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特点,提高临床病理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本院及淄博市第一人民医院8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病变59.0%位于外上象限;浸润性非特殊型癌58例,非浸润性癌15例,浸润性特殊型癌10例;ER、PR和c-erbB2在乳腺癌的表达率分别为54.2%、50.6%和59.0%.结论:明确不同组织类型乳腺癌的病理学表现,可以提高正确诊断率,有助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手术病例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以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导管内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最多见,占73.7%;其次为非浸润性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和特殊类型的浸润性癌),占18.4%。结论乳腺癌的确诊需要有病理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乳腺癌病理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1-2011年收治的5例妊娠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理分型均为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伴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呈ER、PR、cerbB-2低表达.结论 妊娠期乳腺癌是特殊类型乳腺癌,高淋巴结转移率及免疫组化非激素依赖型均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观察和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无特殊临床症状及体征.光镜下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团呈实性或管状的微乳头状排列,漂浮于海绵状腔隙内.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每个微乳头细胞团和周边的纤维组织均有无细胞的间隙样结构.免疫组化示癌细胞簇外周细胞膜中,间隙缘呈特征性线样.EMA(+),雌激素(+).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少见而独特的乳腺癌类型,具有高度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可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5.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及预后因素。方法 :对 6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5年生存率为 78 5% ,1 0年生存率为30 8%。Ⅰ期的生存率显著高于Ⅱ期 ,Ⅱ期生存率显著高于Ⅲ期 ,非浸润性癌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浸润性特殊型癌 ,浸润性特殊型癌生存率显著高于浸润性非特殊型癌 ,行根治术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未行根治术者 ,术后行放疗和化疗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术后未行放疗和化疗者。结论 :男性乳腺癌预后取决于期别 ,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男性乳腺癌应以根治术为主 ,术后配合放疗和化疗。  相似文献   

6.
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浸润性小叶癌(ILC)的腋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为3%~10%,散在的转移癌细胞常刺激淋巴结窦组织增生,可通过免疫组化染色鉴别。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骨、胃肠道、子宫、脑膜、卵巢以及其他的浆膜性组织,其中肺转移常见,通过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浸润性小叶癌的病理及特殊的预后相比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有部分学者认为优于,有部分认为预后较差。根据其独特病理特点及临床特点决定不同的预后,从而应引起临床医师及病理医师的重视,根据具体特点决定综合治疗,从根本上以提高患者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为最终目地。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整理并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的123例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相关免疫组化指标。结果123例乳腺癌患者中,青年组(≤35岁)女性乳腺癌占7.3%,中年组(>35~60岁)女性乳腺癌占67.5%,老年组(>60岁)女性乳腺癌占25.2%。青年组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Ⅱ/Ⅲ级)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老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型:全部乳腺癌中有非特殊类型乳腺癌101例,特殊类型乳腺癌22例;青年组乳腺癌9例全是非特殊浸润癌,而>中年组非特殊浸润性乳腺癌占81.9%,老年组非特殊浸润性乳腺癌占77.4%,青年组非特殊浸润性乳腺癌占比明显高于中、老年组,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指标青年组乳腺癌表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0%和88.9%,高于中年组的77.1%和72.3%,以及老年组的70.9%和67.7%,但各组间VEGF-C/VEGF-D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5~60岁是女性乳腺癌发病高峰,青年组女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及VEGF-C/-D表达阳性率均高于中、老年组,其恶性程度更高,临床处理需注意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分析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确诊的52例乳腺癌病例,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例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54岁,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乳腺肿块。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41例,导管内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黏液癌2例,小管癌1例,富于脂质癌1例。雌激素受体(ER)阳性35例(67.3%),孕激素受体(PR)阳性34例(65.4%),C-erBb-2阳性20例(38.5%),E-cadherin在41例浸润性导管癌中39例(95.1%)阳性,E-cadherin在3例浸润性小叶癌表达均为阴性,P 53阳性23例(44.2%)。结论: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加强宣传和普及预防乳腺癌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进行手术、化疗及内分泌等综合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冯国勋  魏学明  任力  李德昌  王石林 《河北医药》2009,31(17):2197-2200
目的探讨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及治疗预后。方法收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1例,筛选出BLBC15例,总结其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特征,并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选用的抗体包括CK5/6、EGFR、vimentin、ER、C—erbB-2等。结果15例BLB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BLBC病理特征。15例乳腺BLBC的免疫表型均为ER、c-erbB-2阴性,而CK5/6、EGFR及vimentin阳性。BLBC与其他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发病年龄轻,肿瘤大,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后易复发转移。结论BLBC是一种特殊表型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征、组织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学特性。预后较差.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因其具有特殊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高度的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及病理医师的高度重视。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中,将其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本文对2007年10月以来我院遇到的7例确诊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胡秀 《北方药学》2014,(3):139-140
对乳腺实体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方法:对浸润性乳头状癌病例、具乳头结构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病例与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病例的临床、病理并对其免疫组化标记相结合进行观察。结论:浸润性乳头状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以及乳腺原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癌都具有乳头结构的少见类型的乳腺癌。由于其病例形态与预后不相同,因此,需要进行鉴别与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头Paget病的病理改变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17例乳头Paget病的临床资料,观察镜下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本组合并乳头下方浸润性导管癌15例,占88.24%;合并乳头下方导管内癌(DCIS)2例,占11.76%.镜下观察:乳头表皮内均见Paget细胞;免疫组化:Paget细胞与其下方的DCIS细胞有相似的特征,表现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低表达,cerbB-2过表达,细胞角蛋白7(CK7)和细胞角蛋白8(CK8)均表达.结论 乳头Paget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CK7、CK8的表达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大汗腺癌临床、病理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例乳腺浸润性大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乳腺大汗腺癌临床表现、彩超及乳腺钼靶的特点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无特征性差异;病理改变具有特征性大汗腺分化;免疫组化表现:8例AR、GCDFP-15均呈阳性,5例为三阴(TN)型,3例为HER-2过表达型;8例均行改良根治术.结论 乳腺大汗腺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肿瘤,无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模式,分子分型多为TN型和HER2型;治疗多采用改良根治术,术后辅以化、放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bB-2、EMA、CK7、CD31阳性。IMPC与其他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1),术后易复发转移(P〈0.05)。结论IMPC是一种特殊表型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陈远明  赵林  郭俊  王奕  周花  谢东 《江西医药》2021,56(9):1346-134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在哺乳期乳腺癌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1年1月我院诊治的26例经手术病理诊断的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磁共振影像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 26例哺乳期乳腺癌患者中,MRI诊断出乳腺癌26例,浸润性导管癌23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导管内癌1例,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MRI与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磁共振诊断哺乳期乳腺癌价值较高,检出率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14-3-3θ蛋白在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研究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乳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癌及对应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4-3-3θ蛋白在83例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14-3-3θ表达与ER、PR、Her-2的相关性。结果 14-3-3θ在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与癌旁组织相比明显上调(P<0.05);14-3-3θ蛋白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14-3-3θ蛋白与ER呈负相关,与PR、Her-2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14-3-3θ蛋白可能是非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预后及治疗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临床病理类型与钼靶X线特点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病理证实的720例乳腺癌临床病理类型与病灶X线征象,行统计学分析和χ2检验。结果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浸润性导管癌680例(占94.44%),X线主要表现为肿块和钙化,分别为479例(66.53%)、354例(49.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临床病理类型与病灶X线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分析乳腺癌的钼靶X线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提高乳腺癌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61例经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X线表现。结果①61例患者中,单纯肿块41例,肿块伴钙化13例,单纯钙化8例,结构扭曲5例,结构扭曲伴钙化4例,局灶性致密影5例,磨玻璃样改变1例,阴性1例。②有钙化者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原位癌,有肿块者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粘液腺癌和髓样癌,结构扭曲者和局部致密性影多见于浸润性导管癌。结论①乳腺癌常见的X线表现为单纯肿块、钙化伴肿块、单纯钙化和结构扭曲。②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的大部分,乳腺癌的病理基础不同,导致了不同类型的X线表现。③X线摄影对乳腺癌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尤其对临床检查阴性的患者,但对致密性乳腺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按WHO乳腺癌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结果患者以黑便原因待查收住,入院后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易见,未见溃疡;气鋇造影回肠黏膜下见一肿块,肿块大小4cm×4cm×3cm。B超检查示,小肠见一肿块,大小4cm×4cm×3.5cm,肿块周围边界不清,临床以小肠原发性肿瘤行小肠肿瘤切除术,手术所见,回肠黏膜下见一大小为4x4x3cm的实性肿块,质稍硬,周围界限不清,肠壁有轻微粘连。临床诊断,小肠肿瘤性质待查。病理诊断:小肠转移癌,倾向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待免疫组化进一步证实。最后免疫组化证实为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讨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乳腺癌通常向乳腺周围及远处淋巴结转移,其中乳腺小叶癌与乳腺导管癌不同还可转移到骨、肺、肝和脑,胃肠道转移通常以胃转移为多见,类似于胃原发性浸润性胃癌,本例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非常少见,临床容易误诊或漏诊。研究发现浸润性小叶癌占浸润性乳腺癌5%~15%,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在不能确定肿瘤性质的情况下,结合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免疫酶标的联合检测在准确诊断浸润性乳腺小叶癌小肠转移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微血管密度(MV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原发性乳腺癌MVD的表达,1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分析MVD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 MV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值为(62.26±14.50),与正常乳腺组织比较,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特殊类型及浸润性非特殊类型间表达值逐渐升高,且组间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乳腺癌MVD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显著相关,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54.17%)显著低于低表达组(79.31%,P=0.049)。结论 MVD参与乳腺癌的侵袭与转移,可用于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