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①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②方法将90例蛛网膜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用脑脊液置换治疗并地塞米松鞘内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发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血红蛋白清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③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1)。④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安全有效,能迅速缓解病情,明显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将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56例,随机划分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情转归。结果治疗组经过治疗,头痛、脑膜刺激征在短期内(4.78±2.56)d均明显好转,治愈好转率(85.7%)高于对照组(60.7%),且治疗期间缩短,治疗组和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10.2%、35.7%(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7.1%、28.6%(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地塞米松注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尿激酶、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 根据治疗方案将2011年3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8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脑脊液置换联合尿激酶、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脑脊液置换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①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尿激酶、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显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彭正钢  文玉兰 《中外医疗》2010,29(21):64-65,67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疗效。方法 5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和对照组28例(常规疗法),分别观察2组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头痛平均天数、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脑脊液正常时间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及再出血、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头痛平均天数、意识障碍恢复时间、脑脊液正常时间明显缩短,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1),而再出血、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疗效的特点,适宜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1例SAH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对比分析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血管痉挛(CVS)、再出血、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脑脊液置换加鞘内注射治疗SAH,安全有效,并能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10.
王雁 《中外医疗》2012,31(3):65-6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症阳性以及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或者头颅CT扫描发现脑沟、脑池高密度灶等阳性改变,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SAH常并发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再出血等并发症,此并发症也是导致高致残率及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3d内行DSA检查,早期行手术治疗是最好方法,由于多种原因3d内未行DSA检查,多数患者需在神经内科度过急性期。此期治疗相当关键。我科从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常规脱水、降颅压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及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SAH 40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7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镇静、止痛、药物(EACA、尼莫地平)等常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腰穿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结果:SAH的头痛症状以及脑积水、蛛网膜粘连、脑血管痉挛等主要并发症的症状的发生率、死亡率,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明显降低SAH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方法简便,效果可靠,有非常实用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永新  陆正齐 《华夏医学》2002,15(3):415-4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较困难,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痉挛治疗研究进展较快,为提高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的认识,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单盲随机方法将人选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总体疗效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目前资料可认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经验及体会。方法48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采用罂粟碱溶液冲洗,术后采取腰大池持续引流、尼莫地平经深静脉持续泵入、适度的3H治疗等综合措施。结果48例患者,术后6例(12.5%)发生脑血管痉挛;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34例(70.8%),轻残11例(22.9%),重残3例(6.3%),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病例。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术后,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底爱英 《中外医疗》2016,(19):52-53
目的:比较腰大池持续引流与脑脊液置换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88例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脑脊液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腰大池持续引流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脑积水发生9例(20.45%)、血肿吸收时间(19.35±6.44)d,观察组分别为2例(4.55%)、(10.02±3.62)d,对照组血肿吸收时间及脑积水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血肿吸收时间,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了解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临床影像学特点,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本病的发生、
发展及转归。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5 例PNSH患者观察其临床经过,来院24 h内行头CT 检查,入院后分别行CT血管造影
(CTA)和数字减影造影(DS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较轻,Hunt-Hess 分级为1~2 级,CT 显示出血位于脑干周围脑池
内。而CTA 或DSA检查未见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结论PNSH 为一种临床症状较轻,出血局限在脑干周围脑池内,预后
良好的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在各种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外科2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采用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综合性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在腰穿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后阵发性剧痛立即缓解,缓解率100%。但仍有可忍受之持续性钝痛。8例在治疗后12h需使用止痛药方能入睡。3~5d后阵发性剧痛逐渐减弱,一般需作腰穿脊液置换5~7d后阵发性剧痛逐渐消失,而持续性钝痛则在3~4周后方可基本完全消除。2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100%。结论:早期采取脑脊液置换术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可降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尤其是对其阵发性剧痛的缓解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与脑血管造影术的特点。方法对110例SAH患者症状、病因及DSA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是SAH主要症状;DSA造影阳性者92例,其中脑动脉瘤64例、血管畸形17例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是SAH病因诊断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