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斯崇文 《胃肠病学》2006,11(4):193-194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流行性、进展性传染病。全球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为3.5亿人,我国是HBV感染的高流行地区。根据2002年全国HBV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9.09%,约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人,如无正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年后约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20%-23%可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6%~15%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HCC)。而5年存活率,代偿期肝硬化为55%,失代偿期肝硬化为14%。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者约30万人。此外.母亲为HBV携带者可通过垂直传播使婴儿受染,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将成为慢性HBV携带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反复发作肝炎.  相似文献   

2.
HBV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是我国主要的传染病。5年随访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发生率为2%~20%,代偿性肝硬化发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发生率为20%~23%,发展为肝细胞癌者为6%~15%^[1]。肝细胞的代偿能力非常强,肝脏损伤后,肝功能检测一般皆在正常范围,所以肝脏的损伤早期很难发现^[2]。本研究对无肝病史的肝组织进行HBV蛋白和核酸检测,  相似文献   

3.
刘跃进  李强  于进红  刘莉  李雯雯  杨霞 《肝脏》2008,13(1):39-41
通常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的疾病,更多见于男性。梁晓峰等报道HBsAg阳性率在男性为8.12%,而在女性约6.85%。为了解我国现阶段慢性HBV感染者中女性的比例及其临床特点,我们调查了我院2005年住院的慢性HBV感染2381例。  相似文献   

4.
贾林梓  冯英明 《肝脏》2008,13(5):438-441
隐匿性HBV感染可定义为病毒基因在HBsAg阴性个体的肝组织中(有些也存在于血清中)长期持续存在。这种特殊慢性病毒感染估计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存在,然而在最近10年里才得到很好的认识。高灵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使得认识这种感染病毒成为可能,并揭示其与许多临床疾病可能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爱文 《肝脏》2010,15(2):140-141
隐匿性HBV感染是指血清HBsAg阴性,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DNA阳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检出血清HBV标志,包括抗一HBs阳性、抗-HBc阳性或抗-HBe阳性;另一类是所有HBV标志均阴性。隐匿性HBV感染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临床和流行病学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6.
吴淑坤  杨东亮  吴亮  周建  赵西平  田德英 《肝脏》2006,11(2):107-108
为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发展为重型肝炎后的临床特征,我们对2005年1-7月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的48例重型肝炎患者和单纯慢性HBV重型肝炎50例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陈传杰  王艳巧  游旭东 《肝脏》2012,17(7):530-531
近年来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接种使得HBV的发病率逐渐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与应用减少了慢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机会;与此同时,酒精性肝硬化(ALC)则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各国或地区的酒精消耗量与肝硬化的发病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而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目前由于人们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交往增多,酒文化盛行,过量饮酒使一部分人嗜酒,同时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更加重了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的转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酒精性肝损害可增加机体对HBV、HCV的易感性;反之,慢性病毒性肝炎也会使患者对酒精的敏感性增高,易患酒精中毒和使慢性肝炎加重。本研究观察临床30例嗜酒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8.
拉米夫定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拉米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所致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对9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应用拉米夫定的治疗结果进行总结。9例患者,HBsAg、HBV-DNA均阳性,其中6例Child-Pugh分级为B级,3例为C级。口服用拉米夫定每日100mg,疗程半年。8例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后血清HBV-DNA均转为阴性,肝功能保持持续稳定,Child-Pugh分级下降≥2。1例患者死亡。拉米夫定通过有效抑制HBV-DNA复制,而改善失代偿肝硬化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HBV)DNA水平及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2011年2月至2012年7月127例老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HBsAg水平,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BV DNA的拷贝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类型(慢性重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慢性乙型肝炎)的HBsAg和HBV DNA水平;两指标不同水平的肝功能情况。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均高于慢性重乙型肝炎组和乙肝肝硬化组(P<0.05);三组两指标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100 IU/ml(HBsAg)、<4 log10/ml(HBV DNA)的例数少于其余两组(P<0.05),>200 IU/ml(HBsAg)、>5 log10/ml(HBV DNA)的例数多于其余两组(P<0.05);两指标不同HBsAg和HBV DNA水平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存在差异(P<0.05),其中100200 IU/ml和4200 IU/ml和45 log10/ml的上述4个肝功能指标均高于<100 IU/ml和<4 log10/ml(P<0.05),而>200 IU/ml和>5 log10/ml的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存在差异,且与肝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吉英杰  张文瑾 《肝脏》2014,(10):793-796
HBV感染全球流行。全世界约有20亿人感染过 HBV,其中3.5亿为慢性 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 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我国1~59岁人群 HBsAg 携带率为7.18%[1],现估算慢性 HBV 感染者约93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开展的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目前仍然有HBsAg携带者约9 300万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约3 000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同期就诊的30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的保肝药(阿拓莫兰,1.2g iv gtt qd和前列腺素200μg iv gtt qd)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口服,疗程均为1年。结果:治疗后1年Child-pugh分级评分治疗组从治疗前B级9例和C级6例,治疗后分别改善为A级12例、B级2例和C级1例;对照组从治疗前B级6例和C组9例,治疗后分别改善为A级4例、B级5例和C级6例。治疗组平均腹水消退时间和平均利尿剂使用时间是(6.3±4.1)d和(22.0±9.3)d,明显优于对照组(8.9±6.3)d和(33.6±6.9)d。治疗后治疗组末梢血中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回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建华  贾雯  汪月娥  计焱焱 《肝脏》2013,(11):749-751
目的观察和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血清HBsAg和HBV DNA水平。方法采用雅培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315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血清HBsAg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并对HBsAg、HBV DNA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对不同临床时期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临床时期分为非肝硬化期[包括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肝硬化代偿期,除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代偿期肝硬化期患者的HBsA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不同临床时期HBsAg和HBV DNA定量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非肝硬化期患者中,HBeAg阳性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水平有相关性(r=0.176,P=0.005),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水平无相关性(r=0.003,P=0.823)。在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中,无论HBeAg是否阳性,血清HBV DNA水平与HBsAg均有相关性(HBeAg阳性,r=0.072,P=0.01;HBeAg阴性,r=0.101,P=0.004)。结论免疫耐受期和免疫清除期患者血清HBsAg和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和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且HBsAg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杨永俊  张辉  朱金山  张书申  张渊智 《肝脏》2010,15(4):311-311
本文通过观察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HBV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BV RNA)、HBV DNA以及HBsAg水平。方法入组86例慢性HBV感染者,抽提血清HBV RNA并以Oligo(dT)为引物反转录mRNA为cDNA,Taqme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cDNA。将慢性HBV感染者不同临床时期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HBV RNA定量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再活动期、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患者中依次降低,不同临床时期血清HBV RNA水平两两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慢性HBV感染者中,血清HBV RNA与HBV DNA呈正相关(HBeAg阳性,r=0.523,P=0.004;HBeAg阴性,r=0.340,P=0.034)。血清HBV RNA水平与HBsAg水平均呈正相关(HBeAg阳性,r=0.548,P0.01;HBeAg阴性,r=0.317,P=0.049)。结论随着慢性HBV感染病程的进展,血清HBV RNA水平逐渐下降。且血清HBV RNA水平与HBV DNA、HBsAg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已有多篇报道,但观点不完全一致,我们对153例经临床和/或病理诊断的不同类型的HBV感染者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娜  徐光华  张雅芳 《肝脏》2010,15(1):59-62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HBsAg8%~20%,抗-HBs20%~55%)。全球慢性HBV携带者有3.6亿人,主要分布于亚太、非洲及北美部分地区,这一地区HBsAg携带率为5%~35%(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2%)。其中50%~75%表现为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慢性肝炎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原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18.
探索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合理治疗方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本身致病性有限,机体免疫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造成的免疫损害为造成肝脏病变的原因。但是在疾病的自然发展及抗病毒药物清除病毒的过程中均可发现病毒水平和人体免疫力有相关性。康复时,先出现病毒下降,再出现临床病情缓解;病情复发时,则先出现病毒水平上升,然后出现病情加重。说明病毒作为免疫应答的靶抗原,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传染病科收治的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阿昔洛韦80 mg+200 ml 5%葡萄糖,20滴/min,1次/d静脉滴注,拉米夫定100 mg1次/d口服,螺内酯片60 mg 3次/d口服,呋塞米30 mg 1次/d口服,根据患者尿量酌情调整剂量,2 w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 10μg+200 ml 5%葡萄糖,20滴/min,1次/d静脉滴注,2 w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清白蛋白与血清球蛋白比值及随诊结果。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标均有改善,且实验组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清白蛋白与血清球蛋白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3随诊实验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腺素E能够明显提高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情况,并分析其与血清HBV DNA、HBeAg、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行脾切除术中取肝脏活检的病例82例,取肝组织行HE、网状纤维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以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临床生化指标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并采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比较不同血清HBV DNA载量、HBeAg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关系。结果高达76.8%(63/82)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肝脏组织仅有轻度活动性炎症(G0-1、G2级);血清ALB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负相关(r=-0.405,P0.01),PT与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0.340,P0.01),而血清ALT、TBIL、HBeAg阳性、HBV DNA载量和Child-Pugh评分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无相关(P0.05)。结论血清HBV DNA载量并不能反映患者的肝脏组织炎症活动度,乙肝病毒持续复制和肝脏炎性反应坏死是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的主要决定因素。无论肝硬化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水平如何,均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