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血管内放射防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后再狭窄 ,动态观察其对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防治再狭窄的可能机理。方法  4 0只兔行CEA后 ,随机分为 4组 ,分别给予 0Gy、10Gy、2 0Gy及 4 0Gy放射剂量的3 2 P ,于术后 3d、7d、14d、2 8d及 5 6d分别处死动物 ,取出血管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除 3d及 7d外 ,对照组发生明显内、中膜增生及管腔狭窄 ,而内放射组可见内、中膜增生明显受抑制 ,管腔面积缩小显著减轻 (P<0 .0 5 )。SMC凋亡率和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阳性细胞均于术后 3d增加 ,7d时达高峰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2 0Gy和 4 0Gy的作用明显强于 10Gy组 (P<0 .0 1)。结论 内放射治疗可能是通过抑制SMC增殖、迁移 ,诱导SMC凋亡 ,防治再狭窄 ,并且随剂量呈递增效应 ;球囊损伤后早期以细胞增生和凋亡为主要表现 ,晚期表现为内、中膜面积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放射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NO和ET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放射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NO和内皮素(ET)水平变化,探讨内放射治疗防治再狭窄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24只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0、10、20Gy放射剂量(^32P),术前3d、术后3、7、14、28d耳缘静脉各抽血4ml,分别测量NO、ET—1浓度,观察其水平变化。结果:术后NO水平内放射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ET—1水平明显降低(P<0.05)。10Gy、20Gy之间相比未见显差目。结论:内放射治疗可能是通过增加NO、降低ET—1含量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防治RS;血浆NO、ET—1水平的变化可作为一种观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新内膜形成过程中细胞凋亡对早期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以新西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为基础,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新内膜中Bax、Bcl-2动态表达及细胞凋亡的过程。结果 Bax、Bcl-2在正常动脉壁无表达。Bcl-2于术后3d内膜开始表达,术后30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Bax于术后3d内膜开始表达,术后7d到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Bcl-2/Bax的比值在术后30d达峰值。新内膜中细胞凋亡则在早期再狭窄的后期90d达峰值。结论 新内膜中细胞凋亡处于较活跃的水平,细胞凋亡在CEA术后早期再狭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转基因疗法和激光疗法防治移植静脉远期再狭窄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分为(1)对照组,(2)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组,(3)p53基因转染组,(4)低能量激光照射组,(5)p53基因转染并低能量激光照射组。术后4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外源p53基因的表达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应用DNA片段末端标记法(TUNEL)标记凋亡细胞。HE、Masson及维多利亚兰染色后,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增生情况。结果:术后4周,与对照组相比,GFP基因转染组移植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率、凋亡率差异无显著性,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无明显变化;p53基因转染组VSMC增殖率降低61%,凋亡率增加25%,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60%、33%,内膜厚度/中膜厚度比值(I/M)减少37%;应用低能量激光照射组VSMC增殖率降低41.5%,细胞凋亡率增加40.9%,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了58.5%、18.0%,I/M比值减少47.2%;转染p53基因同时应用低能量激光照射组VSMC增殖率较对照组降低61.7%,细胞凋亡率增高47.0%,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分别减少69.7%、44.4%,I/M比值减少44.5%。结论: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和低能量激光血管外照射可以抑制静脉VSMC增殖,促进移植静脉VSMC凋亡,使移植静脉内膜和中膜的增生减轻,具有防治移植静脉远期再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对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取80只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自体静脉移植组(对照组,n=40)和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组(激光组,n=40).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3 d、7 d、14 d及28 d取移植静脉段(每时相组各l0只)固定,行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测定其内膜厚度和管腔面积.结果术后第3 d,两组管腔横截面积及内膜平均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激光组术后第7 d、14 d、28 d内膜平均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激光组移植静脉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1).结论低能量红激光局部照射可以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及VSMC的增生,减少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腹主动脉瘤动脉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 (abdominalaorticaneurysm ,AAA)在发病不同时期动脉壁平滑肌细胞 (smoothmusclecells,SMC)增殖与凋亡的改变。方法建立大鼠AAA模型 ,分别于术后 3d、1、2、3、4周切取腹主动脉 ,应用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 (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腹主动脉壁中SMC凋亡和相关基因bcl 2、bax蛋白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α 血管平滑肌肌动蛋白(α actin)的表达。结果TUNEL及PCNA表达高峰时段分别为术后 2~ 3周和 1周 ;术后 3d至 1周凋亡细胞少于PCNA阳性SMC ,2~ 4周多于PCNA阳性SMC且SMC数量明显减少 ;bcl 2与bax蛋白表达分别于术后 1、3周达到峰值 (P <0 0 1)。结论动脉壁SMC增殖和凋亡的失衡与AAA发病密切相关 ;bcl 2与bax基因参与了对AAA动脉壁中SMC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后重度再狭窄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颈动脉再通手术治疗后发生严重再狭窄而二次手术治疗的15例患者资料,其中CEA术后再狭窄3例,CAS术后再狭窄12例,均通过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果对于CEA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治疗包括脑保护下CAS手术(2例)、球囊扩张(1例);对于CAS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治疗包括再次行CEA及补片血管成形术(7例)、球囊扩张(3例)、再次行脑保护下CAS术(2例)。患者围术期无脑卒中或死亡发生。1例CAS术后再狭窄患者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治疗后,6个月随访再次发生颈动脉再狭窄且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症状,接受CEA及补片血管成形术,术后随访1年显示颈动脉血流通畅。其余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未见脑卒中或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外颈动脉再通术后再狭窄的重要手段。对于重度再狭窄的患者,需注意个体化治疗方式,围术期疗效及中期再狭窄复发率较满意,但仍需密切随访,注意再狭窄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自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将同意入组的40例有症状(狭窄程度>50%)和无症状(狭窄程度>70%)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组(CEA)和颈动脉支架组(CAS).一期观察终点是术后30 d内出现严重脑梗死或死亡;二期观察终点是各种手术并发症、急性脑缺血发作、偏瘫、急性心肌梗死和术后18个月内的脑卒中、死亡和再狭窄等,同时回顾性分析两组总的住院费用.结果 CEA和CAS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等因素均无差异.CEA组20例23支颈动脉手术(3例分别行双侧CEA),术中应用转流管9条(39.1%),颈动脉补片12条(52.2%);CAS组20例23支颈动脉支架(3例行双侧CAS),应用脑保护装置21个(91.3%).CEA和CAS两组术后30 d内神经系统并发症(4.3%对8.7%,P=0.46)、急性心肌梗死(4.3%对0,P=0.31)和伤口血肿(8.7%对0,P=0.14)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至术后18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再狭窄病例.CEA和CAS两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6 450.95±6188.76)和(70 130.15±11 999.02)元人民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A和CAS术后30 d和术后18个月的并发症、病死率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CAS的住院花费明显高于CEA.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X线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方法 将体外诱导培养的小鼠成骨细胞分为4组(n=3):对照组、0.1Gy组、0.5 Gy组、1.0 Gy组,4组细胞接种后24 h分别予以0、0.1、0.5、1.0 Gy剂量的X线照射,检测照射后l~3d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凋亡情况,以及照射后7~14d碱性磷酸酶(ALP)、矿化结节形成与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0.1 Gy组、0.5 Gy组、1.0Gy组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细胞增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照射后培养7、10、14 d,0.5 Gy组和1.0Gy组细胞外AL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照射后14d,0.5 Gy组和1.0 Gy组矿化结节数目明显多于0.1 Gy组和对照组.1.0 Gy组骨钙素和核心结合因子α1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加,0.5Gy组和1.0 Gy组骨保护素mRNA/核因子-kB配体受体激活物mRNA比率均较对照组大,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一定剂量范围(0.5~1.0 Gy)的X线照射在不影响成骨细胞增殖的情况下,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剂量率(HDR)192Ir后装照射犬外周血管、神经病理反应,为HDR后装放疗应用于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保肢术提供放射剂量耐受阈参考。方法健康普通犬12条,常规外科手术沿犬股神经血管束放置施源器,术后经3次HDR后装放射,每种剂量1条犬,总剂量分别为15、30、45、60、75、90Gy,照射长度1.0cm,照射后10、60d活体取材,经光镜和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观察,自身对侧血管神经束作对比。结果照射后10d,大血管主要表现为内膜病变;照射后60d,剂量达到45Gy时,出现明显的不同程度血管增生和管腔狭窄。神经照射后改变,15Gy组变化不明显;30Gy以上组变化明显:急性期出现不同程度脱髓鞘,髓鞘和轴突崩解脱失等改变;慢性期神经萎缩明显。结论HDR后装放疗引起外周血管明显病理变化的剂量为45Gy;而30Gy足以引起明显的神经病理变化。建议临床治疗控制在总剂量30Gy以下,贴近神经处酌减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