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报导了50例优维显脊髓造影的结果,男34例,女16例,平均47.5岁。39例因腰或颈椎间盘脱出,11例疑为硬膜外或硬膜下肿块。优维显剂量为240mgI/ml,7~10ml。副反应观察时间为2—4天。30例腰段病人取坐位;11例胸腰段者取台面倾斜的卧位;9例颈段者行C_1/C_2侧方穿刺,取俯卧位。造影后病人取45°半坐位6小时,然后卧床24小时。造影后1和6小时,行病变区CT扫描,行头部扫描前病人应平卧一短时间。脊髓扫描时,趣兴区上、下各取一个层面;头部扫描时,侧脑室与基底池水平各扫一个层面。作者见到,统计学分析显示腰、胸和颈段脊髓造影中椎管内与颅内造影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告11例经手术和活检证实的脑成胶质细胞瘤并出现脑脊液播散症状病人的CT表现,并与其中7例尸检中病理表现作比较。男8例,女3例。年龄12~70岁。病人均作定期增强CT扫描,其中5例出现脊髓症状的作脊髓造影和脊髓造影  相似文献   

3.
蔡学见  陈铮立 《人民军医》1997,40(9):516-517
我院自1985年10月~1996年10月,对头部肿瘤和血管性疾病42例进行了颈外动脉栓塞术,共栓塞了45条颈外动脉,其中2例发生了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侧1女,52岁,因有侧头痛、面瘫、呕吐9d于1985年11月11日入院。检查:右侧视乳头水肿,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侧肢体肌力五级。脑CT:右额矢状窦旁脑膜瘤。行股动脉插管,使导管进入颈外动脉,其头端平颈3平面,造影见右脑膜中动脉分支增粗供应肿瘤,并见团状肿瘤染色。注入3ml明胶海绵混悬液,再造影拍片见颈外动脉不显影。导管头端已退到颈。平面。当时发现病人左侧肢体肌力0级。次…  相似文献   

4.
作者设计了一个在数字影象上测量动脉瘤大小的简单方法。先作两项测量:1.台面与影象增感屏面间距;2.台面与病人腋中线间距。后者是假定腹主动脉位于腋中线平面。测量后将一标定大小的不透X 线标记物置于台面上腋中线高度。根据标记物的扩大率核算动脉瘤大小。在7个病人用该法测量了主动脉瘤,并与超声、CT、常规血管造影及手术结果作了对照,误差在0.6cm 之内。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了300例阿米培克脊髓造影。颈段造影(150余例):采用下行性和上行性两种方法。下行性造影穿刺点:1.枕大池穿刺病人侧卧,检查台头侧抬高10°。注入阿米培克6ml(300mgI/ml)。2.枕大池外侧穿刺病人仰卧,针头由C_1~C_2垂直刺入椎间隙,深3~4 cm,在电视监视下注入造影剂,该法安全简便。上行性造影:即经腰注入阿米培克7ml(270mgI/ml),检查台头侧放低,使之流至颈段。胸段脊髓造影(79例):病人侧卧,经腰注10ml(250mgI/ml)造影剂,然后翻转病人,使其仰卧或俯卧,在电视监视下调节台面倾斜度,使造影剂不滞留于生理后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导用计算体层动脉造影(CTA)检查57例肝脏转移性病灶的结果。CTA前均作CT平扫或增强扫描。CTA检查时,导管顶端置于肝总动脉。如果肝血管迷走则置于一侧肝动脉。根据不同的血管解剖位置,注射5~10ml造影剂,先用数字减影检查,然后作CTA,再作常规肝动脉造影。有10例CT扫描延时到1小时以后。作者见到,CT增强在17例检查中,有7例优于平扫,9例二者相等,逊于平扫1例。延时CT在10例中有8例优于平扫,二者相等2例。动脉造影、增强扫描和CTA结果对照,54例中与CT增强比较,动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的CT 与气脑造影联合应用的检查方法(略为气脑CT)。患者于检查前禁食,检查前30分钟肌注安定10mg,硫酸阿托品0.5mg。检查时患者侧卧、健侧靠台面,头侧抬高10°—15°,面向健侧转10°。腰穿向脊蛛网膜下腔注入过滤氧或空气。断层面与眶耳线平行,扫描层面5mm、层面间隔亦为5mm。作者给二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桥小脑角肿瘤的病例做了气脑CT 检查,此外还给他们做了普通CT、强化CT  相似文献   

8.
椎动静脉瘘少见,1977年前仅报告81例。作者在近7年中收集了20例并进行血管栓塞治疗。局麻下经股动脉插管作椎动脉造影确定动脉瘘的部位,狭窄或受损的动脉及引流静脉。如果顺血流行进在瘘的近端没有发现瘘,应轻轻地把导管尖端直送至瘘的近端水平,行血管造影。如成功,将导管尖端放置在瘘的上部。动脉造影应包括对侧椎动脉,同侧颈外动脉,甲状颈干和肋颈干动脉等血管,然后把一根7.3/5 F共轴导管经受累的椎动脉送到瘘的部位。通常用5000~2500μ肝素/小时抗凝。如病人患假性动脉瘤或膨胀性血肿则不能用抗凝剂。拔除5F内导管,通过7.3F导管送入一带有可脱落硅胶球的2 F导管的4/2 F共轴聚乙烯导管系统。在4和7.3F导管间的间隙,通过侧壁的附加装置灌注肝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了79例为检查听神经瘤而进行的81次气体CT 脑池造影。所用CT 机为EMI5005和GECT/T8800。EMI5005的最窄层面为5毫米,GECT/T8800为1.5毫米,仅GECT/T8800有数字局部X线摄影和再建电子图象放大影像。所有病人在脑池造影之前均做了对比增强CT 检查,但未发现可疑的桥小脑角肿块。做本检查使用空气57次,使用滤过的CO_234次。病人坐于CT 台上,腰穿注入气体。病人取侧斜位,检查侧在上,与台面成45°,头再倾斜45°以引导气体。当气体到达桥小脑角池时,出现特征性的眶后、耳后和/或颞区痛。共注入滤过的CO_2 5~6立方厘米。而后病人侧卧,检查侧在上,进行正位扫描。以一游标确定内听道位置,先进行5毫米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分析了75例(其中4例为双侧性)经病理证实的78个听神经瘤的CT表现及与26例其它桥小脑角区(CPA)脑外肿瘤(脑膜瘤12、胆脂瘤11、三叉神经瘤2和脊索瘤1)的鉴别诊断。所有病人都作了增强前、后CT扫描;对24例可疑听神经瘤者作了脑池气造影CT(gcs-CTC),1例为内耳道内神经瘤,其余正常;5例可疑者作了甲泛醣胺脑池造影CT(M-CTC),1例诊断听神经瘤,其余正常。作者见到,93.6%的听神经瘤增强前CT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增强后53.8%均一强化,强化类型与增强前密度有内在关系。肿瘤中心多位于内耳道平而,多呈圆形(76.9%),与岩骨间夹角  相似文献   

11.
文内颈部神经源性肿瘤,是指源于颈内神经鞘和神经节细胞的肿瘤,系颈深部最常见的一组良性肿瘤,来自神经外胚层组织。CT 及血管造影通常可区分本组两种不同类型肿瘤,CT 尚可显示其他方法不易显示的肿瘤延伸部和并发症。作者复习14例病例的CT 扫描,其中13例系高分辨力CT 扫描,1例作了增强扫描,10例还作了选择性血管造影。14例中男女各半,年龄为12—65岁,11例为20—50岁。14例中9例为颈深部软组织之雪旺氏瘤,5例为颈部副神经节瘤。  相似文献   

12.
本文复习了77例CT脑池造影,其中包括6例脑内和5例脑外肿块。注意了正常和异常脑干的表现,测量了脑干各部的径线并探索了脑内与脑外肿块在脑池造影上的区别。方法于透视下腰部蛛网膜下腔内滴注190mg/ml阿米培克6毫升。病人俯卧,头部固定,床面倾斜45°呈头低脚高位约2分钟以使造影剂流入颅内脑池。转移至CT机期间病人保持俯卧悬头位,然后  相似文献   

13.
作者用梯度场回波序列对130例有或疑有颈神经根病患者作了MR检查。翻转角度10°或20°,TR=75msec,TE=12.3msec。其中20例作了碘水脊髓造影,16例作了CT脊髓造影。图像质量优95例,良33例,差2例。翻转角度10°或15°时,脊髓与周围蛛网膜下腔的对比优于30°角,脑脊液信号强度高于脊髓,其图像与CT脊髓造影图像相似。130例中,31例正常,99例见椎间盘脱出或骨刺压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25例椎管内转移瘤椎管造影完全梗阻的病人行CT检查。腰穿注射10ml碘苯六醇-300,取头低-30°~-40°左侧卧位行椎管造影,因完全梗阻而尽量长时间地保持头低位,至少要5分钟。椎管造影后立即做CT扫描。层厚8mm,从梗阻部位以下向头侧至蛛网膜下腔正常为止连续扫描。如果未见造影剂通过,应补充颈段椎管造影。于颈_(1-2)椎间隙侧方穿刺注射3~4 ml碘苯六醇-300。作者见到,25例中,CT检查造影剂渗漏至梗阻近端者22例。因而能够看到梗阻病变的头侧边界。除勾划出椎管内肿块的外形,还显示出肿瘤侵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43例CT-动脉、门静脉造影(CT-AP造影)表现,男22例、女21例。年龄24~84岁。28例为转移性肝肿瘤,15例为原发性肝肿瘤,在行CT-AP造影之前均先作SMA及腹腔动脉DSA检查,然后将导管插入SMA作CT-AP造影。在注射造影剂后20s开始从肝下缘通过肝脏作连续CT横断面扫描、层厚10mm,扫描时间2s,间隔时间6 s,注射速度2ml/s,造影剂总量为150~200ml碘异酞醇。结果见到,43例中11例(26%)技术失败。其中4例因导管脱落后造影剂注入主动脉,2例导管选择性插入SMA近端分支至门静脉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道6例血管造影操作所致主动脉夹层并讨论了其类型、临床过程和转归。在约15500次血管造影操作中发生6例医原性主动脉夹层。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65岁。全部血管造影操作由心脏科医生完成4例,放射科医生完成2例。6位血管造影术者均有5年以上作血管造影的经验。除病例3外,在所有病人均使用J型导丝。在3例病人使用Judkins导管,1例使用辫尾导管,1例Head-hunter导管和1例shepherd-hook导管。在所有病  相似文献   

17.
作者为了评价IVDSA 在腹主动脉瘤修补术前计划中的应用,将之与常规双向导管法动脉造影作了比较。DSA 使用常规设备,以2帧/秒速度成象;动脉造影使用双向连续大片技术。病人仰卧,摄AP 位。作者见到,10例检查中,10例常规动脉造影和9例DSA 有诊断价值,1例DSA 不满意。9倒病人中二者均证实了动脉瘤的头侧延伸及一例存在的肾动脉水平以下的游离于动脉瘤的主动脉袖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道了5例枕骨髁骨折,采用高分辨率CT机,对颅颈联接进行扫描,横断扫描层厚2~3mm,从颅底扫至枕大孔并通过颈_2/颈_3椎间盘。做冠状重建或冠状加矢状重建。CT发现2例撕脱性骨折(Ⅲ型),3例压缩性骨折,其中1例有两处骨折(Ⅰ型)。 枕骨髁骨折很少报道,Bucholz等(1979)分析了100例死于交通事故的尸解,发现颈椎损伤病人24  相似文献   

19.
作者回顾了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后行肝肿瘤切除术的20例病人共36个肝肿块。男12例、女8例,年龄36—77岁。全部病人均行腹腔动脉造影术以确定肝动脉解剖。把5.5F动脉造影导管插入肠系膜上动脉内,先试验导管的灌注能力,随后将病人送进扫描架内。用高压注射器以2—3ml/  相似文献   

20.
作者应用4F导管对15例患者作了经肱动脉脑血管造影。其方法是把导管鞘留置在肱动脉内,用0.032时J型导丝,将导管导入主动脉弓,然后选择性将导管插入右或左颈总动脉及右或左椎动脉内。造影剂用碘异酞醇300mgI/ml,高压注入,速度5ml/sec,颈总动脉用量13ml,椎动脉用量10ml,正侧位均用1.5倍放大立体摄影。结果30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