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的特点、MP-Ig M抗体检测结果、血常规、治疗等情况。结果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急,患儿多表现为发热、刺激性干咳,多数患儿出现喘息症状;患儿的肺部体征表现为湿啰音、喘鸣音;患儿肺外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胸部X线显示以肺间质浸润为主,60%的患儿双肺受累,单侧病变多数累及右中下肺;60%患儿外周白细胞总数正常;40%的患儿初次检测血清MP-Ig M抗体水平不高,需进行双份检测诊断。患儿经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是肺炎支原体,对于3岁以下初次喘息发作或反复发作的患儿,应充分考虑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导致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翟莺莺  周蕾  邹亚伟  陈德晖  陈福雄 《吉林医学》2012,33(20):4270-4272
目的:探讨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58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特点、血像、MP-IgM抗体检测、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起病急,表现为发热、刺激性干咳,大部分病例出现喘息(65%),且大多为第一次喘息发作(75%);肺部体征明显,表现为湿啰音、喘鸣音;本组资料显示MPP肺外表现主要为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胸部X线病变类型以肺间质浸润为主,58%病例双肺受累,单侧病变大多累及右中下肺(24%),多数病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60%);本组40%的病例病初1周内检测血清MP-IgM水平不高,需要进行双份血清抗体检测来诊断。所有病例均使用阿奇霉素治疗,采用序贯疗法,总疗程不少于3周;经治疗,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MP感染全年均有散发,好发于冬春季。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对于3岁以下首次喘息发作的患儿或反复喘息发作的患儿,要充分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要尽早明确诊断,及早规范治疗,防止其发展为哮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梅州地区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学分布规律及耐药菌发病状况。方法择取自2013年7月~2014年7月广东省梅州地区5个社区收取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00例,取所有患者鼻咽部痰标本行细菌培养,并抽取静脉血清采用解脲脲原体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法对呼吸道病原谱Ig M抗体进行检测,观察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200份标本中135份阳性标本,占67.50%,其中总病毒阳性率56.29%,总细菌阳性率42.22%,混合感染13.33%;其中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30例副流感病毒(PIV),29例腺病毒(ADV),9例柯萨奇病毒(COXV),12例肺炎克雷伯杆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肺炎链球菌,1例支原体感染,其他细菌3例。结论 CAP主要病原为RSV,低龄婴幼儿(<6个月)病毒感染率相对较高,且易发于春、冬两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门诊治疗时间5~10d,经治疗,所有患者热退、无咳嗽、肺部体征消失,治疗2周后复查胸片显示所有患者肺部炎性反应均吸收,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结论肺炎支原体已成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原,要尽早明确诊断,及早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某医院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病原学分布及特点,为CAP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1日~2017年10月31日北京市某三级医院425例CAP病人的病原学分布特点。结果 425例CAP病人,253例病原学检测阳性,阳性率59. 5%,其中142例检出支原体,阳性率33. 4%; 125例细菌检测阳性,阳性率29. 4%,其中肺炎链球菌65例,阳性率15. 3%,流感嗜血杆菌46例,阳性率10. 8%; 104例病毒检测阳性,阳性率24. 5%,其中检出甲型流感25例,阳性率5. 9%,副流感病毒18例,阳性率4. 2%,病原体混合感染检出93例,阳性率21. 9%,以支原体混合细菌感染及细菌混合感染为主。各类病原体中以支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多见。结论支原体为北京某院CAP病人感染的首位病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次之,甲型流感病毒为首位病毒病原,初步揭示了该院CAP病原学分类特点,为经验性治疗CAP提供病原学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船)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病之一,也是呼吸道感染的病源之一,近年来婴幼儿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而且病情较重,发展快,肺炎支原体感染同时也会引起多种肺外并发症。现对我院2006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26例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24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分布及常见细菌的耐药性,为CAP的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24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集痰、支气管吸出物和血标本,进行细菌学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结果:247例患者中,共有128例患者病原学检测阳性,混合感染20例(15.6%)。居前3位的病原体分别为肺炎支原体39例(26.4%),流感嗜血杆菌23例(15.5%),肺炎链球菌17例(11.5%),肺炎衣原体17例(11.5%)。同时应用PCR和血清学两种方法对标本进行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6%(33/39)、23.5%(4/17)和14.3%(1/7)。就诊前有无使用抗菌药物对于苛养菌检出率的影响显著。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仍是CAP最常见的致病细菌,但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CAP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应用血清学检测方法联合PCR方法或尿抗原检测,可以增加非典型病原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赵海峰  付研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2):358-359,361
目的:了解我院南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学特征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205例符合CAP诊断标准的患者留取痰或血进行细菌培养,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血中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等非典型病原体。结果:193例细菌培养显示,病原分离阳性79例(40.9%);200例血清学检查,在非典型病原体感染中以肺炎支原体感染最为常见。结论:CAP的病原谱及其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由其所引起的支原体肺炎病情一般较轻.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反应好近年来婴幼儿支原体感染的病例增多。且重症表现者明显增多,起病急,发展快。为此,将我院2000-2003年收治的32例婴幼儿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分布,指导临床防治。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137例诊断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痰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137例CAP共检出阳性病例112例,总检出率81.8%。病毒检出68例,占检出病例60.7%,其中RSV检出最多,为30例,占病毒检出病例的44.1%,细菌检出40例,占检出病例35.7%,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前两位,分别占细菌检出病例的22.5%和15.0%。肺炎支原体(MP)检出11例,占阳性病例9.8%,CT检出1例,占阳性病例0.9%。结论病毒是引起CAP主要病原,其中RSV最常见;hMPV检出明显呈增多趋势;G-杆菌略高于G+球菌。  相似文献   

11.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人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一般指年龄超过65岁的CAP患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老年人呼吸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是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的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银川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309例CAP患儿采用一次性无菌收集器负压抽取深部呼吸道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做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7株,阳性率28.16%。检出细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32.18%)、肺炎克雷伯菌(22.99%)、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流感嗜血杆菌(10.34%)、大肠埃希菌(9.52%)、鲍曼不动杆菌(4.59%)、阴沟肠杆菌(4.59%)、产气肠杆菌(1.19%)、铜绿假单胞菌(1.19%)。肺炎链球菌主要见于3个月至5岁儿童,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杆菌1岁内小儿多见,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发生于1岁以上儿童,大肠埃希菌多见于3个月以下儿童。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结论本地区儿童CAP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等为主,各年龄段儿童感染的病原菌有所不同。最常见的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菌素耐药,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特点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门诊患者128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观察其临床特点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老年组肺炎临床表现多以咳嗽痰多、胸闷气喘为主要症状,伴或不伴有白细胞增高;中青年组以发热、咽疼、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多伴有白细胞增高.结论:年龄、基础病、病原体等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病原学检测、合理用药对CAP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联合监测肺炎支原体(Mp)和肺炎衣原体(Cp)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CAP患者1 580例,监测患者咽拭子标本中Mp、Cp,培养并鉴定其主要病原菌,比较不同抗感染方案的疗效.结果 CAP病原体以Mp (30.0%)、肺炎链球菌(15.9%)、流感嗜血杆菌(12.9%)、Cp (10.1%)比例最高,且同时合并2种病原体感染者较为多见(10.1%);治疗中β-内酰胺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76.71%);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联合氟喹诺酮类药物对CAP治愈率(66.72%)显著高于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56.73%,P<0.01);单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与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氟喹诺酮类(65.4%)或大环内酯类药物(68.5%)对单纯Mp或Cp感染CAP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细菌合并Mp或Cp感染时,联合用药治愈率(69.7%)明显高于单用β-内酰胺类药物(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P患者感染Mp与Cp较多见,β-内酰胺类药物是常用治疗药物,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或氟喹诺酮类药物可提高患者治愈率,Mp与Cp联合检测对于敏感抗生素的选择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与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例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进行分析,为临床上治疗CAP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CAP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原学检测,肺炎严重度指数(PSI)分级及CURB-65评分。结果 51例CAP病例中,病原学检测阳性31例(60.8%),单纯肺炎支原体阳性20例(39.2%),单纯嗜肺军团菌阳性4例(7.8%),单纯细菌检测阳性2例(4.0%),检出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2.0%),肺炎链球菌1例(2.0%),混合感染5例(9.8%),嗜肺军团菌合并肺炎支原体4例(7.8%),柯萨奇病毒合并腺病毒1例(2.0%)。CAP患者入院第1日及第35日PSI分级及CURB-65评分均以低危为主,随着病情不同转归,PSI分级及CURB-65评分发生改变。结论非典型病原体是成人CAP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中肺炎支原体占首位,且多发于1445岁组,嗜肺军团菌在各年龄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SI分级及CURB-65评分具有相关性,动态观察有助于评价疗效及判定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高龄CA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高龄C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龄CAP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无发烧、咳嗽、胸痛等典型症状,有时也缺乏典型的肺部体征,常出现肺外表现以及水、电和酸碱失衡,呼吸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结论临床应提高对高龄CAP患者的认识水平,以利于CAP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王丽华  蒋爱萍  付燕飞 《吉林医学》2011,32(17):3395-3397
目的:探讨本院成人患者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特点,为制定该地区CAP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320例成人C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学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和青年患者为CAP高发人群,与中年组和青年组相比,老年组肺炎临床表现、发生部位、病原学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关于成人CAP流行病学研究较少,病原学检测对CAP的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治疗中应综合考虑年龄、临床表现、体征、基础疾病情况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军民 《中原医刊》2007,34(3):45-46
目的 调查8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的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留取呼吸道标本(痰或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并采用血清学方法、聚合酶链方法及尿抗原测定法检测非典型病原体。结果 80例患者病菌学检测阳性38例(47.5%),其中细菌阳性25例(31.2%),非典型病原体15例(18.7%),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混合感染3例(3.7%)。结论 嗜血杆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除了细菌性感染以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占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5左右,因此经验治疗宜选用对常见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几种常见致病菌感染所致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临床特征,为儿童CAP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并确诊为CAP患儿962例,按病原分组,其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477例(MP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riatory syncytin virus,RSV)感染262例(RSV组)、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223例(ADV组)。收集患儿入院24 h内的血清呼吸道病原特异性抗体IgM结果,并统计患儿发热、咳嗽、喘息、肺部湿性啰音等临床症状体征。结果 MP在夏季检出率较其他季节高,RSV在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ADV在冬季检出率较夏季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ADV组发热率较RSV组高(P<0.05);咳嗽率ADV组>MP组>RSV感染(P<0.05);RSV组与ADV组喘息率较MP组高(P<0.05);肺部湿性啰音率RSV组>ADV组>MP组(P<0.05)。结论 MP、RSV、ADV是儿童CAP的重要病原体,但不同季节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发热、咳嗽、喘息、肺部啰音虽是儿童CAP常见临床症状体征,但在不同致病菌感染后,其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