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病因病机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消瘅”病范围(但不等同这两种病)。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素问·奇病论篇》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多由于患者嗜食甜食、肥甘之品,日久损伤脾胃,脾虚失于健运,痰湿内生,痰湿郁久化热,热伤气阴,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随之而生。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淤血在里即渴……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淤血,故气不得通,  相似文献   

2.
百草箴言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黄帝内经·素问》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在中医中称作"消渴病",最早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该书中把本病分为三期论述: 1.脾瘅期:病机是"五气之溢",特点是五谷之气过多导致肥胖,即《内经·素问》中所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相当于现在说的糖尿病前期. 2.消渴期:病机是"甘甜之气上溢",特点是血糖超过正常高限成为糖尿病,即《内经·素问奇兵论》中所言:"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之《素问?奇病论》篇章有这样一段话:"……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吕仁和教授针对糖尿病的中医3期分型分别是脾瘅期、消渴期和消瘅期。消渴期的出现是在脾瘅期的基础上,脾热不减,二阳结滞,饮食旺盛,大便不畅,复加精神紧张,使甘甜之气过满上溢而成。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消渴"、"消瘅"、"脾消"、"肾消",《素问·奇病论》载:"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转为消渴。"历代也有很多治疗消渴的方剂。近年来,中药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研究愈来愈加深入,尤其对中药单体的研究,由于复方成分多而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还未统一,使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和疗效很难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因此,国内外研究者们试图从单味中  相似文献   

6.
治消渴十法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晋王叔和《脉经》记载:"所食之物皆化作小便","小便昼夜二十于行,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  相似文献   

7.
正1肥胖的早期认识其实远在公元前500年前,在《黄帝内经》中的奇病论篇,谈其"消渴"的病因时,提到"消渴"多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多肥也,饮食精美、过多、过甜尔导致肥胖也。国际上Bouchardat是世界糖尿病史探讨糖尿病病因上的重要代表,他首次将糖尿病分为两类,其中的另一类是年龄较大,肥胖,对饮食和运动治疗反应较好~([1])。后被Lancercaux称为肥胖性糖尿病~([2])。进入十九世纪,特别是后30年,肥胖人群显著增多,医者们看到肥胖的后果,不止于导致肥胖性糖尿病,还可伴发高血糖外的一系列其它疾病。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中医叫"消渴病",它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鼻祖书《黄帝内经》提出:"…脾脆善病消渴易伤,肾脆俱善病消渴易伤。"强调先天因素在糖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相当于中医学的“消渴病”。关于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传统中医历来重视阴虚燥热,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从当今临床实际来看,2型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典型阴虚燥热而症见烦热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善饥、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者并不多见。提示我们必须对糖尿病的病机进行重新思考。实际上,中医学所谓病机是需要通过证候及其相关的症状、舌苔、脉象来体现的,但病机与证候及其相关的症状、舌苔、脉象,又不完全是一回事。《黄帝内经》论病机有“壮火食气”、“二阳(胃肠)结谓之消”、“胃热则消谷”、“甘者令人中满,肥者令人内热”等等,  相似文献   

10.
治消渴十法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必数"。晋王叔和《脉经》记载:"所食之物皆化作小便","小便昼夜二十于行,至三、四升,  相似文献   

1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没有具体记述,但已认识到消渴即为糖尿病,最终可以致盲,因此,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归属中医消渴目病的范畴。正确选择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上都有很好的效果。针刺治疗糖尿病在中医典籍中早有记载,如《针灸甲乙经》中载有“消渴身热、面目黄,意舍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消渴,腕骨主之……”之后《医学纲目》、《针灸大成》、《神应经》、《普济方》等医籍都记载了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穴方。近年国内外有关针刺治疗糖尿病的报道日渐增多,许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去试用,但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患者要慎用针灸。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3.
百草箴言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奇病论》,阐述了消渴(糖尿病)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肥胖;二是多食或多糖。这句话中的“肥”即肥胖;“甘”即甜,甜即糖(碳水化合物);“中”指人体内,即血液中;“满”指血糖已升高,但未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气”指功能,而直接产生能量的物质只有糖,  相似文献   

14.
中医“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引《古今录验》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麦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说:“每发即小便至甜”,“焦枯消瘦”.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疾病……  相似文献   

15.
百草箴言     
《糖尿病新世界》2009,(3):38-38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黄帝内经·素问》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的《通评虚实论》。唐代著名医家王冰注:“消谓之消,瘅谓之伏热,‘高’膏也,‘梁’梁米也,……夫肥者令人热中.甘者令人中渴,  相似文献   

16.
目前据IDF2019年最新统计,全球约有4.63亿人饱受糖尿病折磨,仅中国就有糖尿病患者1.22亿,位居世界之首.在中医传统概念中,糖尿病被列入"消渴病"一属.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症状.从发病机理来看,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关于糖尿病的中医典籍记载,《内经·素问·奇病论》早有记...  相似文献   

17.
消渴期是多数病友在脾瘅期(糖尿病前期)的基础上,出现脾热不减,精神紧张,心火亢盛,二阳(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结滞,饮食旺盛,口渴多饮,疲乏加重,形体渐瘦,大便干结等症,因甘甜之气过满上溢而形成,这正是《内经》:“二阳结谓之消”、“二阳之病发心脾”所致。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0月16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北京举办的“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包括中一药业消渴丸在内的一批治疗糖尿病药物,经过专家审核甄选,入选国家用药指南。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0月16日,中华医学会在北京举办的“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包括消渴丸在内的一批治疗糖尿病药物,经过专家审核甄选,入选国家用药指南。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归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为临床常见病,消渴首见于《素问·奇病论》。马万千主任医师是全国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在消渴诊治方面具有独到见解。马万千基于脏腑相关理论,根据肺胃、肺肾、肝脾、肝肾、脾胃等脏腑相关病变进行脏腑同治,指出消渴初期多为阴虚燥热,日久则耗伤气血津液,进而阴损及阳,致使阴阳两虚,主张将糖尿病分为气阴两虚、肺胃燥热、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虚胃热、阴阳两虚7个证型,并结合湿热、热毒、痰浊、瘀血兼证进行论治,辨证选用生脉饮合消渴方、益胃汤、六味地黄丸、四逆散、补中益气汤、三黄清幽汤、右归饮等为主方,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对马万千辨治糖尿病的思想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及阐述,并附验案一则,以期为糖尿病的辨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