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红  刘毅 《医学动物防制》2013,(12):1328-1330
目的分析十堰市麻疹疫情流行特点和规律,探讨加速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为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5—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麻疹疫情资料及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2005—2012年共报告病例1303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94/10万。2005—2011年麻疹发病率呈缓慢下降趋势,2012年迅速下降,发病率降至最低,不同年度间发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443.052,P〈0.01)。8个县(市、区)中,茅箭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超过10/10万,其次为房县7.82/10万,竹山县最低为1.08/10万。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3—6月份,共发病850例,占病例总数的65.23%。发病最小年龄3月龄,最大年龄65岁,1一岁年龄组病例最多占31.62%,其次为〈1岁年龄组,占25.63%,15~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少,占4.99%。结论十堰市近年来麻疹疫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个别县(市、区)疫情形势严峻,需要继续加强监测;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加强人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流动儿童和计划外生育儿童的管理等,根据各县(市、区)实际情况,适时开展针对性较强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提高人群免疫保护水平,将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  相似文献   

2.
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红  黎景全  杨华可  黄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636-1637,1639
目的了解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流行情况,探讨预防控制麻疹的策略,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东莞市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对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东莞市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583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7.4/10万。每年5—8月份为发病的高峰期。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居多,占5年发病总数的54.3%。2006年统计外地儿童占发病人数的70.0%,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57.6%(731/1268)。2005年麻疹-IgC,抗体水平监测儿童组和成年组保护率分别为62.1%和51.5%。结论东莞市2002~2006年麻疹发病率呈上升之势,呈小年龄组发病模式。外来青年工人和外来儿童是麻疹发病的易感人群.故应加强麻疹痘苗接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加速控制麻疹发病,方法:包头市1998年4月对全市1-14岁儿童实施了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用麻疹血凝抑制试验检测免疫前后人群麻疹HI抗体(麻疹血凝抑制抗体)结果:应接种314526人,实接种300181人,接种率为95.43%,免疫后人群HI抗体阳性率由免疫前94.87%升到99.90≥1:16抗体滴度比例由38.85%,GMRT(抗体几乎平均滴度倒数)从8.75提高到26.09,增长2.98倍,结论:人群麻疹免疫力大幅提高,局部麻疹暴发流行得到控制,麻疹年均发病率下降了87%,强化免疫效果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近年来郧县麻疹流行特征。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郧县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郧县共报告麻疹病例16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5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乡镇发病数多于城区;年龄组发病从高到低依次为8月龄~4岁(占34.78)、5-岁(占30.43%)、〈8月龄(占18.63%)、15~岁(占16.15%);职业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散居儿童(占54.66%)、学生(占26.71%)、农民(占15.53%)、幼托儿童(占3.11%);流动人口占39.75%;无免疫史占44.72%。结论加强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和强化免疫,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开展育龄妇女麻类疫苗接种是控制麻疹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焦作市1950~200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了解焦作市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和疫情动态,为削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②方法:对1950~2002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③结果:麻疹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分别比使用疫苗前降低99.22%和99.84%。自1986年以来,麻疹疫苗接种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0/10万以下。发病年龄后移,5岁以下人群发病逐年减少,5~9岁发病增加,1周岁内儿童发病构成比占6.84%。实施计划免疫后以3~5月为高峰。④结论:焦作市麻疹控制取得了显成绩。目前麻疹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但2001、2002年麻疹发病率有所上升。因此,在做好基础免疫的同时,应重视加强麻疹的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质量和保持高接种率水平;在麻疹发病率较低情况下,如何避免小月龄儿童发病,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海南省1951-2001年麻疹发病情况。方法收集海南省1951—2001年麻疹疫情资料,采用EPI info及Exe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自然感染阶段麻疹发病2—3年一个流行高峰,年均发病率为437.9/10万,1967-1977年年均发病率为438.3/10万,计划免疫阶段年均发病率为61.0/10万,与前两个阶段年均发病率差异非常显著;1951-2001年海南麻疹发病呈冬春季节高峰,计划免疫阶段发病高峰削平;海南省麻疹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5.08%,其中10岁以下儿童占91.14%。结论实施儿童计划免疫有效地控制了麻疹的流行,加速麻疹控制阶段,采取以加强麻疹病例监测和强化免疫提高接种率等策略,证实海南省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海南省麻疹监测结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统一的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piinfo软件分析监测结果。结果海南省21302~2006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麻疹疑似病例2550例,确诊麻疹病例2130例,确诊率为83.5%,年均发病率为5.3/10万,病死率为0.05%。监测系统报告病例数均大于大疫情报告数,采集疑似病例血标本1121例,采集率为44.0%,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61.1%,风疹IgM阳性率15.6%。发病以散发为主,局部暴发点同时存在。3~7月为高发季节;发病以15岁以下少年儿童为主,占85.3%,其中8月龄~6岁占48.0%,7~15岁占37.3%;无麻疹疫苗(简称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儿童占83.3%。结论海南省2002~2006年麻疹监测系统保持较高敏感性,21302~2006年海南省麻疹发病处于低流行水平,无MV免疫史的少年儿童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丹东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麻疹措施。方法根据丹东市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数据对2006年麻疹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1.66/10万,达到了10年来麻疹发病率最高水平。发病呈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的流行特点,暴发病例占总发病数的27.8%。3-7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0岁组和10-15岁组为高发年龄组。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32%,未免疫者8.19%,免疫史不详者占59.8%。结论2006年为丹东市麻诊流行年,导致流行的病原因是麻诊病苗免疫不落实。  相似文献   

9.
2000年-2007年玉树藏族自治州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玉树藏族自治州2000年-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及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玉树州2000年-2007年共报告麻疹272例,平均发病率为12.49/10万。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8月龄~15岁病例数占66.18%。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27.78%,无免疫史的占27.78%,免疫史不详的占44.44%。全年麻疹发病高峰在(3~6)个月。结论: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自然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以及强化免疫、监测和实验室诊断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普兰店市1952~2008年麻疹发病的特点及免疫效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普兰店市1952年~2008年麻疹流行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无麻疹疫苗时期、有麻疹疫苗非计划免疫时期、计划免疫时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三个时期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无麻疹疫苗时期,平均发病率为566.73/10万,发病最高年份为1964年,高达2130.26/10万。开展免疫接种后发病率逐年下降,尤其是计划免疫巩固和消除时期(1984~2008年)效果显著,平均发病率为0.09/10万。麻疹发病的性别差异不显著,男女发病率比为1.09:1。发病季节高峰为3~5月。发病率与接种率两者呈高度负相关。结论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大幅度下度,充分显示了免疫预防效果。目前,婴幼儿和成人发病所占比例显著增大,出现"双相移位"现象,预防婴幼儿(〈1岁)和成人发病,是消除麻疹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近年来菏泽地区麻疹流行规律,为进一步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归纳统计历年发病情况、免疫水平。结果1993-1998年麻疹年发病率均低于5/10万,1~7岁儿童占病例总数的61.69%,正常人群GMT为1:9.28。结论我区麻疹疫情仍处于疫苗时期的相对稳定期,控制、消除麻疹必须提前免疫,消除免疫空白人群,加强免疫监测,定时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韶关市2004~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韶关市2004-2008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5年间,监测报告麻疹734例,其中临床诊断343例,血清学确诊391例,年均发病率4.62/10万,2005年发病率为7.47/10万,为5年中最高。发病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共存,流行季节主要在3—7月份,共643例(87.60%),发病年龄主要为1—10岁,共625例(85.1%),全部病例中439例(59.8%)麻疹疫苗(MV)免疫史不详,179例(24.4%)无MV免疫史。流动人口发病96例,占13%。结论MV接种是控制麻疹的基础。应继续巩固和提高MV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并及时查漏补种,以消灭免疫空白人群和低免疫区,同时注意加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MV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点,为加速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2006年诊断的153例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3~6月是麻疹的高发季节,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0.8%。发病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42.5%。居住本市的病例中,流动人口占85.7%(72/84)。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22例(14.4%),无MV免疫史者66例(43.1%),MV免疫史不详者65例(42.5%)。结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仍需加强,尤其要提高接种的及时率和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张掖市麻疹暴发流行特征,并提出相应控制对策,以减少暴发流行发生。方法对2005年张掖市麻疹流行情况、暴发疫情及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IgM抗体。结果全年发生麻疹628例,报告发病率49.54/10万。发生暴发6起,波及5县(区)7个乡镇,发病107例,发病率8.46/10万,发病季节分布在3~5月份,10~19岁中小学生发病居多。无免疫史占1.87%,有免疫史占44.86%,免疫史不详占53.27%。结论为控制麻疹暴发流行,今后必须提高MV复种率;加强冷链运转,提高接种技术,提高常规免疫接种质量和免疫成功率。近期有必要对全市9月龄~14岁儿童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香洲区近年麻疹流行情况,探讨今后控制策略。方法收集香洲区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7~2010年香洲区麻疹的流行特征。结果全区共监测到麻疹病例610例,年度发病率在1.28—40.65/10万之间,其中外来暂住人口发病355例,本地户籍人口发病255例,病例集中在4岁以下及20~29岁人群,分别占总病例的49.02%(299/610)和16.39%(100/610),病例高发月份在4~8月,占总病例数的73.28%(447/610),所有病例中无明确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占91.48%(558/610)。结论控制和消除麻疹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消除免疫空白人群,为此必须进一步做好儿童计划免疫,同时对外来务工者、育龄妇女进行接种,以提高人群整体麻疹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密市麻疹发病状况 ,探索麻疹流行规律 ,以便更好地控制麻疹暴发。方法 对新密市 2 0 0 0年~2 0 0 1年经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a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 5 2例 ,麻疹发病率分别为3 4 2 /10万和 3 6 5 /10万。全市麻疹病例呈散发和暴发并存的状态 ,局部地区的暴发病例直接影响着全市的发病水平。病例主要集中在 7岁以下儿童 ,分别占 84 %和 88 88% ,年龄组以 <1岁组麻疹发病居多。结论 麻疹发病与实际接种率不高和免疫失败有关。应加强基础免疫并提高免疫覆盖率和疫苗免疫成功率 ,以控制麻疹暴发。如何降低 <1岁组麻疹发病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2005~2007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少杰  刘渠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2):2197-2197
目的了解深圳市麻疹流行情况,为控制麻疹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深圳市2005—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结果2005~2007年深圳市麻疹发病率波动在32.5/10万-67.2/10万之间。全年均有病例发生,2007年麻疹发病高峰较前两年有所推迟,5—10月占总发病数的75.7%。2岁及以下发病占40.4%,20岁及以上发病占27.9%。发病人数主要集中在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占总病例数的79.1%。结论深圳市需进一步扩大麻疹免疫人群。特别是对8月龄以下的婴儿及人口密集的青年工人,同时加强麻疹疫情的处理、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麻疹的监测,以有效降低麻疹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麻疹暴发流行的形式、原因及三间分布情况,以更好地指导麻疹防制工作。方法对麻疹病人作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其急性期血清用ELISA法作麻疹病毒IgM抗体测定;按照有关规定对麻疹病例作诊断分类。结果东海县2006年1~5月份共报告麻疹203例,罹患率为17.74/10万,暴发流行17起,有22个乡级单位的101个自然村、街道小区发病;不足免疫月龄的发病构成及年龄组发病率均最高分别占40.39%和1183.09/10万,大年龄发病占17.74%,各年龄组间性别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发病占25.13%,无免疫史的占16.75%,免疫史不详的占17.74%,不足免疫月龄的占40.39%;有1针、2针免疫史的麻疹发病危险性分别是有2针以上免疫史的33倍和17倍;麻疹病人IgM抗体阳性率71.43%,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例病人为输人性的在校学生;教师及医务人员有发病。结论流行形式以多点暴发、局灶性发病为主,同时又有广泛的散发性,波及面达全县范围;无麻疹免疫史包括不足免疫月龄,是麻疹的好发人群,但存在明显的发病年龄后移现象;今后要切实加强麻疹免疫覆盖率与加强免疫的成功率;适当调整免疫月龄及成人特别是育龄期女性的麻疹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泉州市麻疹在“消除阶段”(2006—2011年)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麻疹防制对策,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发病监测资料和防制对策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2011年报告发病率最高的是晋江(6/10万),最低的是永春(O.16/10万)。发病高峰后移或消平。病例主要以外地户籍人口为主,占56%。发病年龄有呈双向位移的趋势,〈8月龄组和≥15岁组的人群所占比例增高。无麻疹疫苗免疫史的是发病的主体。发病前7~21d去过医院的病例占57%。结论通过消除麻疹免疫空白人群,强化麻疹疫情应急处理能力.控制医院感染等综合防控措施,是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平凉地区1990~2001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掌握平凉地区麻疹流行状况,指导麻疹控制工作,对平凉地区7县(市)1990-2001年麻疹发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 收集、整理、分析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麻疹疫情资料、常规免疫报告资料和麻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等探讨麻疹流行原因。结果 12年麻疹报告发病2127例,无死亡,年均报告发病率8.65/10万。1995年实现计免第3个85%目标后的“九五”期间麻疹发病率(9.41/10万)较“八五”期间(3.93/10万)上升139.44%,散发和暴发共存,局部暴发影响着发病强度。发病季节后移并延长,3—6月为发病高峰期,占57.76%。病例主要集中在7岁以下儿童,占71.27%。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6.56%。有免疫史占62.62%,初免和复种免疫质量低是造成麻疹发病较高的主要原因,也与实际接种率低有重要关系。结论 必须进一步加强计划免疫工作的领导,改进免疫服务态度,提高免疫质量和接种率,形成可靠的免疫屏障,控制麻疹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