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在新生儿中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对新生儿心律失常28例,详细收集病史,予心脏听诊及心电监护。确诊者根据不同分型分别给予心律平、利多卡因、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维生素C、1,6-二磷酸果糖等治疗。所有患儿均定期复查心电图,出院后随访3个月。结果:新生儿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多数,临床表现不典型,感染和窒息为常见原因,14例皆于发作后24h内得到控制,3个月内无复发;房性期前收缩3例,2例于生后2周 ̄2月内症状消失,1例在随访中;窦性心动过缓6例均治愈;室性期前收缩1例治愈;房室传导阻滞1例,伴有房间隔缺损,放弃治疗;预激综合征3例,均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治愈。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多为功能性及暂时性,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心律失常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9例心律失常患儿病因主要为合并围产期感染39例,围产期窒息18例;室上性心律失常66例,室性心律失常23例;多数期前收缩患儿经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对症治疗后期前收缩次数减少,随访3个月期前收缩偶发,其余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均予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和5例室性心动过速曾接受同步电复律;1例失访,4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病因以围产期感染、缺氧窒息为主,经治疗原发病、应用营养心肌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对50例新生儿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类型、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以感染为主,有22例,占44%,其次是窒息缺氧,占24%。心律失常类型包括:(1)异位搏动及异位心律35例,其中房性期前收缩13例,室性期前收缩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结性期前收缩2例。(2)传导异常13例,其中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型)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不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预激综合征2例。(3)窦性心动过缓2例。50例经治疗后,46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有三大特点:(1)以传导系统发生率高;(2)功能性、暂时性心律失常多见;(3)预后较年长儿、成年人佳。心律失常的原因以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住院的心律失常新生儿25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为感染11例,缺氧8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原因不明4例;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室上性心律失常13例,传导异常6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室性过缓1例。予营养心肌药物,室上性心动过速者予普罗帕酮,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者予利多卡因,随访3个月,22例心电图恢复正常,24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新生儿心律失常部分为胎儿心律失常的延续,临床病因以感染及缺氧为主。临床以快速性心律失常多见,表现无特异。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党书毅  王玮  王俊峰  曹政  陈彬  王斌  周建华  彭贵海 《临床荟萃》2004,19(17):1007-1008
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已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RFCA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明显。而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室性期前收缩则较少见,我科对1例左室流出道的频发性期前收缩伴短阵室速的患者进行了RFCA治疗,近期疗效显著,现报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8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5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心电图检查以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为表现者38例,室性心动过速6例,心电图在复律后提示预激综合征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心动过速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下降,室性心动过速伴有血压、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36例,其余2例为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因病情危重及窒息新生儿未实施检查8例,完成检查的13例心内结构均提示正常,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患儿在2个月以下者有少量心包积液伴发且心脏收缩功能显著下降。因暴发性心肌炎死亡1例,新生儿死亡3例,好转率显著高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心脏彩超对病情程度及治疗的预后效果加以评估,频繁发作的年长儿可射频消融术,以全面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检测胎儿肝静脉频谱在胎儿期外收缩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139例心律不齐胎儿,超声检查其肝静脉和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于2周后、分娩时和出生后3 d内复查。结果超声检查示124例(89.8%)胎儿室上性期外收缩,15例(10.2%)室性期外收缩;分娩时室上性期外收缩14例(11.3%),室性期外收缩3例(20.0%);出生后3d内16例心律恢复正常,1例室上性期外收缩发展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结论超声检测胎儿肝静脉频谱可鉴别室上性期外收缩与室性期外收缩,室性期外收缩更易在整个妊娠期持续存在,只有极少数期外收缩病例发展为心动过速或伴有先天性心脏畸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原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收集肺心病心律失常患者429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肺心病可以并发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占54.5%,其次是房性期前收缩占25.4%,心房纤颤占7.0%,右束支传导阻滞占4.7%,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占4.2%,室性期前收缩占2.3%,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占1.9%。结论肺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只有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才能纠正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频发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伴缓慢基础心率的可行性。方法 53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药物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的频发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按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手术流程,用起搏标测法结合激动标测消融室性期前收缩,以消融后期前收缩消失且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期前收缩不再出现为手术终点;以术后24h及30d复查动态心电图无同一形态室性期前收缩为成功标志;期前收缩显著减少且症状明显减轻作为显效标准。结果 50例患者成功消融室性期前收缩,术后症状消失,复查Holter未见同形室性期前收缩,随访3~31个月无复发及新的室性期前收缩出现;2例术后24h分别残余27次及132次同形室性期前收缩,但随访期间患者均无症状;失败1例。结论 对于症状明显、药物疗效不佳的频发性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伴缓慢基础心率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李北和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0):869-871
目的探讨氨茶碱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伴有窦性心律过缓的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观察组92例:以房性心律失常为主者服用异搏定40~80mg,每日3次;室性期前收缩为主者服用慢心律0.15~0.2g,每日3次;在此基础上加用氨茶碱0.1g每日3次,同时予以病因治疗,如应用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营养心肌药物、抗糖尿病药物及阿司匹林等。对照组:除未用氨茶碱外,余治疗同观察组。Hoher监测2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的心律失常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房性心律失常1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5.7%与62.5%,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9.8%与66.7%;治疗室性期前收缩1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6.0%与61.9%,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8.4%与69.0%;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期前收缩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对伴有轻、中度窦性心律过缓的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加用氨茶碱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且能减少严重窦性心律过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治疗的常规,而临床上最多见的心律失常是室性期前收缩,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是针对病因改善基础病变,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减少期前收缩次数,临床试验表明无论室性期前收缩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药物治疗均不尽人意。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RFCA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适应证得到适当放宽,且RFCA的成功率明显提高。本研究采用RFCA治疗顽固性室性期前收缩,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中常见而重要的类型。轻者感到心悸不适,重者可严重影响心脏的血液动力学改变,造成心排出量明显降低,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或猝死。主要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扑动和颤动。各种起源的期前收缩(如房性、结性、室性期前收缩)与上述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加速性的交界性或室性心律其频率可达100~130次/分,亦可归入异位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从2004年开始,本院采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手术中突发的心律失常,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在全麻下手术中出现心律失常.由心电监护同时打图确认;窦性心动过缓13例,窦性心动过速18例,房性期前收缩19例,室性期前收缩2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1例,心房颤动(房颤)5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31-85岁,平均(59.5±2.0)岁.  相似文献   

14.
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行常规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二维超声指导下用M型取样线在心脏切面上同时通过心房壁和心室壁,观察每一心动周期房、室壁的运动曲线及相互之间的节律关系.结果 396例胎儿心律失常中,房性期前收缩276例,室性期前收缩42例,窦性心动过速31例,窦性心动过缓1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心房扑动10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7例,6例在检查中出现不规则心律.13例伴有胎儿心脏结构异常,以复杂型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为主;9例伴心力衰竭、6例伴胎儿水肿. 结论超声心动图产前诊断胎儿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某些复杂类型心律失常的诊断仍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心律失常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检查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观察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结果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及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变异性和非室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变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小儿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测定心率变异性有助于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频谱多普勒及M-型超声心动图对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孕龄16~41周的临床疑诊胎儿心律失常或存在其他异常的226例胎儿进行研究。结果:共检出胎儿心律失常53例(23.5%),其中期前收缩40例(房性期前收缩35例,室性期前收缩5例包括室性早搏二联律、室性早搏三联律各1例)。心动过缓7例,心动过速4例,2:1房室传导阻滞、房扑各1例。53例心律失常胎儿中并发先天性心血管畸形4例(二尖瓣闭锁1例,共同房室通道1例,单心室伴肺动脉瓣狭窄1例,心脏肿瘤1例)。结论:胎儿频谱多普勒及M-型超声心动图是检出胎儿心律失常的可靠的无创性影像诊断技术,其应用有助于早期检出并指导心律失常胎儿的处置。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73岁,因反复发作心悸、气短11个月,阵发性加重2周入院。入院时心悸发作,及时检查心电图仅见“窦性心动过速”。入院时诊断:心悸原因待查:冠心病?常规心电图可能未捕捉到转瞬即逝的心电图异常变化,为进一步明确心悸病因,遂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查。DCG检查结果示:①窦性心律;②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1∶1房室逆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③频发室性期前收缩;④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房性期前收缩(P'波)引发宽QRS心动过速,P′R>120 ms。宽QRS波时限120 ms,起始部无“δ”预激波,呈左束支阻滞型:胸…  相似文献   

18.
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早期静脉注射后口服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 后心律失常事件的影响,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设安慰剂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治疗组27例,首先静脉注射美托洛尔5 mg,共3次,然后给予口服美托洛尔200 mg/d;安慰剂组26例,除接受AMI的常规治疗,相应安慰剂静脉及口服方法 与治疗药相同,入组后24小时及出院前分别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 AMI后24小时内美托洛尔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11/27 vs 18/26,P<0.05),心房纤颤的发生美托洛尔组虽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7 vs 2/26,P0.05);美托洛尔组成对或二联律的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的饲数明显低于安慰剂组(11/27 vs 19/26,5/27 vs 12/26,均P<0.05),心室纤颤两组各发生1例;出院前美托洛尔组的房性期前收缩和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例教明显少于安慰剂组(15/25 vs 21/24,3/25 vs 9/24,P<0.05);成对或二联律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的例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5 vs 4/24,0/25 vs 2/24,均P0.05).结论 AMI后早期静脉及口服美托洛尔可有效的抑制心肌梗死后发生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但应在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开始使用,以避免增加心源性休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意义。方法1998-01~2006-08间我们先后成功抢救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20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分析心电图的特点及抢救治疗后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均发生心律失常,12例为紊乱性心律,其中6例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或三联律,6例以多源多形性室早、室速为主,其中2例多次出现室颤。8例分别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频发多源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均出现在临床重度中毒患者中,其中7例重度患者行急诊血液净化治疗,心律失常迅速减少,5~8h心电图转为正常。所有患者治愈出院。结论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多样化,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其心律失常严重性直接反映临床急性中毒的严重程度,早期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可迅速纠正心律失常,使心电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0.
朱遵平  杨平珍  张新文  朱永宏  贾国良 《临床荟萃》2012,27(14):1208-1210,F0002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提示频发性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5例,分别在室性期前收缩时进行三维重建右心室和主动脉窦,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 5例患者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患者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3~1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