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PIH)的相关问题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患有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资料,并利用统计学原理对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年龄大、冬季、体重指数(BMI)高、初产妇、文化程度低以及家族史等是引发孕产妇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主要问题(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受到多方面问题的影响,应从选择最佳年龄期间孕育胎儿、合理控制BMI等方面积极做好预防对策。另外,还应提高低收入和文化程度较低群体的保健意识,并对初产妇实施悉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孕妇定期进行科学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2.
畅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0,(32):967-968
目的探讨引起妊娠高血压疾病(PIH)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PIH产妇共8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正常的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PIH的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PIH相关因素为年龄大、体重指数(BMI)高、初产妇、文化程度低、家族史、冬季。结论 PIH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最佳年龄期怀孕,孕期控制体重指数,提高文化程度低群体的保健意识,孕期进行心理调适,对有高血压家族史孕产妇加强孕期及围生期监测重点监护。  相似文献   

3.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80例PIH孕产妇(观察组)和28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年龄、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BMI)、经济收入、初产妇、PIH家族史、不良情绪、被动吸烟、未行系统检查,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文化程度、BMI、经济收入、PIH家族史、孕期情绪状况、被动吸烟、系统产前检查可影响PIH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临床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2月~2013年2月妊娠高血压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入院的正常孕妇58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和比较两组孕妇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素有初产妇、年龄大、BMI(体重指数)高、文化程度低以及冬季和家族史(P〈0.05)。结论根据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应该选择在最佳年龄期和季节受孕,并在妊娠期控制好B呲不断提高自身的保健意识和知识,同时还要及时的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妊娠期的监测,以减少和避免孕妇出现妊娠高血压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住院并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的孕产妇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住院的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影响妊娠高血压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比较发现,年龄≥35岁(OR=2.22,95%CI:1.07~2.98)、孕前体质指数(BMI)≥28 kg/m2(OR=1.66,95%CI:1.23~2.65)、流产次数≥2次(OR=1.71,95%CI:1.24~2.71)和高血压家族史(OR=1.88,95%CI:1.22~3.31)是妊娠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35岁(OR=2.224,95%CI:1.356~3.237)、流产次数(OR=1.308,95%CI:1.025~1.914)、高血压家族史(OR=1.774,95%CI:1.312~3.669)和孕前BMI≥28 kg/m2(OR=1.698,95%CI:1.234~2.564)为妊娠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孕期超重、高血压家族史是妊娠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重点人群应该加强控制,预防妊娠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中国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的部分危险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国内1995-2008年间关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危险因素的分析性研究文献6篇,累计妊高征3 034例,正常对照6 861例。结果各危险因素合并比值比分别为:年龄OR=2.29(1.08-4.86),BMI OR=1.82(1.11-3.00),家族高血压OR=3.83(3.13-4.70),基础舒张压OR=1.12(1.02-1.24),文化程度OR=0.78(0.66-0.81)。结论孕妇年龄、BMI、家族高血压史及基础舒张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孕妇文化程度为妊高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和治疗,了解重危孕产妇的分布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79例抢救重危孕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279例患者中,初产妇84例(30%),经产妇195例(70%),农村孕产妇223例(80%)。子宫次全切除5例,产科出血193例,其中186例失血性休克,116例经输血抢救,孕产妇均抢救成功。结论:发生产科抢救的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加强农村孕产妇的围产保健,提高住院分娩率能减少产科急救,提高围生医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妊娠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来我院住院的11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选取同期的110例正常孕妇进行对比,比较年龄、营养状态、孕检次数、文化程度、经济情况及糖尿病病史等。结果:孕产妇年龄较大、营养状态不好、文化程度低、未系统产检、经济条件不好、糖尿病等均为妊娠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加大、营养状态不好、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等,这些都增加了妊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孕妇的保健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苏丹 《中国现代医生》2013,(27):148-149
目的研究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住院并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的孕产妇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住院的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影响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比较发现,年龄≥35岁(OR=2.67,95%CI:1.56~3.73)、孕前BMI≥28kg/m2(OR=1.79,95%CI:1.18~2.48)、流产次数≥2次(OR:2.08,95%CI:1.16~2.43)、高血压家族史(OR=1.45,95%CI:1.64~3.72)是妊娠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35岁(OR=2.107,95%CI:1.398-3.861)、孕前BMI≥28kg/m2(OR=1.769,95%CI:1.318~2.392)和高血压家族史(OR=1.626,95%CI:1.215~2.284)为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孕期超重、高血压家族史是妊娠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重点人群应该加强控制,预防妊娠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刘德艳  颜彦 《中国热带医学》2007,7(5):832-832,856
目的 探讨社区居民肥胖的流行现况及体质指数(BMI)与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社区18-70岁户口在当地的常住居民2860人进行询问调查和医学体检,对肥胖的流行现况及BMI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年龄、文化程度、人均收入、饮食不合理、缺乏锻炼等是肥胖的危险因素,BMI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患病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肥胖是预防肥胖相关疾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对孕妇及围产儿的影响.方法 分析90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初产妇、年龄≥35岁的孕产妇、BMI>24 kg/m2、双胎或多胎妊娠的孕产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经产妇、年龄<35岁的孕产妇、单胎妊娠的孕产妇;32~34周胎龄围产儿的死亡率、窒息率均明显低于≤32周和34~38周胎龄围产儿的死亡率、窒息率.结论 加强妊娠期妇女的孕期保健教育,及时检查,及时合理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可确保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期为预防妊娠期高血压发病及降低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妇女保健科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44例,按1∶1比例收集同期于我院妇女保健科产检的144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自制调查问卷调查受试者的年龄、月收入、文化程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以及胎儿窘迫、低体重儿等发生情况,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对比观察2组妊娠结局的差异,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月收入、文化程度、高血压家族史、孕期并发症、负性情绪等7个因素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文化程度、高血压家族史以及负性情绪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78、1.184、2.804和2.479;病例组胎儿窘迫、低体重儿、围产儿死亡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肥胖、文化程度低、有高血压家族史、有负性情绪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另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对妊娠结局产生不利影响,临床要加强预防和保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初产妇对妊娠结局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年龄≥35岁的150例单胎初产妇(研究组)的并发症及分娩结局进行分析,并随机抽样150例年龄〈35岁单胎初产妇(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低体质量儿、产后出血、阴道助产及剖宫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初产妇高危因素增加,因此应避免高龄妊娠,并加强对高龄产妇的孕期管理,预防妊娠并发症,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措施。方法:对近年来住院的多例妊娠高血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孕产妇全部救治成功,胎儿死亡率为40.2‰。结论:妊娠高血压疾病经积极预防合理治疗可有效降低孕产妇及胎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张俊 《大家健康》2013,(10):121-122
目的:研究分析导致妊娠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预防应对措施。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孕产妇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中筛选出50例妊娠高血压症状的孕产妇为观察组,50例正常孕产妇为对比组,对比分析引起妊娠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龄孕产妇发生妊娠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年龄较小的孕产妇,此外,妊娠高血压与孕产妇家族史、经济状况、饮食习惯、受教育程度、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选择黄金的孕育年龄孕育胎儿、宣传保健知识、提高文化水平、调节心态和情绪等因素有助于降低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因此,孕产妇要按照医生要求定期进行体检,加强监测。还需尽量控制诱发妊娠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以健康安全地度过整个孕产期。  相似文献   

16.
刘凤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250-250
目的:分析影响孕产妇死亡因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1992~2007年长春地区孕产妇死亡上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2—2007年长春地区死亡孕产妇共计242人,死亡率31.63/10万,产科出血87人(35.95%),妊娠高血压疾病50人(20.66%),产科出血仍为死亡原因的首位,其次是妊娠高血压疾病。结论:孕产妇死亡以产科出血为首位,农民、文化低、经济紊件差及自我保健意识低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孕产妇合并症/并发症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孕产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住院分娩的13669名孕产妇进行孕期医学检查和问卷调查,孕产妇合并症/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669名孕产妇中检出妊娠合并症/并发症1904名,占139.3‰,并发症的检出率(81.7‰)高于合并症(38.6‰),其中贫血、胎膜早破、糖尿病、重度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妊娠合并高血压等合并症/并发症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5‰,25.1‰,19.2‰,14.3‰,12.7‰,12.7‰。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年龄、文化程度、既往剖宫产数、本次终止妊娠方式、终止妊娠孕周及胎儿数等因素与孕产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有关。结论:孕产妇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检出率较高,应及时发现和治疗妊娠合并症/并发症,保证孕产妇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妊娠高血压疾病死亡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53例妊娠高血压疾病死亡者从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及发生并发症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死亡中农民41例,占77.358%;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43例,占81.132%;死于脑部并发症者41例,占77.358%。结论:孕中期进行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筛查,规范孕期血压检查,治疗中与内科协同救治,可减少颅脑并发症,降低妊娠高血压疾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妇女特有的疾病,严重威胁母亲及胎儿的安全,是导致孕产妇及围生儿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妊娠高血压疾病与孕妇年龄,精神紧张及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并与妊娠结局有密切的关系,本文简要概括总近年来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及不同程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对妊娠结局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妊高症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个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妊娠期高血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100例体检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对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关的预防对策。结果:妊娠期高血压发病率与产次、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情绪、天气变化以及遗传因素等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与多重因素有关,临床上应根据孕产妇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加强孕期和围生期的监测,疏导孕孕产妇的心理压力大,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