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早在20年前便已用于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但由于不能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而使其应用受限。然而,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的迅速发展,PBAV作为TAVI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重新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近来的研究表明,PBAV有望成为暂时不能实施瓣膜置换的急、重症AS患者向TAVI或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过渡性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暂时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早期临床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1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过渡性PBAV的20例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72 ±8)岁.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疗效,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PBAV,主动脉瓣瓣口面积从术前的(0.55±0.09) m2增大至(0.77±0.15)m2,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从术前的(49.5±15.0) mmHg(1 mmHg =0.133 kPa)降至术后的(31.7±12.0) mmHg(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术前的(31.7±9.0)%增加至术后的(39.0±11.0)% (P =0.018),肺动脉收缩压从术前的(55.1±18.0)mmHg降至术后的(38.7±11.0)mmHg(P =0.025),主动脉瓣反流分级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术后发生低血压4例,一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术后24 h和30 d分别死亡1例和3例患者.术后30 d内,5例患者实施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实施TAVR,5例等待TAVR.结论 对于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TAVR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PBAV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结果,有望成为一种安全的过渡性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前,白塞病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反流的主要治疗方式为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但术后瓣周漏、瓣膜撕脱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该文报道1例合并白塞病的重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随访2年,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流速、跨瓣压差处于正常范围,无明显瓣周漏;心脏增强CT扫描未见瓣叶增厚、撕脱情况,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单纯超声引导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CAS)的远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采用单纯超声引导PBAV治疗的CAS患者13例。收集PBAV手术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采集患者手术前后主动脉瓣环直径、球囊直径与球囊瓣环直径比(BAR)、主动脉瓣反流、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动脉瓣血流速度(AV)、平均跨瓣压差(MTPG)、峰值跨瓣压差(PTPG)、主动脉瓣口面积(AV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AR为0.92±0.06。术后患者的LVEDD为(51.6±6.5)mm,小于术前的(65.2±5.9)mm;术后AV为(3.7±0.8)m/s,低于术前的(4.8±0.6)m/s;术后即刻MTPG为(33.8±13.9)mm Hg(1 mmHg=0.133 kPa),低于术前的(54.5±13.8)mmHg;术后即刻PTPG为(37.2±9.4)mm Hg,低于术前的(82.7±19.9)mmHg;术后AVA为(2.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解剖特点、治疗方式及临床转归。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82例(男女比1.16∶1,中位年龄48个月)按不同标准行临床分组研究:包括主动脉瓣解剖形态,合并的心内畸形及不同的干预手段等,通过随访超声心动图指标、临床症状及心功能,评估其转归及影响因素。结果:1本组病例单纯AS36例中,10例行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11例选择外科手术9例行主动脉瓣成形术(AVP),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AVR),另15例随访观察;AS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患儿46例中,14例选择外科手术同时矫治AS及其他合并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缩窄的部分病例因AS轻度未处理主动脉瓣,随访AS程度减轻。2瓣膜形态与疗效:40例三叶主动脉瓣(TAV)中,有13例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41例二叶主动脉瓣(BAV)中,22例行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按BAV及TAV分组,本组提示同种干预方式时的即刻和中期压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动脉瓣反流均无明显加重。3干预方式与疗效:33例AS矫治成功的患者中,10例PBAV及23例AVP分组比较,发现在同种瓣膜形态时,即刻和中期压差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访主动脉瓣反流无明显加重。结论:PBAV或AVP治疗对BAV与TAV的AS患儿,早、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儿童AS需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随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享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经验。方法分析已完成TAVI患者的基线特征、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临床结果。结果 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共36例患者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TAVI,平均年龄(73.9±7.2)岁,其中男24例(66.7%),平均欧洲心脏手术风险回归评分为(20.6±9.9)%。25例(69.4%)患者主动脉瓣叶形态呈二叶式畸形。TAVI成功35例(97.2%),4例(11.1%)需植入第2枚瓣膜。术后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下降至(10.5±5.7)mmHg(1 mmHg=0.133 kPa),2例残余瓣周漏接近中度。术后30 d内死亡1例(2.8%),脑卒中2例(5.6%)。10例(27.8%)患者因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了永久起搏器。中位随访时间323 d,除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74 d和680 d死于恶性肿瘤外,其余患者均保持无症状生存。结论对于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的二叶式和三叶式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TAVI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具有外科手术禁忌或中、高危风险的高龄患者。手术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瓣膜口极度狭小且瓣膜结构不清、瓣叶冗长/黏连/严重钙化等,导丝逆向跨主动脉瓣进入左心室建立轨道的难度较大,由此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该文报道3例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心功能衰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TAVR手术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42例。结果: 围手术期内共有2例(1.4%)患者中转外科手术,重度心功能衰竭组1例(17%),中度心功能衰竭组1例(3.0%),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使用ECMO辅助循环2例(1.4%),重度心功能衰竭组1例(17%),中度心功能衰竭组1例(3.0%),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中使用体外循环辅助1例(0.70%),死亡1例(0.70%),均发生于中度心功能衰竭组,术中左室破裂1例(0.70%),术后致残性脑卒中1例(0.70%),均发生于正常心功能组,三组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4例(2.8%),术后起搏器植入11例(7.7%),三组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心功能衰竭的主动脉狭窄患者的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亮  高力明  黄晶  张奇 《中国循环杂志》2023,(12):1297-1301
主动脉瓣狭窄合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本文报道一例患者应用经导管技术先行室间隔血管微粒球栓塞(PSEM)治疗左心室流出道(LVOT)梗阻后择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病例。患者为77岁男性,因活动后胸闷、气促入院,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跨主动脉瓣平均压差53 mmHg(1 mmHg=0.133 kPa),LVOT峰值压差93 mmHg。心外科评估手术风险极高。多学科讨论后决定治疗策略为先行PSEM解除LVOT梗阻,择期行TAVR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应用微粒球栓塞第一间隔支后LVOT峰值压差明显下降,6 d后行TAVR治疗,术后主动脉瓣压力阶差降为2 mmHg。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成为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且适应证逐步由外科禁忌或高危患者扩展至中-低危患者。但部分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就诊时可能因急性失代偿呈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诊TAVR作为可能有效改善此类患者预后的治疗方式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其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我们对其目前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交流及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主动脉瓣疾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 10 5例主动脉瓣疾病不合并二尖瓣病变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 5例患者中 5 1例有心绞痛症状 ,心绞痛发生率为 48 6% ,但冠脉造影显示只有 7例诊断冠心病。主动脉瓣狭窄病变为主者心绞痛的发生率为 68 2 % ,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变为主者 ,心绞痛的发生率为 3 2 0 % ,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但是 ,两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组合并冠心病率(3 3 3 % )显著高于风心病组和先天性二叶瓣组 (P <0 0 1)。结论 在单纯主动脉瓣病变中以心绞痛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低。而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合并冠心病的发病率大于风心病和先天性的主动脉瓣病变。在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者明确有无合并冠心病 ,冠脉造影是必要的 ,尤其是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病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34例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行主动脉瓣成形手术的经验.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共34例风湿性主动脉瓣患者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22~70(43.1±14.8)岁.成形方法:主动脉瓣交界切开6例,交界切开并纤维增厚结节切除6例,单纯纤维增厚结节切除2例,瓣膜心包延伸术2例,瓣叶小体修复术4例,瓣叶交界折叠6例,瓣叶交界折叠并夹闭环缩术6例,瓣膜楔形切除术2例.结果 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5.9%,其中低心排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26例无反流,8例轻度反流.结论 风湿性主动脉瓣病变掌握好成形的指征,选择恰当的成形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已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期间由于并发症的限制未能在临床广泛开展.本文就PBAV技术近年在胎儿、小儿(包括新生儿)、青少年、年轻成人和高龄老年患者的适应证、临床疗效、并发症预防等应用情况作一综述,并展望了该项技术在儿童和高龄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目前是老年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的一线治疗方式,较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但由于TAVR术中使用对比剂、低灌注、输血、麻醉及胆固醇栓塞等因素,导致急性肾损伤(AKI)风险增加,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就TAVR围术期AKI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国内外相关报道进行综述,旨在降低TAVR围术期AKI的发生率以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主动脉瓣狭窄(AS)可由不同病因引起,其中先天性AS占先天性心脏病的3%~6%。自1984年Lababidi等首次报道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先天性AS至今30多年,该方法在西方逐步发展为可替代外科瓣膜切开,成为治疗儿童先天性AS的有效介入手段。由于我国AS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且术中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国内开展较少。本研究总结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研究所近1年开展的9例先天性AS行PBAV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经腋动脉入路行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多家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行TAVR手术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35例。根据入路分为2组,经腋动脉入路组11例(11/135,8.1%),经股动脉入路组124例(124/135,92%)。结果 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内共有1例(1/135,0.74%)患者术后需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循环,发生于经腋动脉入路组,两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中左室破裂1例(1/135,0.74%),中转外科手术1例(1/135,0.74%),术后致残性脑卒中1例(1/135,0.74%),均发生于经股动脉入路组,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3例(3/135,2.2%),经腋动脉入路1例(1/11,9.1%),经股动脉入路2例(2/124,1.6%),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起搏器植入10例(10/135,7.4%),均发生于经股动脉组,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经腋动脉入路行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与经股动脉入路有相似的临床结果,是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晓梅 《山东医药》1996,36(4):38-39
主动脉瓣狭窄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66002)张晓梅主动脉瓣狭窄(下称主狭)是一种严重的心瓣膜病,由于左室代偿能力很强,患者可多年不出现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即已届晚期,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多数于2~5年内死亡。1病因主狭可分先天性、风湿性和老年退...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技术的历史发展65岁以上老年人中,由于主动脉瓣退行性变所致的主动脉瓣病变发生率达10%,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主动脉瓣病变比例越来越高。据不完全估计,我国每年约有20万的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等待治疗。主动脉瓣狭窄形成后往往会造成瓣膜交界融合粘连、瓣膜钙化和硬化,导致跨瓣压力阶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二叶主动脉瓣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了26例先天性二叶主动脉瓣,其中主动脉瓣狭窄17例(有或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9例。结果 在主动脉瓣狭窄组、轻度狭窄14例(82%);二叶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为42%;主动脉瓣狭窄组与单纯主动脉瓣反流组相比,主动脉瓣增厚钙化有极显性差异(P<0.00005),结果表明,二叶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与主动脉瓣的增厚钙化有关,且主动脉瓣狭窄多为轻度狭窄。结论:二叶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与主动脉瓣的增厚钙化有关,且主动脉瓣狭窄多为轻度狭窄。二叶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对二叶主动脉瓣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术中发生循环崩溃可能的原因、危险因素及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5月 2021年8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行TAVR术中发生循环崩溃的AS患者。记录患者术中循环崩溃的发生情况、处理方式及随访结果,并逐一分析病例特点。结果:完成TAVR手术200例,术中发生循环崩溃10例(5%),预扩张前(2例,20%)、预扩张后(3例,30%)、瓣膜植入中及植入后(5例,50%)均有发生;其中5例(50%)左室射血分数(LVEF)≤40%,最低达23%;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42mm合并室间隔(IVS)≥13mm共3例(30%);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20%)。分析发生循环崩溃可能的原因:冠状动脉闭塞2例(20%),自杀左心室2例(20%),预扩后大量反流2例(20%),对瓣膜释放时冠脉缺血无法耐受2例(20%),心功能过差无法耐受麻醉2例(20%);其中转外科开胸1例(10%),心肺复苏(CPR)5例(50%),应用体外循环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3例(30%),快速球囊扩张或植入瓣膜6例(60%),单纯大量血管活性药1例(10%)。住院期间死亡1例(10%);随访1、3及6个月(8例入窗),9例均存活。结论:循环崩溃的发生率并不低,低LVEF、小心室并心肌肥厚、心肌梗死病史可能是术中发生循环崩溃的高危因素;冠脉堵塞、球囊扩张后大量反流、自杀左心室、心功能过差无法耐受麻醉可能是循环崩溃的原因;持续有效的心肺复苏,迅速置入瓣膜及循环辅助装置是使血流动力学恢复的主要措施;出现循环崩溃的患者经积极处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