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诊断喉癌及术前T分期的价值.方法 2017年4月至2020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病理确诊的喉癌患者43例,术前分别行常规超声、CEUS及增强CT(CECT)检查.观察记录喉癌的超声造影特征,对比评价CEUS、常规超声及CECT对喉癌术前T分期及喉软骨侵犯的判断准确性.结果 常规超声、CEUS与CECT对喉癌肿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以高增强、分布不均匀、快速增强、快速消退为主要特点.常规超声、CEUS及CECT对喉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度分别81.4%、88.4%及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较常规超声可更清晰地显示喉软骨连续完整性,CEUS评价喉软骨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高于常规超声.结论 超声造影可无创性准确评估喉癌术前T分期及喉软骨侵犯.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5,(7):837-83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肝癌射频消融(RFA)后疗效的有效性,其与增强CT评价的一致性。方法:对69例肝癌患者共92个病灶在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术后即行超声造影(CEUS)。并在之后的1~3个月内随访并同期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CECT)扫描,比较分析两者在评价肿瘤完全消融率及残留率的一致性。结果:首次RFA后CEUS判断其中59例患者74个病灶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率达80.4%(74/92),残留率19.6%(18/92)。对10例患者18个残留病灶又再次行RFA治疗后进行超声造影,18个病灶中13个病灶仍有局部残留。一个月后行超声造影(CEUS),同期进行增强CT(CECT)扫描,92个肝癌病灶中79个CEUS及CECT判断一致为完全消融;有4个病灶判断不同:CEUS判断为残留而CECT判断为完全消融。CEUS的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分别为85.8%(79/92)、14.2%(13/92);CECT的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分别为90.2%(83/92)、9.8%(9/92)。92个病灶经RFA治疗术后,CEUS以及CECT对肿瘤的总体消融率以及残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CEUS)对肝癌病灶RFA术后完全消融率和残留率的诊断具有同CECT相近的准确性。超声造影是评价RFA疗效的有效方法,能为肝癌RFA治疗后的有效评估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表现。方法用Sono Vue造影剂对32例39个肝血管瘤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在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增强表现。结果 35个(35/39)病灶动脉期造影剂呈周围环状伴结节增强,门脉期造影剂缓慢向中央增强,32个病灶呈完全充填,5个病灶呈不完全充填,延迟期与周围肝实质期比呈相对高增强;2个病灶在三个时相均无增强。结论肝血管瘤的CEUS典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边环形增强,门脉期向中央缓慢增强,延迟期呈相对高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诊断肝细胞性肝癌(HC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可疑HCC患者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CECT),记录肝脏占位的两种影像学改变,将所得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EUS与CECT对比,HCC诊断的敏感度分别96.9%(31/32)、81.3%(26/32),前者高于后者(P<0.05);CEUS、CECT、病理标本测量肝占位大小分别为(5.09±2.07)cm、(4.98±2.02)cm、(5.11±1.98)cm,这3种方法测量病灶的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作为HCC诊断的首选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造影在脾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经外周静脉团注声诺维(SonoVue),使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技术,对56例脾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共74个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造影剂灌注特征.结果 恶性肿瘤病灶20%,良性病灶54个,除包括微波消融后病灶、梗塞灶、囊肿、挫裂伤病灶和脓肿等共计34个病灶呈现造影无增强外,其余40个病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强.20个恶性肿瘤中6个(30.0%)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19个(95.0%)表现为延迟期低增强,其中80.0%(8/10个)的转移瘤病灶动脉期呈偏低增强,8个淋巴瘤病灶动脉早期呈现高增强和低增强者均为4个(50%);20个增强的良性病灶中16个表现为动脉期等或高增强(80%),13个(65.0%)表现为延迟期等或高增强,其中76.9%(10/13个)血管瘤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结节样高增强.与病理诊断比较,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6.8%、95.0%及96%,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分别为64.5%、89.5%及78.0%).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对脾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兔肝VX2肿瘤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超声造影剂微泡SonoVue消融治疗,运用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螺旋CT(CECT)对比病理结果研究检测残瘤的能力。方法:将40只兔肝VX2肿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照组(n=10)、单纯HIFU组(n=15)和HIFU联合微泡组(n=15),在消融前后3 h内完成CEUS和CECT检查,分析肿瘤血供变化及残瘤的检测情况,然后即刻处死,对肿瘤的消融情况及有无残瘤行病理学检查并结合影像学结果对比分析。结果:40灶兔肝VX2肿瘤在消融前CEUS和CECT分别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增强(77.5%,31/40 vs 52.5%,21/40)和厚环状增强(22.5%,9/40 vs 47.5%,19/40),均为动脉相富血供,门脉相迅速消退,呈"快进快出"。HIFU联合微泡组的平均辐照时间、辐照点数及电功率均较单纯HIFU组为低(P<0.01)。消融后,假照组影像学无明显变化,病理组织学显示肿瘤内丰富的微血管形成;单纯HIFU组和HIFU联合微泡组中分别有60.0%(9/15)和13.3%(2/15)残瘤存在。CEUS对这两组的残瘤检出率高于CECT,CEUS和CECT检测残瘤同病理诊断的一致率分别为81.8%和27.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联合微泡可以提高兔肝VX2肿瘤的消融效果,减少残瘤发生率,CEUS检测残瘤的能力优于CECT。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研究不典型肝癌临床诊断过程中超声造影和增强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48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CECT组(增强CT组)和CEUS组(超声造影组),对比和分析不同检测方法的影像学特点及增强百分率.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入组患者的病灶经过CEUS和CECT检查除了显示病灶内血管的发生率分别为95.83(46/48)、37.5%(18/4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项检查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典型肝癌患者的诊断中,增强CT检查和超声造影在增强模式表现无显著差异,二者可以相互配合来提高临床确诊率,操作简单,利于医师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分析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显示肝脏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2例患者接受了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并与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比较,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达96.1%,增强CT诊断准确率95.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超声造影显示最小病灶为0.7 cm,增强CT显示最小病灶为1.0 cm.原发性肝癌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超声造影显爪供血血管的病灶43例,增强CT显示18例.结论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一些特殊肝脏肿瘤患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超声造影对微小病灶及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可更好地反映肿瘤组织新牛血管灌注特点,对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状况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MRI(CECT/CEMRI)在肝内局灶性病变(FLL)的诊断,探讨CEU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74例接受了CEUS和CECT/CEMRI检查的病例,并与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比较,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CEUS诊断准确率达94.6%,CECT/CEMRI诊断准确率达90.6%,CEUS和CECT/CEMRI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一些特殊肝脏肿瘤患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结论 CEUS对微小病灶及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和MRI。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CEUS)在肺外周良、恶性肿块临床鉴别的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该院因肺部肿块住院患者,按增强CT扫描结果,选取肺外周肿块患者45例,行常规超声和CEUS检查,并以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EUS在肺外周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良性肿块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为(8.48±1.45)s;恶性肿块开始增强时间为(10.89±2.70)s;恶性肿块开始增强时间慢于良性肿块(P <0.05)。造影剂开始廓清时间恶性肿块为(100.63±13.63)s,良性肿块廓清时间为(137.57±12.61)s,造影剂消退时间慢于恶性肿块(P <0.05)。增强CT与CEUS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3.3%和77.8%,两者相结合诊断正确率为93.3%。增强CT联合CEUS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增强CT或CEUS诊断符合率(P <0.05)。增强CT联合CEUS诊断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2%,经Kappa检验评估增强CT联合CEUS诊断肺外周肿块,具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  超声造影对肺部良、恶性肿块的临床鉴别有重要作用,联合增强CT扫描可以更高地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血流灌注特征及滋养血管显示率,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21个肝癌病灶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比较病灶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增强模式及滋养血管显示率。结果肝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期的增强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和增强CT增强类型(均匀增强与不均匀增强)及增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5,P=0.5;t=1.64,P=0.12)。肝癌动脉期供血血管的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4),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高于CT,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86%(18/21),增强CT供血血管显示率52.3%(11/21)。结论肝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增强表现一致,可很好地反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特点,超声造影对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56例(64个病灶)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治疗后分别行超声造影和增强螺旋CT检查,以判断肿瘤的灭活程度,并对其判别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超声造影发现46个病灶没有增强(46/64),18个病灶有部分增强(18/64).增强螺旋CT发现48个病灶没有增强(48/64),16个病灶有部分增强(16/64).与临床追踪结果比较,超声造影和增强螺旋CT对非手术治疗疗效判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4.4%,97.8%,96.9%和83.3%,97.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是判定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的一种敏感而有效的方法.对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疗效评估及少数血供不是特别丰富的病灶,超声造影具有较增强螺旋CT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结核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结核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肺结核瘤38例,平扫后,以2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后1~5min薄层扫描.分析强化值、时间一密度曲线及强化形态.将CT表现与富血管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38例结核瘤增强后扫描除2例外,强化值均小于20Hu,与周围型肺癌、炎性假瘤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核瘤的主要强化形态是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分别为19例、16例),占92%,完全性强化及周围性强化分别为2例、1例.结核瘤的无强化区为干酪样坏死灶,结核瘤的不同强化形态取决于包膜的富血管、完整度及厚度.结核瘤的时间密度一曲线低平,无明显峰值.结论结核瘤动态增强CT扫描在强化值、时间一密度曲线及强化形态均有一定特征,可与周围型肺癌及炎性肿块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已行对比增强CT的小肝癌的补充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10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45例,共51个可疑肝脏占位(≤2.0 cm)的肝硬化患者对比增强CT和超声造影资料,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分别检出病灶49个和35个.小肝癌增强后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小肝癌敏感性及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8.9%(32/36)、69.4%(25/36)(x^2=3.02,P=0.08)和43/51(84.3%)、29/51(56.9%)(x^2=1.46,P=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16个对比增强CT未能显示的病灶经超声造影明确诊断12个.结论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对肝硬化伴小肝癌具有相似诊断率.超声造影较对比增强CT时间分辨力高,对对比增强CT漏检病例及不典型强化病例有很高的补充诊断价值,对于肝硬化内良性结节更具诊断及随访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CT(CECT)在鉴别诊断肾实质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4月30日~2010年4月30日期间门诊及住院收治的肾实质性肿瘤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CEUS与CECT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增强强度、增强均匀度、假包膜征、增强消退时间,比较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结果 CEUS明显增强42例,肿瘤可见假包膜征31例,呈快进慢出39例,与CECT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灵敏度(97.87%)、准确度(92.59%)显著高于CECT(80.85%、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在肾实质性肿瘤增强强度、假包膜征、增强消退等方面与CECT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CEUS对肾癌的诊断敏感度与准确度显著高于CE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与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常规超声对35例患者观察肝细胞癌的可疑部位、范围及内部回声,然后在灰阶超声造影条件下静脉团注造影剂2.4 ml,观察肝细胞癌的部位、范围及造影增强特征;应用CT对35例肝癌患者扫描。所有结果与病理学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灰阶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34例肝细胞癌的部位、形态、范围,1例肝细胞癌灶未显示,其显示肝细胞癌的敏感性为97.1%(34/35)。增强CT可清晰显示肝内的28个肝细胞癌灶,另7个肝细胞癌灶未显示,敏感性为80.0%(28/35),超声造影敏感性高于CT(P〈0.05)。在判断肝细胞癌上,超声造影与病理学检查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超声造影剂结合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可显著提高常规超声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水平,与CT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CEUS)对肝内局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64例患者常规超声共发现258个结节,应用新型造影剂SonoVue对其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多发结节患者选一典型结节重点观察,对造影资料行回顾性分析,以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增强CT和MRI的典型表现及随诊等作为最终确诊依据。结果恶性83例,良性81例,恶性结节开始强化时间(19.6±8.1)s与良性结节开始强化时间(22.1±9.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但恶性结节开始强化至造影剂基本廓清持续时间(64.3±31.3)s与良性结节持续时间(205.6±48.0)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超声造影鉴别良恶性结节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3.9%、92.5%、93.2%,诊断肝细胞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肝硬化增生结节、肝内局灶性增生结节、脂肪肝背景中的局灶性脂肪缺失的准确性均在90%以上。结论肝内结节超声造影动脉早期快速增强不能确诊为恶性病灶,但结节延迟期仍呈高增强是大多数良性病灶的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脏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RCC)的超声与CT影像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RCC的超声及CT表现,常规超声检查及CT平扫及增强检查20例,超声造影检查15例。结果常规超声:肿块以低回声(15/20,75%)为主,病灶内回声以均匀多见(16/20,80%)。超声造影:肿块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6例,皮质期同步强化10例,缓慢强化5例。达峰值时肿块呈低增强11例,等增强4例。CT检查:平扫显示病灶等密度16例,稍高或稍低密度各2例,80%(16/20)密度均匀,20%(4/20)密度不均匀,肿块中央点片状钙化7例。CT增强扫描CRCC多表现为皮质期、实质期呈轻到中度强化,皮质期强化达峰值11例,实质期达峰值9例,病灶中央显示瘢痕3例。结论 CRCC的超声及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依据肿瘤均质、轻到中度强化的特点,大多数患者术前能得到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微小肝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2 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合并≤2 cm 肝细胞癌(HCC),并有病理组织学分类诊断的36例38灶为本文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造影后即刻或半个月内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中分化癌22个灶,高分化癌12个灶,透明细胞癌4个灶.结果:造影前常规超声仅对16个灶(42.1%)作出恶性诊断或可疑恶性.造影后38个HCC灶动脉期均不同程度增强;其中中分化癌22个灶均发生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HCC增强模式;高分化癌12个灶中有9个灶(75.0%)呈"快进慢出"模式;透明细胞癌4个灶中1个灶呈"快进快出",1个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根据CEUS后增强表现,本组76.3%(29个灶)被确认为恶性,18.4%(7个灶)诊断为可疑恶性,另2个≤1.5 cm灶(5.3%)造影增强不典型,未能获得定性诊断.结论: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微小肝癌增强模式的认识为提高微小肝癌的诊断率提供依据.初步结果显示,新型超声造影可作为CT等影像学诊断的互补手段,在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重视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