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附10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了提高对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 1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CT及MRI的表现。结果 椎体呈溶骨性破坏 7例 ,囊性破坏 3例 ,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或消失 ,部分椎弓及椎旁软组织受累。结论 椎体破坏与椎弓受累、椎间隙改变及椎旁软组织肿块不成比例 ,破坏区内可残存小骨碎片而无死骨存在等 ,可作为脊椎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主要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侵袭性脊椎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是由于血管瘤逐渐膨胀生长,破坏骨皮质,压迫神经而形成。我院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女,48岁,因"反复胸背部疼痛8年余,加重伴双下肢麻木5个月"入院。查体:胸椎后凸增大,皮肤无红肿、破溃,T4~T7棘突及左侧椎旁压、叩痛反射亢进,双膝左小腿外侧痛觉过敏,左踝反射减弱。X线检查示T5、T6椎体骨质破坏,呈楔形改变(图1),椎间隙变窄,椎旁软组织肿胀;CT检查示  相似文献   

3.
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学表现(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探讨。方法:报告2例肺硬化性血管瘤,均行胸部平片检查,其中1例行CT扫描检查,并结合文献21例。结果:其影像学表现是:(1)肺内圆形或类圆形孤立性结节或肿块;(2)边缘光整、锐利,偶有浅分叶;(3)CT表现为肿瘤明显强化,肿瘤内境界清晰的囊变区,斑点状钙化,“含气新月征”。结论:CT在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脊椎爆裂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椎爆裂骨折在脊柱创伤中较常见,早期影像学诊断对手术途径的选择、手术疗效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就脊椎爆裂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和分类、相关病理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面神经血管瘤的高分辨率CT(HRCT)和MRI表现,以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面神经血管瘤患者的HRCT及MRI资料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病变发生于左侧5例,右侧3例.HRCT像上表现为膝状神经窝扩大、增宽伴局部密度增高(8/8),其中5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及“针”状高密度区,7例同时伴有迷路段增宽,4例水平段增宽.病灶边界欠清楚,周围无骨质硬化表现.MRI上平扫T1WI接近等信号、T2WI上信号稍高,增强扫描均呈较明显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3例强化较均匀.结论 面神经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HRCT与MRI结合有助于全面评价,可早期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脊椎血管瘤的影像诊断(附30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脊椎血管瘤的影像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30例脊椎血管瘤的X线、CT或MRI影像特征。结果:X线片可见椎体呈典型的栅栏样改变,CT可见网眼状影像中夹杂着低密度脂肪,在MRI T1加权像上呈等或高低混杂信号,T2加权像上呈均匀高信号,并见随回波时间延长信号逐渐变亮这一典型血管瘤信号特征,MRI可发现脊髓受压变性程度。据MRI表现和临床资料,作者提出了脊椎血管瘤  相似文献   

7.
滑膜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滑膜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12例滑膜血管瘤(男性7例,女性5例),其中膝关节5例、肘关节2例、腕关节2例、髋关节2例、肩关节1例。X线检查8例,CT检查平扫2例,MRI检查5例其中增强4例,血管造影1例。结果:X线平片可以出现静脉石、软组织肿胀、骨质侵蚀、继发骨关节炎表现。CT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侵蚀,血管造影仅发现膝周少许异常染色血管影。MRI发现局限型(2例)和弥漫型(3例),局限型表现为髌上囊区局限肿块影,T1WI上等低信号影,于T2WI序列表现为高信号;弥漫型2例表现为弥漫性生长可突破关节囊,病灶大部分呈T1WI上等低信号影,T2WI上高信号影,其内含有更低信号细条索影及高信号分隔影。1例含有大量含铁血黄素则T1WI及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结论:X线平片、CT及血管造影对滑膜血管瘤诊断有一定帮助,MRI可明确显示血管瘤特征性脉管及纤维脂肪成分,提高该病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并总结颅底肿瘤的常见病变及其MR、CT表现。方法:对121例MR检查颅底肿瘤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肿瘤的发病率如下:①垂体瘤最多见(27/121);②鼻咽、副鼻窦恶性肿瘤浸润(16/121)。三叉神经瘤(15/121)和脑膜瘤(14/121)为次好发肿瘤;③转移性肿瘤(7/121)。神经纤维瘤(7/121)。骨纤维异常增殖(6/121)和脊索瘤(6/121)为第三位好发肿瘤;④其它少见病例有颈静脉球瘤。软骨瘤。鼻咽纤维血管瘤和鼻咽纤维肉瘤。他们分别有其相应的CT、MR表现。结论:CT、MR不仅对颅底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临床决定手术或放疗前对肿瘤的局部和进展范围及其周围关系的正确判定中CT、MR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前庭导水管扩大的CT和MRI的诊断(附14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本文回顾分析了14例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的CT、MRI资料,并对两种检查方法作了比较.方法14例患者作了高分辨的颞骨颅底横断位扫描,其中6例作了MRI多方位的扫描.具体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在CT图像上,在14位患者中12例双侧和2例单侧扩大的前庭导水管外口均大于1.5mm.MRI图像上,5例双侧,1例单侧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均有扩大,骨外内淋巴囊扩大尤为明显.倾斜矢状位能清晰显示与前庭相连的扩大的内淋巴管.结论CT和MRI都能准确地判定前庭导水管扩大的存在,MRI更为直观、明显.  相似文献   

11.
脉络膜裂影像学表现及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的影像学表现和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影像表现,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和颅脑大体标本,对照研究正常脉络膜裂在MR上的影像学表现,并对14例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进行CT和MR I分析。结果MR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全长,表现为含脑脊液裂隙。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低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近期随访囊肿无明显变化。结论认识脉络膜裂影像学表现和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CT和MR I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2.
多发椎体压缩骨折良恶性MRI鉴别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MRI鉴别多发椎体良恶性压缩骨折。方法171个椎体压缩骨折(良性77个、恶性94个),16个经椎体活检,其余经3~6个月MRI追踪确诊。行T  相似文献   

13.
颅内结核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31例颅内结核瘤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17/31)和抗痨治疗随访(14/31)证实为颅内结核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平片示边缘光滑,密度不均的“蛋壳样”钙化。CT示单发或多发,等或混杂密度小结节影,多发病灶较小,病灶0.5~5.5cm;单发病灶偏大,(19/31)>2cm,周围水肿不明显。增强后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MRI显示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低、等或高信号,(11/16)增强呈结节状强化,其余无强化。结论典型的颅内结核瘤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非典型病灶需与脑脓肿、脑囊虫、胶质瘤和转移瘤鉴别,必要时采用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强化抗痨治疗后复查CT、MRI可帮助鉴别,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可使病人免于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囊肿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42例原发纵隔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摄胸部后前位与侧位片,胸部CT平扫29例,其中15例行增强扫描,胸部MRI平扫6例。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边缘、壁及其厚度、邻近结构。每一病种均分为影像征象典型与不典型2类。结果病变位于前纵隔28例,中、后纵隔各7例。上纵隔9例,中纵隔24例,下纵隔9例。支气管囊肿9例,囊性淋巴管瘤4例,胸腺囊肿11例,心包囊肿5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13例。影像征象典型38例,不典型4例。结论90%的纵隔囊肿,根据CT、MRI显示的病变部位与内部密度、信号特征,可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不典型者确诊仍依靠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15.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并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5例中,4例位于胸段,1例位于胸腰段,均沿脊椎纵轴生长,呈梭形或长椭圆形;病变平面脊髓明显受压,3例肿块呈"钳"状包绕脊髓;5例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T1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一致明显强化;2例肿瘤沿相邻的椎间孔呈"哑铃"状生长,并使椎间孔扩大。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需与硬膜外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朱宏磊  韩悦  白玫 《放射学实践》2008,23(4):393-395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CT及MRI征象,探讨各影像技术对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超声、CT及MRI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超声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呈圆形或类圆形,内回声多且分布均匀,声衰减少,轻度可压缩性,内部缺乏血流信号;CT显示肿瘤位于肌锥内,边缘清楚,软组织密度,根据眶尖处是否存在透明三角区可判断是否向颅内蔓延,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征象;MRI能清楚显示肿瘤与眼外肌及视神经的关系。结论:超声能够揭示海绵状血管瘤的组织学特点,CT及MRI可对肿瘤准确定位,揭示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选择超声与CT或超声与MRI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可对海绵状血管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7.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1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3例行MRA检查。结果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 T1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A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者易误诊,对CT和MRI表现类似的中颅窝脑膜瘤,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血管外皮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 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血管外皮瘤的CT、MRI表现。结果  3例患者均表现为肺内单发的巨大肿块 ,CT平扫示密度不均匀 ,强化扫描示肿块实质明显强化 ,并可以见到其中异常强化的血管影。MRI平扫示肿块信号不均匀 ,并可以见到血管流空征象。结论 肺内单发的巨大肿块 ,CT强化扫描见到异常强化的血管 ,MRI扫描见到血管流空征象 ,可以高度提示肺血管外皮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诊断(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过手术证实的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及MR I表现。结果病变发生于股骨上端6例,胫骨上端2例。病变在X线平片上呈溶冰样破坏,边界不清,部分有轻度硬化边。在CT上其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CT值在34~45 HU左右,而MR I图像上则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影,周围软组织改变更清楚。结论骨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但通过各种影像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明显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