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采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的效果以及对胰岛素日用剂量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0月—2018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2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均接受胰岛素治疗,根据给药方式差异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46例)采用皮下注射,实验组(46例)采用胰岛素泵治疗。通过血清生化检验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统计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日用剂量。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日用剂量,实验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给药方式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控制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和胰岛素日用剂量,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处于围手术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胰岛素泵进行治疗,了解其血糖管理的效果以及低血糖的危害。方法在该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48例,按照给药方式不同将其均分两组各24例。对参照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三餐前取诺和锐进行皮下注射,在睡前取诺和灵进行皮下注射,对实验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给药(诺和锐)进行持续皮下输注。对比2组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用量以及血糖达标时间等。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经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以及胰岛素用量等均明显较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处于围手术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胰岛素泵的给药方式进行治疗,此方式为最大程度的模拟胰岛素分泌,具有快速、有效、平稳、安全的降糖效果,可使患者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该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出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式,将该9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46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对照组46例患者采用采用胰岛素分次常规皮下注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组内比较,胰岛素输注后空腹血糖值明显低于输注前(P0.01);两组患者组间比较,胰岛素输注前后空腹血糖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泵皮下连续注射胰岛素的给药方式,在降低血糖发生率和血糖达标时间及减少胰岛素用量等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分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是一种安全方便、操作简单的胰岛素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与血糖控制、胰岛素剂量、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与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是否相关。方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且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分为AB两组,两组均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继续予以皮下胰岛素注射,对患者治疗方案进行评估调整,通过对患者自身前后的比较和两组间患者胰岛素用量、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两组间住院期间空腹及餐后血糖、胰岛素用量进行比较,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无明显差异,但在胰岛素用量、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方面A组胰岛素用量小于B组,但A组血糖波动及低血糖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体重是否下降,短期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均能明显控制患者血糖、改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存在体重下降的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所需的胰岛素剂量偏小,血糖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5.
许华 《糖尿病新世界》2020,(3):13-14,17
目的观察分析胰岛素不同给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择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该院收治的12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12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61例)与观察组(n=61例),分别给予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法。对照组行胰岛素常规注射治疗,观察组行胰岛素泵持续注射,比较两组糖尿病的临床有效率、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应用剂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61例糖尿病的临床有效率96.7%大于对照组的有效率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8,P<0.05)。观察组的低血糖率3.4%小于对照组的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应用剂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给药,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可更好的控制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可减少低血糖率,临床应用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期使用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输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强化治疗的剂量调节方法。方法将124例采用CSII强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分为A、B组。A组从异常的餐前2h血糖点起,每小时增减0.1U至下一餐前2h;B组从异常的餐前血糖点的前一次餐前血糖为起点,按照公式[(实测血糖值-目标血糖值)×0.2/间隔小时数]得出每小时需增减的剂量。餐前大剂量胰岛素两组均据餐后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所需天数及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三餐前、睡前血糖下降及低血糖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血糖控制达标与胰岛素用量均低于A组(P<0.05)。结论利用公式调整CSII基础剂量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且血糖达标时间更短,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预混胰岛素与胰岛素泵对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12月期间40例于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0例/组,对照组予以预混门冬胰岛素30三针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治疗。将两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以及经济学指标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同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成本、胰岛素成本、耗材费用、血糖达标所需费用与对照组相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显著,优于预混胰岛素,且经济性和安全性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采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安全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84例T2DM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治疗。分别监测病人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以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符合人体生理需要的给药模式,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可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门冬胰岛素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的效果是否相同。方法随机选择该中心2012—2014年间诊治的具有可比性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以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和三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早、晚餐后1 h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空腹血糖、中餐后1 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早餐前达标所用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中、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实验组血糖达标时间缩短,早餐前所需胰岛素剂量较少,低血糖发生率较低。结论门冬胰岛素能安全有效地用于妊娠糖尿病治疗,尤其适用于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妊娠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CSⅡ组,32例)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MSⅡ组,28例),观察比较两组空腹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的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显著降低血糖及改善病人症状。CSⅡ组与MSⅡ组比较,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的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降低(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病人较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4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入的16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平均分为4组,分别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不同胰岛素给药方式治疗: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小剂量胰岛素微量泵持续泵入静脉、胰岛素一次性静脉冲击+小剂量持续静注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分别对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低血糖情况、血糖达标时间、PH值恢复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和胰岛素总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结果在四种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式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方法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3.98±1.71)h、PH恢复时间(8.93±2.22)h、尿酮体转阴时间(20.12±4.21)h均最短,且胰岛素总用量(59.34±8.90)U也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后低血糖发生率(0例,0%)最低(P0.05)。结论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方法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实现更好的血糖控制效果,可进行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比较地特胰岛素与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强化控糖后T2DM患者全天血糖波动情况。方法 60例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入院后先进行胰岛素泵强化控糖治疗,患者血糖达到目标值后(FPG<7.0mmol/L,2hPG<10.0mmol/L)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甘精胰岛素(Asp+Gla组),另一组用三餐前门冬胰岛素联合睡前地特胰岛素(Asp+Det组)继续强化控制血糖,在患者FPG达标后(5.6mmol/L)行72hCGMS,获取患者第3个24h内平均血糖(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一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以及患者达标时的治疗天数,比较达标时Gla及Det使用剂量以及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FPG达标后,两组在血糖达标的时间、达标时基础胰岛素用量、总胰岛素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MS记录的第3个24h内MBG、LAGE及MAGE,两组血糖波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Asp+Gla组为3.0%,Asp+Det组为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均可较好地控制血糖,FPG达标后,两组全天血糖波动情况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3.
选择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分为5段法组80例,24段法组100例,基础量分为5个时段,24个时段,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血糖值。结果:治疗前后血糖值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段法较5段法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减少(P〈0.05)。结论:5段法较24段法更方便,且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1段和6段法设定胰岛素泵基础率对T2DM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 观察我院149例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T2DM患者,据治疗方案分为1段基础率组(A组,n=74)和6段基础率组(B组,n=75),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情况及低血糖发生率. 结果 两组达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每日胰岛素总量[(38.2±9.26)vs(41.9±9.67) U/d,P<0.05]及餐前量[(20.7±6.56)vs(23.15±6.12)U/d,P<0.05]低于A组,两组基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标时,两组5个时点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一日内血糖水平标准差[(2.23±0.83)vs(2.72±1.09),P<0.05]低于A组;B组低血糖发生率也低于A组. 结论 6段法设定胰岛素泵基础率可减少每日胰岛素用量,特别是餐前量,降低血糖波动,减少低血糖发生,更平稳地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5.
选择36例拟行外科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csn,对照组给予MSII,观察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胰岛素日剂量、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血糖均明显下降,CSII组胰岛素用量以及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MSII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中应用胰岛素泵治疗能迅速控制血糖,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与基础胰岛素加3餐前胰岛素注射对疗效比较。方法将6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胰岛素泵组25例,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治疗组37例,治疗2周,比较两组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需要的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有效控制,(P〈0.05)。两组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胰岛素泵组的治疗费用明细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治疗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痰菌转阴率、病灶有效吸收率及空洞闭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及胰岛素日用量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在强化血糖控制的同时有利于肺结核痰菌转阴、病灶吸收及空洞闭合,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肺结核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地特胰岛素与胰岛素泵治疗不能正常进食状态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5例不能正常进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降糖治疗,另一组采用胰岛素泵给予基础降糖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控制血糖时间、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随机血糖、低血糖发生率、降低血糖费用等.结果 地特胰岛素组在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随机血糖、低血糖发生率、控制血糖时间等方面与胰岛素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降低血糖费用上地特胰岛素组显著低于胰岛素泵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不能正常进食时应用地特胰岛素治疗其疗效与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疗效接近,但治疗费用明显低于胰岛素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后分别转换为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联合多次皮下注射(MDI)治疗、人胰岛素R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联合MDI治疗及预混人胰岛素30R每天2次注射治疗后的血糖迭标率、血糖控制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方法 对大连市中心医院2006-2008年2型糖尿病患者CSII治疗7 d后血糖达标者分为3组,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联合MDI治疗组(A组),人胰岛素R与NPH联合MDi治疗组(B组),预混人胰岛素30R每天2次注射治疗组(C组),当血糖控制平稳达标时入组分析,比较转换治疗后3组之间血糖达标率、日内平均血糖、日内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血糖达标率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内平均血糖及日内血糖波动幅度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治疗方式若能均使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相似的血糖控制状态,A组与B组治疗较C组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低血糖发生率低,临床上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3种不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法对2列糖尿病的降糖作用和评价常规人胰岛素和胰岛素Aspart应用于胰岛素泵的特点.方法对108例空腹血糖大于11.1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MSII组)、胰岛素泵持续人胰岛素输注强化治疗组(CSII-R组)和胰岛素泵持续胰岛素Aspart输注强化治疗组(CSII-A组),比较血糖治疗达标所需天数、日均胰岛素用量、低血糖频率、泵应用的餐前大剂量和基础量及血糖控制水平.结果CSII-R组和CSII-A组血糖达标天数分别为4.7±1.6,4.8±1.2)比MSII组缩短13.8天(P<0.0001),胰岛素用量比MSII组显著减少(均P<0.05),CSII-R组和CSII-A组未发生低血糖,MSII组低血糖发生19人次.血糖治疗达标后至停止泵治疗时,CSII-A组胰岛素基础剂量比CSII-R组显著增多(均数增加14.2%,P<0.05),餐前大剂量显著减少(均数减小17.4%,P<0.05);CSII-A组餐后血糖较CSII-R组显著降低(均数降低1.3mmol/L,P<0.01),前者发生低血糖1人次,后者6人次.结论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快速、稳定、理想地控制血糖的作用,胰岛素Aspart具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