翰林学士王洙所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而形成后世流传的《金匮要略》。该文试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含有甘草生姜大枣的方剂中归纳总结仲景对草姜枣的配伍应用规律。  相似文献   

4.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理论专著,也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奉诏校定整理的重要医书之一,作者为三国时魏太医令王叔和[1]。林亿在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校勘《伤寒论》,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校勘《金匮要略》之后,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  相似文献   

5.
关于林亿等校正《伤寒论》时“无需杂卒之辨”质疑贵刊1994年第3期刊登的“杂卒考及认为,林亿等校正《伤寒论》时,未辨“杂”“卒”二字,是因为在林亿校正《伤寒论》(1065)之前,郭雍已在1038年著《伤寒补亡论》,对“杂”“卒”已进行深入的辨析,因此...  相似文献   

6.
《金匮》是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的著作,原与《伤寒论》合篇,是《伤寒杂病论》的内伤杂病部分,后因战乱散失,原著未得以流传于世。西晋王叔和搜集编次了伤寒部分,即今之《伤寒论》,但杂病部分未得其传。至北宋林亿等人根据《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对杂病部分进行整理编次,《金匮要略》才得以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7.
关于《注解伤寒论》所据之祖本,一般认为其本于林亿等校定的宋本《伤寒论》,然通过对成注本与宋臣校定本《伤寒论》的对校,发现异文特多,难以均用误写来解释。且某些异文,成注本虽与林校本有异,然与《金匮玉函经》中相应的文字同,说明此等异文非成公任意改动所致。又宋代《伤寒论》传本众多,如将《伤寒补亡论》中引《伤寒论》文与林校本对校,发现郭氏引文所据之底本非为林校官定本,即宋代研究《伤寒论》者不一定均采用林亿等校定之官本,成注本之祖本亦非本于林校本。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素问》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典籍.对于《素问》的整理研究工作,在我国开展的较早.在校勘方面,宋代政府曾组织林亿等人做了新校正,清代胡澍、俞樾、顾正光、于等亦做了不同程度的工作,但未超出林亿新校正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三纲鼎立”学说的渊源、形成、发展及对后世《伤寒论》研究的影响,阐述了笔者对此学说的看法,即认为此学说做为研究《伤寒论》的一种方法很值得赞赏,对后世研究《伤寒论》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若据此进行错简重订,以图恢复《伤寒论》原貌则实在不妥。并进一步就目前应如何进行《伤寒论》的研究略抒浅见,认为应分两条途径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0.
1 现存版本的源流《伤寒论》的版本在中国主要是一个系统一个来源的版本,这就是《宋版伤寒论》和《成本伤寒论》。《宋版伤寒论》是以王叔和改编后的《伤寒论》为蓝本,至宋代作为国家的事业由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医家进行了校订,其最终的结果即是现在的《宋版伤寒论》、《成本伤寒论》和《宋版伤寒论》来源上没有什么区别,即是以《宋版伤寒论》为蓝本,不过加了成无己注释而已,全名为《注解伤寒论》。两者简称《宋本》、《成本》。其实来源一处,都是根据青代王叔和改  相似文献   

11.
宋以前《伤寒论》传本及校勘整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宋本《伤寒论》与宋前《伤寒论》传本,认为《伤寒论》原貌并非按三阴三阳病篇序列,而是按汗吐下可与不可体例编排;在流传过程中,衍化为《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二大传本系统;文字润色、条文编次、三阴三阳名篇及六经辨证体系均在流传过程中渐次完善;宋代林亿校勘才使《伤寒论》定型规范并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2.
论仲景活血化瘀法及其对后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仲景散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治瘀内容之综合整理与归纳,认为张仲景的活血化瘀法极大地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明·赵开美刊刻的《伤寒论》所据底本为宋·元祜问国子监雕印的“小字本”《伤寒论》,在《伤寒论序》后有国子监牒文一则,此牒文为国子监刊刻“小字本”《伤寒论》而准尚书礼部的符。此牒文反映了宋国子监刊刻“小字本”《伤寒论》的原因以及所用费用等事宜,为后世研究《伤寒论》流传史提供了史料,后世学者研究《伤寒论》版本流传史也多以此牒文为基础的。由于现在流传的《伤寒论》多不附上此牒文,对此进行研究者也少,有的学者甚至对此牒文提出了疑义。对牒文进行全面研究不仅可以正本清源,对研究《伤寒论》版本及其流传史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民国以前福建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问世后,引起后世医家的高度重视,自晋唐以后对《伤寒论》整理研究者,人才辈出,历经千百年而不衰。据现存的文献记载,自南宋起,福建有不少医家重视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他们各擅其长,从各个角度阐述仲景的辨证施治原理,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经1700余年而不衰,除著作本身具有重要价值外,还与历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工作分不开。 在芸芸众多的《伤寒论》研究者中,新安医家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撰写了大量著作,提出了很多独特见解.现择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分述如下。 一、创错简重订 开伤寒学派 尽管晋唐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名家辈出,但形成学术上的流派却始于明代方有执。  相似文献   

16.
试论宋儒治学方法对宋代《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宋儒治疗方法的特点及其对宋代《伤寒论》文献研究的影响,认为儒医将儒家治学方法带进了《伤寒论》的研究后,宋代医家不仅注重对《伤寒论》内在辨证治疗规律的阐发,且在治疗温病时,不拘泥于经典著作,对《伤寒论》中治方较少的温病的治法进行了补充,开《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研究之端,并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古典医学巨著,后世奉之为中医经典著作。其作者张仲景也有“医圣”之誉称。自《伤寒论》问世一千七百多年以来,习中医者无不潜心探究,视之为珍宝。至今各高等中医院校均开设《伤寒论》课,并且为学习必修课之一.如何搞好《伤寒论》教学与整理研究,并逐步使之完善,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8.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1):F0004-F0004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立于建校之初,主要进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典籍的整理研究、理法方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科已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医疗为基础,科研为龙头的教、医、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著作,一直被中国医家奉为经典。同样基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因侧重不同,后世学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开展了不同的临床实践。郑寿全是清代伤寒学大师,被后世中医学者尊为“火神派”鼻祖。其融合《周易》、《黄帝内经》等两部经典著作的思想,对《伤寒论》进行阐释,提出“六经即六气,六经本一经”的“万病一气说”;并以阴阳为纲,总括伤寒六经,又在阴阳之中,重视阳气。使《伤寒论》辨证简白,主次分明,颇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孙思邈本〈伤寒论〉》是有别于宋本《伤寒论》的重要伤寒论文本,学界亦称"唐本伤寒论"。通过阐述《孙思邈本〈伤寒论〉》出现的学术背景,考察其后世流传的主要文本和与之相关的伤寒学术流变,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明晰了《孙思邈本〈伤寒论〉》单行本的出现和演变离不开明清时期伤寒学术研究中,尊经崇古与错简重订不同观点的学术对峙,由此也给后世学人留下了丰富的学术争鸣和文献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