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根据其病理类型可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总数的80%左右,因缺乏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早期诊断生物指标,其诊断之后的5年生存率不超过20%[1]。在过去的10年当中,lncRNA逐渐进入研究者们的视线,随着生物信息学的不断发展和新一代全基因组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我们不难发  相似文献   

2.
李刚  罗勇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90-2092
肺癌是世界各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排第一位,对人类构成极大的威胁.而在我国,每年约有40万例肺癌患者死亡[1].而WHO预测中国到2025年将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新发肺癌患者[2].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占支气管肺癌的80%,但70%~80%左右的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处于肿瘤晚期,因而失去了有效治疗,尤其是根治的最佳时机.而导致NSCLC治疗效果差、高死亡率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由此可见,如何早期诊断肺癌是有效治疗甚至根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肺癌已经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80%.因为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少标准的诊断方法,确诊时多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低,化疗是目前治疗晚期NSCLC的主要方法[1].但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往往导致治疗的失败.相关研究表明,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表达在肺癌细胞对铂类药物的耐药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现就非小细胞肺癌中ERCC1表达对顺铂耐药性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肺癌是一种死亡率高、危害大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以上.近年来,研究发现内皮素-1与非小细胞肺癌关系密切.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内皮素-1水平升高,通过外周血、支气管镜等检查测定内皮素-1水平,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癌症且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肺癌一般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两种组织学类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约占肺癌总数的80% ~ 85%.由于肺癌的发生受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影响,其中miRNA在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P53抗体和U1-AsnRNP(核内小核糖体蛋白U1-A)抗体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4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的P53抗体及U1-AsnRNP抗体,并以43名健康人血清作对照.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血清P53抗体浓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25.38 μg/L(65.69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P53抗体浓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10.45 μg/L(10.44 μ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非小细胞肺癌组血清U1-AsnRNP抗体浓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和对照组血清U1-AsnRNP抗体浓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65.57 U/L(104.51 U/L)、170.05 U/L(74.12 U/L),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应用ROC曲线对P53抗体和U1-AsnRNP抗体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进行了评价,ROC曲线下面积分别0.717、0.478,P53抗体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2%、79.1%.结论 P53抗体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血清P53抗体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U1-AsnRNP抗体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欠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游离DNA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健康中心120例健康对照者,并提取收治呼吸内科的11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血浆游离DNA水平。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组患者的血浆游离DNA水平为200.70±88.54 ng/ml,健康对照组的血浆游离DNA水平为18.65±6.30 n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血浆游离DNA水平为172.75±72.87 ng/ml,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血浆游离DNA水平为221.88±93.86 n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游离DNA是一种新发现的肿瘤标志物,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
CYFRA 21-1对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标记物 (CYFRA 2 1- 1)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了非小细胞肺癌 ,小细胞肺癌 (SCLC)及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CYFRA 2 1- 1水平。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的CYFRA 2 1- 1水平 ,无论细胞学阳性或阴性 ,均显著高于小细胞肺癌及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组 (P <0 0 1)。结论 检测胸腔积液CYFRA 2 1- 1对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肠三叶因子(TFF3)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及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作用,为诊断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提供新的肿瘤标志物.方法 选取2020年06月20日至2021年06月06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初次确诊的8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鳞癌(LUSC)38例),肺腺癌(LU-AD)46例〕作为非小细胞肺...  相似文献   

10.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每年约有18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肺癌,其中约有160万人死于肺癌[1]。然而在我国约75%的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属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15.6%[2],有研究表明对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早期手术切除,其5年生存率可提高至70%~90%[3]。这表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在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范围公认的早期肺癌筛查手段为低剂量CT(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ic,LDCT),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NLST)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LDCT筛查可使得肺癌死亡率相对降低20.0%,但其假阳性率高达96%[4],而对于其分辨率无法识别的早期肺癌又易漏诊,因此对于肺癌的筛查迫切需要一种创伤小、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标志物。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及肺泡上皮的恶性肿瘤,脱落的肿瘤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进入肺泡腔内,所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较其他液体标本更好的显示其中组分特异性,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都可用于肺癌的早期诊断,本文就BALF中DNA甲基化、外泌体、端粒酶、非整倍体等在肺癌早期诊断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正肺癌是肿瘤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全球每年肺癌新发约180万例。根据各型肺癌的分化程度及形态学特征,目前将肺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两大类,其中NSCLC又包括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1-2]。放射治疗在肺癌的综合治疗手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作为以手术为基础的辅助治疗,也参与非手术患者的根治性治疗(早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48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均分为胸腔镜组(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和常规开胸组(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术中和术后情况、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胸腔镜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开胸组(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胸腔镜下手术治疗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江苏省肿瘤医院胸外科采取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248例。根据病人是否采取ERAS分为A组(采取ERAS)99例和B组(未采取ERAS)149例。观察2组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胸腔积液、肺炎以及房颤)发生情况以及90 d死亡率。结果B组病人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4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2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遵循ERAS治疗的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临床高发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早期症状主要为胸部胀痛、咳嗽、低热等[1]。以目前临床医疗技术,放疗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措施,是无法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最佳选择[2]。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伽马刀分次立体定向放疗已被应用于临床[3]。为探讨放疗措施应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1例,实施伽马刀分次立体定向放疗,分析其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TARBP1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诊治的10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手术后病理组织中TARBP1蛋白表达情况,探究TARBP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ARBP1 mRNA表达量,探究TARBP1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年预后诊断中的价值。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年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TARBP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78例,占比75. 73%; TARBP1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23例,占比22. 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TARBP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P 0. 05),与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 0. 05)。TARBP1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与TARBP1 mRNA在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非小细胞肺癌术后3年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接受根治术治疗时,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TARBP1 mRNA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TARBP1 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年生存期的AUC为0. 891(95%CI:0. 723~0. 975),价值较高,可辅助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TARBP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NM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越高、肿瘤直径≥5 cm、淋巴结转移及TARBP1阳性表达,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较差。结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TARBP1蛋白表达有助于患者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6.
术前新辅助化疗加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和不良反应,同时评价其在病期下调率、提高手术切除率方面的作用。方法 从1 999年1月~2 0 0 4年9月,对我院88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32例为术前新辅助化疗病例(试验组) ,行术前化疗2~3个周期,化疗结束后3~4周手术;另56例为同期直接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对照组)。结果试验组化疗总有效率为68.75 % (2 2 / 32 ) ,病期下调率37.5 % (1 2 / 32 ) ;手术切除率试验组为93.1 0 % (2 7/ 2 9)、对照组为80 .36% (45/56) ;两组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结论 术前新辅助化疗安全、有效,能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对手术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不吸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不吸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量逐年上升,其起病隐匿、缺乏临床特异性的特点使得患者在发现疾病时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本综述主要针对不吸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了目前不吸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病因学的特点,并且归纳了常见的突变基因.这为不吸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精准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从而帮助患者改善生存质量并且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8.
<正>一、引言据报道,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癌症之一,2015年美国数据统计显示肺癌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一(25%-30%)~([1]),在我国也占据恶性肿瘤死亡率首位;其中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2]),ⅢA期患者中位5年生存率仅为26%左右,IA期患者则是51%。由于肺癌发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60%以上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最佳手术机会,是导致肺癌病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1,3])。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转化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late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LTBP2)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100例同期于我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两组血浆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血清LTBP2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LTBP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5. 28±8. 93)μg/L vs (15. 86±7. 24)μg/L],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血清LTBP2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型、浸润程度及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 0. 05),而与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 0. 05); LTBP2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34 (95%CI:0. 629~1. 854),诊断敏感性为90. 04%,特异性为82. 39%。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LTBP2呈高表达,推测其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电视胸腔镜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对3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41个病灶行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术.结果 消融后1 a复查,完全缓解(CR) 3例、部分缓解(PR) 20例、无变化(NC) 5例,进展(PD) 4例,有效率72.0%.术后并发症均在可耐受范围.结论 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