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LANK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治疗中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将138例276只眼屈光度为-3.50~-14.25 D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厚度角膜瓣组)60例138只眼和B组(超薄角膜瓣组)60例138只眼.两组均使用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对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中角膜瓣厚度、术后1周和1、3年裸眼视力(UCVA)及角膜瓣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BCVA A组为0.97±0.10,B组为0.95±0.1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A超测量角膜瓣厚度A组为(118.12±13.83)μm,B组为(96.75±15.27)μ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中两组均无游离瓣、纽扣瓣、角膜瓣破裂出现,术后角膜瓣均对位良好,无角膜瓣融解、上皮植入等现象发生;术后1周UCVA A组为1.12±0.20,B组为1.10±0.2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年UCVA A组为1.10±0.24,B组为1.07±0.21,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3年UCVA A组为1.09±0.25,B组为1.04±0.2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治疗中高度近视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角膜瓣蒂位于上方与鼻侧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用旋转式角膜刀制作上方蒂组(A组)LASIK350例(678只眼)和平推式角膜刀制作鼻侧蒂组(B组)LASIK170例(324只眼),对两组患眼术后视力、屈光度、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A组和B组分别为1.03±0.12和1.00±0.1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剩余屈光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制作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切缘出血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A组与B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随访1年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A组角膜瓣稳定性优于B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对眼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将接受LASIK的108例近视患者分为低、中、高3组,每组36人,观察术前波前像差的分布特点及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结果:术前波前总像差为5.160&#177;3.32;高阶像差为0.440&#177;1.49,占总像差的8.53%;其中慧差为0.346&#177;1.42,球差为0.221&#177;1.31,五阶像差为0.082&#177;0.032。与瞳孔直径5him相比,6mm时的波前总像差增加了48.28%,高阶像差值增加了75.30%。术后3个月,瞳孔直径6mm时,术眼的总像差为1.710&#177;0.938;高阶像差为0.831&#177;0.247。高阶像差中,慧差为0.501&#177;0.265,较术前增加44.80%,球差为0.567&#177;0.236,较术前增加156.56%。结论:LASIK手术在降低总像差的同时,可明显增加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5.
未行LASIK手术92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 92例未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的原因 ,了解手术的适应范围。方法 :对 4 6 0例近视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 ,对其中未行手术的 92例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92例中眼底病变 32例占 34.8% ;对手术顾虑大 2 8例占30 .4 % ;眼压偏高 12例占 13.1% ;角膜厚度不足 8例占 8.7% ;角膜屈光力偏大偏小 6例占 6 .5 % ;角膜点状浸润、瘢痕 4例占4 .3% ;睫状肌痉挛 2例占 2 .2 %。结论 :近视预行LASIK手术的患者有一定的选择性 ,医患双方术前应加强谈话、沟通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LASIK手术对-10.00 D以上高度近视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0 D以上高度近视67眼接受LASIK手术,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15.18±4.85)D(-10.00~-29.00 D),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占83.58%(56/67),低于0.5占16.42%(11/67),达到或超过术前最好矫正视力的眼占48.39%(33/67).屈光度在±1.00 D以内,占35.82%(24/67),其余均大于±1.00 D,主要为欠矫,未发生严重损害视力的并发症.结论:虽然LASIK术对-10.00 D以上近视眼治疗的预测性不尽人意,但大多数眼术后后获得较满意的裸眼视力,并且手术比较安全,是一种可选择的高度近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杰  钟白丽  徐卫鸿 《武警医学》2009,20(7):619-621
 目的 探讨LASIK患者术前视网膜裂孔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拟行LASIK手术的1200例屈光不正患者散瞳后眼底检查的详细资料.结果 2400眼中,有97眼出现视网膜裂孔,占4.04%.其中,低度近视组裂孔12眼发生率为6.12%,中度近视组60眼8.83%,高度近视度组25眼7.69%,三组间在裂孔的发生率上无差异.中低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裂孔多见于玻璃体牵引孔,而高度近视裂孔多见于周边变性孔.结论 中、低度近视者同样存在着较高的视网膜裂孔发生率,LASIK术前应对所有患者常规行详细眼底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在治疗中低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将 2 2 6例44 0眼分为三组 ,A组≤ -6.0 0D ,B组 -6.2 5D~ -10 .0 0D ,C组为 >-10 .0 0D ,均采用Lasik治疗 ,随访 3~ 6个月 ,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约在 1~ 3月趋于稳定 ,术后三个月裸眼视力均大于术前乎均矫正视力 ,三组视力为 1.0 2± 0 .16、0 .94± 0 .17和 0 .67± 0 .2 1,平均屈光度分别为 -0 .3 1D±0 .3 3D、-0 .3 2D± 0 .5 6D和 -0 .71± 1.2 2D ,其中在± 1.0 0D以内者分别为 10 0 %,93 .85 %和 88.64 %。结论 :Lasik是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理想手术 ,对手术技巧和激光治疗程序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LASIK术中角膜缘出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出血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及预防方法。方法观察了46例51眼接受手术时发生出血的情况及出血对术后效果的影响。结果出血部位以上方为多,共30眼,占58.8%;下方9眼,占17.6%;2个方位以上出血者12眼,占23.5%,术后半月时,过矫者30眼,欠矫11眼,不规则散光5眼。其中7眼为提高视力,接受2次手术。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中角膜缘出血可影响手术效果,手术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5例93只眼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患者行二次LASIK手术,全部采用掀瓣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7.18±3.56)个月.术后平均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 二次LASIK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屈光度在±0.5 D以内者为90只眼(96.8%),20只眼(21.5%)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出现.结论 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视网膜变性裂孔的激光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视网膜变性裂孔激光治疗的必要性。方法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患者468例932只眼,68例136只眼伴有视网膜变性裂孔,术前以532nm倍频Nd∶YAG激光,功率200~300mW、光斑直径200~300μm、照射时间0·2s,对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区光凝,以产生3级光凝斑反应为度。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定期复诊。结果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经6个月至1年的随访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者。结论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行视网膜变性裂孔的激光治疗,可以预防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二次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残余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二次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残余近视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用Keracor116型准分子激光机对 2 2例 3 5眼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病人行二次LASIK手术 ,两次手术间隔 3~ 2 0个月。术后平均随访 12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二次LASIK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 (P <0 0 0 1) ,UCVA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术后近视屈光度均在± 1 0 0D以内。无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出现。结论 二次LASIK治疗残余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后眼底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对近视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在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 (LASIK)前后变化的观察 ,探讨LASIK手术对眼底的影响。方法 近视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患者 81例 10 6眼 ,均先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 ,再行LASIK手术 ,术后随访 3~ 9个月 ,平均5 8个月。结果 术后患者的视力均达到预期效果 ;术后 3天均呈过矫状态 ,随着时间延长 ,过矫消失。术后非接触性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 0 1)。眼底病变稳定 ,激光反应良好。结论  (1)LASIK手术只能矫正屈光不正 ,对眼底无影响 ,不会阻止或延缓眼底病变的发生发展。 (2 )LASIK手术应参考视网膜条件 ,而不单以最佳矫正视力为参考。 (3)近视眼无论度数高低均应扩瞳行三面镜检查 ,只要眼底有病变均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及复性近视散光所产生术后散光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SCMD公司的固定式手控气动微型角膜刀对 1 2 4例 2 4 8眼行LASIK手术 ,分别于术后第 1天、第 1周、第 1、3、6个月复查视力及屈光度。结果 LASIK术后散光的发生率较高 ,术后第 1天为 4 3 1 5 %,术后 1周降为 33 0 6 %。术前散光度数越大 ,术后散光眼发生率就越大 (P <0 0 1 )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但术后 3个月仍有 36眼 (1 4 5 2 %)散光超过 0 5 0D。术后第 1天和术后 1个月 ,男女患者散光眼和无散光眼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χ2 =0 42 78,P >0 0 5 ,χ2 =0 5 5 89,P >0 0 5 )。角膜瓣的质量直接影响术后散光 ,术后散光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 (r=0 96 1 4 ,P =0 0 0 2 <0 0 0 1 )。结论 LASIK术后散光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 ,并与术前患眼散光度、角膜瓣的大小、患者术中配合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小光斑飞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生产的Esiris第六代小光斑飞点式准分子激光系统和法国Moria公司生产的气动平推式角膜板层刀,对67例134眼近视患者(-2.00D~-15.00D)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分析视力及屈光度的变化。结果术前矫正视力≥1.0的125眼,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在0.5、0.8、1.0以上的分别为96.8%(121眼)、81.6%(102眼)、78.4%(98眼),术后1、3、6个月裸眼视力>1.0的分别为98.4%(123眼)、97.6%(122眼)、97.6%(122眼);术前矫正视力≤0.8的9眼,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较术前矫正视力提高者占55.6%(5眼);所有患者屈光度在术后1~3个月时基本稳定。结论小光斑飞点式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术后视力恢复快,稳定快,无偏心切削、中心岛形成及不规则散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成人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观察47例成人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LASIK手术后1、6和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并与该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6和12个月时弱视眼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均等于或大于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并且随术后时间的延长UCVA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且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对手术结果表示满意。术后1、6和12个月时弱视眼的UCVA高于术前BCVA的分别为37、38和38只眼,约占术眼的78.7%、80.8%、80.8%。结论 LASIK手术治疗成人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手术中采用OUP-SBK刀头制作超薄角膜瓣矫治近视的疗效。方法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的患者578例,随机分为薄角膜瓣组378例745只眼和厚角膜瓣组200例389只眼。分别在手术后1d、1周、1和3个月随访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屈光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薄角膜瓣组球镜和柱镜较厚角膜瓣组偏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UCVA达到1.0的百分率,术后1 d薄角膜瓣组为90.2%,厚角膜瓣组为91.4%;术后3个月薄角膜瓣组为95.6%,厚角膜瓣组为96.6%;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BSCVA较术前丢失1行的比例薄角膜瓣组为11.0%,厚角膜瓣组8.8%,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屈光度±0.50 D以内薄角膜瓣组为90.6%,厚角膜瓣组为92.6%;±1.00D以内薄角膜瓣组为97.5%,厚角膜瓣组为97.4%;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利用OUP-SBK刀头制作超薄角膜瓣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手术效果稳定,可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基质床厚度,扩大近视的矫治范围,有助于高度近视且角膜薄的患者以及二次手术矫治屈光回退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8.
准分子激光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治疗高度、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于术前近视-6.00~-14.75D的患者102只眼施行PRK手术,近视-6.00~-22.00D的患者118只眼施行LASIK手术.按术前屈光度分组,Ⅰ组-6.00~-9.75D;Ⅱ组-10.00~-14.75D;Ⅲ组-15.00~-22.00D.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并将结果比较分析.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5者,Ⅰ组中PRK为93.9%;LASIK为98.4%.Ⅱ组中PRK为75.0%;LASIK为93.8%.Ⅲ组中PRK为0.0%;LASIK为65.2%.术后裸眼视力≥1.0者,,Ⅰ组中PRK为79.2%;LASIK为82.5%.Ⅱ组中PRK为35.0%;LASIK为46.9%.Ⅲ组中PRK为0.0%;LASIK为8.7%.术后屈光度在±1.0D以内者Ⅰ组中PRK为63.4%;LASIK为66.7%.Ⅱ组中PRK为15.0%;LASIK为46.9%.Ⅲ组中PRK为0.0%;LASIK为8.7%.角膜上皮下混浊PRK治疗组中占59.8%;而LASIK则占4.2%.术后散光增加PRK治疗组为17.6%;LASIK治疗组占21.2%,尚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高度和超高度近视患者,LASIK临床治疗效果优于PRK手术.  相似文献   

19.
LASIK前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OCT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对施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36例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测量。检测时间为术前、术后第 1、2和 4周。检测部位为黄斑中央及距离黄斑中心凹 75 0 μm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结果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术后第 1、2和 4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轻中度近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