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四大经典之一。总揽全文,其虽详于医理、针刺,而略于方药。但所留存的药学理论以及十三方为后世的药学及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对药学理论的论述主要是气味学说和五味学说,在五味学说中,《黄帝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并且根据五行学说,把五味与自然界众多的事物、属性联系起来,提出了“五味所入”、“色味当五脏”等论述。  相似文献   

2.
阴阳思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将这种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结合,形成了中医阴阳思维的理论。中医阴阳思维理论,是基于古代哲学、又有别于古代哲学、且有所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阴阳思维,是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方法论,因此,对《黄帝内经》阴阳思维的理论渊源、基本法则和思维模式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阴阳的概念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具有阴阳含义的文字,如“阳日”、“晦月”等。《吕氏春秋.重己》有“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的记载。《说文》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者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这是阴阳的最初始的含义。2阴阳的思维阴阳的思维,即用阴阳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揭示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方法。阴阳思维,孕育于《易经》,始成于孔子所作的《易传》。《易经》中仅一处提及“阴”字。但其中的阴爻(———)和阳爻(——)的关系及其在卦中的演变过程,已深含阴阳的哲学意义。《易.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具有阴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含义。《易.系辞传下》曰:...  相似文献   

3.
对《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药物理论进行探讨,从理论上追溯五味的本原,提出五味具有阴阳五行的不同属性;再以体用升降、土枢四象等易学思想方法,对药物的五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指出各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对五味药物理论的应用原则和方法进行延伸、发挥。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阐述若干药性理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的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医学领域里,无论动物、植物、矿物,只要人们利用了,它都会对人体发生一定的作用。各种物体中所具有的性和味,是其对人体发生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试从《黄帝内经》中之有关记载,简略地谈一下所谓"五味所入"的问题。酸、苦、甘、辛、咸五味中的任何一味,都有它自己的一定特性。《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甘,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味的  相似文献   

6.
7.
《黄帝内经》系统地论述了脾胃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脾胃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和预防等基本理论,为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当今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解读黄帝内经中“味”的含义。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及古代医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探寻黄帝内经中有关“味”的认识。结果:黄帝内经中探寻到“味”之本味论、变味论、和谐论的过程,回归“味”之本真,解读“味”与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中的意义,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也是老子“味无味”、大道至简的思想体现。结论:“味”是一种主观感受,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又是自然界万物之本性,亦是中国传统思维定式对本源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藏象学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易》与《黄帝内经》中的藏象学说孟庆云(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北京100700)藏象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说明模型,当代称之为藏象学说。这一理论的建立有其深刻的科学文化背景,其魅力不仅在于有临床实践价值,也是中医学理论特色的体现。一、藏象的三元...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了五味的作用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成软”;阐述了如何划分其阴阳五行属性;还探讨了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应用和饮食五味的调养这两个方面。最后指出养生之道: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11.
刘锋  刘浩 《辽宁中医杂志》2011,(12):2370-2371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正邪"理论的挖掘整理,探讨了《黄帝内经》中"正邪"概念,指出"正邪"伤人非常隐蔽,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以及"正邪"发梦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李志安  李军赛 《河南中医》2016,(12):2061-2062
健康人对五味的欲望一般是和谐的,只有在患病时,由于脏器本身的病变,对五味的嗜好才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特殊的喜嗜与忌恶,这是脏腑力图借助于五味以补偏救弊的一种"引味自救"现象,是机体自我调整的一种本能需要。五脏所苦,是指五脏在病变情况下,最易发生"急""缓""湿""气逆""燥"五种病证,《黄帝内经》提出了甘缓急、酸收敛、苦燥湿、苦泄气、辛润燥五治则。由于五味各有其作用机制,因而在组方配伍时,或相须相使或相反相成。不同的组合方法可产生不同的临床效用。总结起来有辛开苦降、辛甘发散、辛散酸收、酸苦泄热、甘苦合化及酸甘化阴六种配伍方法,临床中须灵活运用,必要时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3.
张卫  张瑞贤  韩垚 《中医杂志》2012,53(11):903-905
参考古代医家全元起、张介宾、吴崑等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的注释对其内容展开进一步论述,阐明五脏苦欲补泻的实质,分析《黄帝内经》所论及的五味功效涵义,并进一步指出其不足.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老子楚简《太一生水》中太一藏于水、行于时的研究和对《道德经》关于道的反复运动的研究,从医道混沌的角度阐述了《黄帝内经》中终而复始、终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对“井穴”论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内经》对“井穴”的论述较为杂乱,散见于各篇的现象,文章从井穴的意义、井穴的名称及位置、井穴的运用原则、井穴的主治作用以及井穴的施术方法5个方面对其加以归纳和总结,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57-1159
补泻是中医治疗的总原则,其内容在《黄帝内经》中分散在各篇章之中,理清并汇总各篇章之中有关补泻的内容,分析《内经》中补泻的内涵十分重要。文章从文字学和医理的角度对《内经》中"补"和"泻"进行研究,来探求《内经》中补泻理论的原始内涵和核心思想。《内经》中补泻有两种内涵,而以"调均有无"为多见。在此内涵中,补的含义是"移气于不足",泻的含义是"去此注彼"。补泻即"调均有无"。"调均有无"的含义大多被后世医家所忽略了。针刺和药物只是治疗手段的区别,其治病的原理是一致的。中医治疗的根本大法是补虚泻实,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或选择药物治疗,或选择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从《黄帝内经》谈阴阳学说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最早的典籍,它的问世,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于本书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摄生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因些,本书也是中国养生学较早的理论著作,兹就《黄帝内经》中有关阴阳学说与养生的关系,谈几点肤浅的认识。一、调适阴阳是保健养生的基本原则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对立双方的概括。《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者规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自然界是一个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因此,自然界一切事物无不包含阴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脏象学说的核心是从与五脏对应的天象、地象、形象、色象、神象、声象、音象、五官各象、变象、食象十象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变,观察诊治疾病的一种顺势思维,快速反应的思维模式,其具有科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文章从十象八变中的形象学说阐述《黄帝内经》在临床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故邪"理论的挖掘整理,探讨了《黄帝内经》中"故邪"的概念,分析了"故邪"的"留而未发"、"因加而发"、"病似鬼神而非鬼神"、"可祝而已"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的"咸入肾"理论揭示了五味之咸与五脏之肾的密切关系。生理上,"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咸,先走肾","咸生肾";病理上,"五味入胃,各归其所攻","咸先入肾","夭之由也";治疗上,后世多用盐引药气入肾脏以治其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