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7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BC)的临床特点 ,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72例确诊PB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 72例中男 8例 ,女 6 4例 ,男 :女为 1:8,平均年龄 (5 0 .8± 12 .5 ) (2 6~ 81)岁 ,近年来确诊人数显著上升。 (2 )主要临床特征为黄疸 (93.0 % )、乏力 (87.5 % )、食欲下降 (80 .5 % )、皮肤瘙痒 (41.7% )及脾肿大 (6 3.9% )、肝肿大 (2 9.2 % )。 2 0例(2 7.8% )合并其他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 (3)主要异常检测包括 :高胆红素血症 (93% )、ALP升高 (95 .8% )、γ -GT升高 (88.9% )、AST升高 (93.0 % )、ALT升高 (80 .6 % )、血清IgM升高 (83.8% )。抗线粒体抗体 (AMA)阳性率 81.4 % ,抗M2 阳性率 70 .3%。AMA阴性PBC与AMA阳性PBC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 (4) 38例病情好转 ,总有效率 5 8.5 % ,常规保肝药效果欠佳 ,加用熊去氧胆酸或皮质类固醇有一定疗效。结论 PBC多见于中年女性 ,近年来确诊病例数显著增加。血清ALP、γ-GT、IgM明显升高及AMA、抗M2 阳性有助于诊断本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时间段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特征、免疫学改变及确诊所需时间,提高对PBC的认识.方法 收集PBC患者共36例,按每6年为一时间段分成两组,其中第一时间段组(1996年6月至2002年5月)9例,第二时间段组(2002年6月至2008年5月)27例,对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BC患者多发于中年女性,常见症状为黄疸、皮肤瘙痒、乏力.表现为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总胆红素(TBil)升高.30例(83.3%)抗线粒体抗体(AMA)或AMA亚型-Ⅱ(AMA-M2)阳性.确诊时,第一时间段组Child-Pugh分级A级0例,B级3例,C级6例;第二时间段组Child-Pugh分级A级13例,B级10例,C级4例.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肝移植1例,死亡2例.结论 早期PBC(Child-Pugh A 级)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无症状或有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表现.对ALP、GGT升高或(和)AMA-M2、GP210、SP100阳性患者要考虑PBC可能.对中老年人群,特别是女性筛查肝功能和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完善肝脏组织学检查可帮助早期诊断PBC.  相似文献   

3.
戴瑛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4882-488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临床特征的分析以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认识。方法将2008年06月-2011年07月收治的400例患者进行临床患者的资料分析总结,观察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将获得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共有400例,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2.4岁±6.2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其中本组患者中表现为乏力现象的有120例,占该组患者的30%,表现为黄疸的有75例,占该组患者的18.8%;皮肤瘙痒现象的有130例,占患者总数的32.5%。本组患者中临床表现占两种以上的有60例,占该组患者的15%。8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7例患者合并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占该组患者的3.75%。该组患者均经过检测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酶以及r谷氨酰转肽酶数值升高,110例患者的胆红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身高,90例患者的血清值升高,有310例患者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呈现阳性。本组患者中有290例患者采取肝穿刺病理检测,早期患者占88.5%,晚期患者占到11.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一般为中年女性,其临床主要表现是皮肤瘙痒、乏力、黄疸等,患者的碱性磷酸酶以及r谷氨酰转肽酶等水平升高,血清值也升高。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应当及早诊断,实现及早治疗。临床中采用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特别是以M2阳性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2型抗线粒体抗体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观察组)和40例其他原因导致肝硬化(对照组)患者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碱性磷酸酶(ALP)及氨酰转肽酶(GGT)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检测阳性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ALP及GGT水平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M2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率较高,有助于早期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PBC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靶抗原独立活性、T-细胞的自身反应性免疫应答等有关.近来不断有新的物质被鉴定与PBC发病有关.抗线粒体抗体(AMA)为PBC所特有,尤其是AMA-M2高度阳性为PBC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目前治疗尚无法做到对因治疗,以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熊去氧胆酸(UDCA)是目前唯一被公认对PBC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目前认为肝移植可提高终末期PBC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3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生化检验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4例患者中,女性30例;平均年龄为(48.3±5.2)岁。临床症状以黄疸、乏力及皮肤瘙痒为多见;17.6%的患者有黄色瘤,32.6%的患者出现腹水,17.6%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血清碱性磷酸酶、谷氨酰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者占82.4%,抗核抗体阳性者占47.1%,抗平滑肌抗体阳性者占2.9%。应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后,70.6%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明显好转。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结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如中年女性患者碱性磷酸酶及谷氨酰基转移酶明显增高时,应检测抗线粒体抗体及M2亚型,必要时行肝活检,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应用熊去氧胆酸有助干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特点为小叶间胆管破坏逐渐导致的胆管阻塞及胆汁淤积,引起肝纤维化、肝硬化并最终导致肝衰竭.本病主要累及中年女性,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免疫功能异常与本病有关,临床以疲劳、皮肤瘙痒、黄疸、右上腹不适为常见症状,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MA)尤其是M2亚型(AMA-M2)阳性对诊断该病具有特异性.此外有些患者在临床、生化、血清学、伴或不伴组织学特征先后或同时出现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表现,亦称之为“重叠综合征”.目前PBC-AIH重叠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闭,其究竟是独立疾病还是属于PBC/AIH的变异也不明了.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7岁,因肝酶异常28年于2011年4月入院.患者1983年体检时r-谷氨酰转移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增高,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给予保肝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之后每年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变化.既往患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及脑梗死等.  相似文献   

9.
金虹 《中国保健营养》2009,18(12):53-54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PBC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和自身抗体的结果.结果20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女性18例,确诊时平均年龄为(50.4±8.9)岁,常见临床表现多为黄疸(70%)、乏力(70%)、瘙痒(56%)。所有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碱性磷酸酶均有显著升高(中位值分别为467.50U/L和424.00U/L)。80%患者血清胆固醇、80%患者血清IgM有明显升高。90%血清自身抗体检查可查出抗线粒体抗体及M2亚型、M9亚型和其他亚型,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多见肝活检4例,可见肝内胆管炎症、胆管纤维化、胆管缺失等。结论PBC以中年以上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黄疸等。生化检查以胆汁淤积、肝细胞损伤为主,可检出抗线粒体抗体等自身抗体,肝组织学改变有一定特性,  相似文献   

10.
刘妍  闫惠平  张欣  冯霞 《现代保健》2011,(16):68-68
目的 探讨抗gp210抗体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PBC患者100例,60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50例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和50例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50例献血员(BD)作为正常对照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免疫印记法检测抗gp210抗体.结果 100例PBC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60例,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100例,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3例.PBC患者抗gp210阳性33例(阳性率33%),AIH患者抗gp210阳性8例(阳性率13%),HBV、HCV、BD组均阴性.结论 抗gp210抗体阳性有助于PBC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陈刚 《中国卫生产业》2012,(10):168-168
目的 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35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血清IgM升高,血清IgG、IgA则居于正常值范围内.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好转,但晚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变情况不明显,12个月的随访发现,2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上消化进出血及肝性脑病.结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我国并非少见,如发生不明原因乏力、皮肤瘙痒症状时,应立即行PBC检测,防止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本院12例无症状PBC患者一般资料、血清生化指标、免疫学等进行分析。结果无症状性PBC血清生化指标以ALP、GGT升高为主,免疫学以AMA及AMA.M2阳性为主,ANA、RF亦为阳性,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轻微。结论对无症状、不明原因的ALP、GGT升高者应进行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筛查,阴性时行肝脏组织学检查,可对PBC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学指标和肝组织病理特征,提高临床病理学方面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76例患者免疫学指标及肝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PBC患者免疫功能检查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最高,有64例,占84.2%;其次为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53例,占69.7%;抗核抗体(ANA)阳性46例,占60.5%。21例肝穿患者中I期4例,I一Ⅱ期6例,Ⅱ期1例,Ⅱ一Ⅲ期5例,Ⅲ期1例,Ⅲ~Ⅳ期4例。其中纤维组织增生17例,假小叶形成4例,小胆管改变最明显;肝细胞改变[碎片状坏死(4例)、点状坏死(15例)、灶状坏死(6例)、水肿(18例)、部分嗜酸变(4例)、淤胆(4例)和肉芽肿(5例)等]也是特征性表现。结论PBC患者的AMA和(或)AMA—M2阳性有助于诊断PBC,肝活检病理学检查可用于进一步确诊该病及组织学分期,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抗线粒体抗体(AMA)阴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及自身免疫学特点,提高临床对PBC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取临床及病理确诊的131例PBC患者AMA阴性为A组,AMA阳性为B组.回顾性分析发病年龄、性别、合并症、主要临床表现、免疫生化指标、抗核抗体(ANA)、抗gp210、抗sp100等.结果 131例患者中,A组19例,占14.5%,A组除IgG、IgM较B组升高略低[分别为(8.6±2.7) g/L比(12.0±5.5) g/L、(4.2±0.6) g/L比(4.8±2.5)g/L,P<0.01或<0.05]外,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A检查A组以核包膜阳性和多核点阳性为主,B组以着丝点阳性为主.抗gp210、抗sp100阳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中ANA阳性及抗gp210、抗sp100阳性有助于AMA阴性PB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3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免疫学标志及肝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临床表现以乏力(33/37,89.18%),纳差(34/37,91.89%),黄疸(29/37,78.37%)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皮肤瘙痒(12/37,32.43%)为首发症状。肝功能改变ALP、GGT升高较ALT、AST明显,TBIL升高以DBIL为主,GLB、CHO明显升高。免疫功能检查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结论 PBC患者多见于中年女性,血清中ALP、GGT、DBIL、GLB、CHO升高及AMA-M2阳性,有助于PBC诊断。  相似文献   

16.
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女性多见,在血清中出现自身抗体,肝功异常.免疫球蛋白(IQG)增高,组织学上门脉大量浆细胞浸润为特点.常伴有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治疗上对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反应的肝炎。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累及小叶内和间隔胆管,其特征为胆管进行性炎症性破坏,伴门脉周围炎症,继而纤维化,最后演变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王芸  范红  郭强 《中国医师杂志》2005,7(11):1553-1554
本文探讨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自身免疫性肝病检出率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54例患者临床资料、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和最后诊断。结果表明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肝胰抗原抗体(SLA/LP)阳性率分别为50%、27.8%、1.9%。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身免疫性肝炎(AIH)检出率分别为31.5%、5.5%,未检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PBC患者AMA-M2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认为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分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抗gp210抗体对早期原发性胆管性肝硬化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住院确诊为原发性胆管性肝硬化40例患者为观察组,40例确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检验两组血清抗gp210抗体。结果:观察组中抗gp210抗体的检出率为65%,即26人血清中抗gp210抗体阳性,对照组抗gp210抗体检出率为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胆管性肝硬化患者血清能检出多种自身免疫性抗体,抗gp210抗体敏感度不高,但特异性较强,对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原发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超声诊断情况,以期为临床上更好对两种疾病进行诊断,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胆汁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61例,通过对其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对比二者超声征象之间区别。结果: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超声诊断时胆管壁增强,细颗粒状回声以及腹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结果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脏缩小及肝实质回声呈弥漫性结节状增生发生率要低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诊断可以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之间区别,可作为临床上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