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骨基质植入受体后体内细胞免疫变化从而判断其免疫原性。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4组:自体骨组;异种脱细胞猪肋骨组、乙醇浸泡猪肋骨组及假手术组;将上述骨基质植入兔股后肌群,于植入后1,2,4,6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植入后6周,将植入骨基质连同周围组织取出,作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记数上述CD4+,CD8+T细胞变化。结果:在同一时间点,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除乙醇处理组显著增高外,其他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别;而局部组织中T淋巴细胞变化为:乙醇处理组>脱细胞骨基质组、自体骨>假手术组(P<0.01);脱细胞骨基质组与自体骨组间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经脱细胞处理后异种骨基质具有免疫原性低,对受体全身及局部细胞免疫无明显影响。局部组织结合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更能够准确反映骨基质移植后的免疫状况。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衍生材料中冻干骨异抗原去除不充分,免疫原性强烈:脱蛋白骨和完全脱钙骨基质抗原性较弱,但前者无成骨诱导能力,后者生物力学性能很差,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的:观察以部分脱钙冻干骨材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后兔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移植组织的组织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于2006—06/2007—06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材料:组织工程骨以兔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经抗原自消化、部分脱钙、冻干后的异体骨为支架材料于体外构建。方法:将48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用部分脱钙冻干骨、组织工程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植入兔桡骨1cm节段性缺损处。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植入前及植入后1,2,4周移植早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通过组织学检测观察植入后2,4,8,12周时4种材料的成骨作用。结果:①部分脱钙冻干骨组、组织工程骨组植入后1,2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较植入前明显升高(P〈0.05)。植入后4周CD4^+T细胞较植入前偏高不显著(P〉0.05)。自体骨组植入后CD4^+和CD8^+T细胞升高不明显(P〉0.05)。同种异体骨组植入后1,2,4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较植入前及其他各组同期均明显增高(P〈0.05)。②组织工程骨组植入后2周与材料孔隙内有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可见骨及软骨混合性新生物形成,周边分布有破骨细胞,部分网架呈蚕食状被破坏吸收。植入后4周,形成的新生骨过渡为编织骨。植入后8周,形成板层骨,部分脱钙冻干骨支架材料已被完全降解、吸收。植入后12周,植入物均已完全被板层样骨所替代,髓腔再通。结论:部分脱钙冻干骨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细胞-材料复合体移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高,但不影响其良好的修复骨缺损能力。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支架材料选择中,目前尚未完全解决异种骨的免疫原性问题.目的:观察改良法制备异种脱蛋白骨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后机体的免疫学改变.方法:SPF级青山羊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骨组不截骨,自体骨组、异种脱蛋白骨组在羊右侧胫骨中下段造成胫骨总长度20%骨膜和骨缺损.自体骨组在缺损处植入羊自体骨;异种脱蛋白骨组培养收集羊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数为1×109L-1,将2 mL细胞悬液接种于以猪股骨为原料改良制备的猪脱蛋白骨上,再加入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半环槽外固定.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及CD8+T淋巴细胞、血清抗体IgG免疫学检测,以双能X射线测量仪分析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异种脱蛋白骨组植入后3,7,14,28 d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含量基本正常(P>0.05),血清抗体IgG水平略高于自体骨组(P>0.05);植入后24周骨密度、骨矿物含量与自体骨组基本相似(P>0.05),表现为骨缺损区两断端之间高密度钙化影.3组抗压缩压强及极限压强、抗弯曲载荷及极限载荷、抗扭转转矩及极限转矩均基本相似(P>0.05).植入后24周与自体骨组比较,异种脱蛋白骨组的成骨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改良法制备的异种脱蛋白骨不引起明显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不影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新骨生物力学性能与自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衍生材料中冻干骨异抗原去除不充分,免疫原性强烈;脱蛋白骨和完全脱钙骨基质抗原性较弱,但前者无成骨诱导能力,后者生物力学性能很差,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的:观察以部分脱钙冻十骨材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后兔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移植组织的组织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于2006-06/2007-06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材料:组织工程骨以兔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经抗原自消化、部分脱钙、冻干后的异体骨为支架材料于体外构建.方法:将48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用部分脱钙冻干骨、组织工程骨、白体骨、同种异体骨植入兔桡骨1 cm节段性缺损处.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植入前及植入后1,2,4蒯移植早期外蒯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通过组织学检测观察植入后2,4,8,12周时4种材料的成骨作用.结果:①部分脱钙冻干骨组、组织工程骨组植入后1,2周外周血CD4 和CD8 T细胞较植入前明显升高(P<0.05).植入后4周CD4 T细胞较植入前偏高不显著(P>0.05).自体骨组植入后CD4 和CD8 T细胞升高不明显(P>0.05).同种异体骨组植入后1,2,4周外周血CD4 和CD8 T细胞较植入前及其他各组同期均明显增高(P<0.05).②组织工程骨组植入后2周与材料孔隙内有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可见骨及软骨混合性新生物形成,周边分布古破骨细胞,部分网架呈蚕食状被破坏吸收.植入后4周,形成的新生骨过渡为编织骨.植入后8周,形成板层骨,部分脱钙冻干骨支架材料已被完全降解,吸收.植入后12周,植入物均L三完全被板层样骨所替代,髓腔再通.结论:部分脱钙冻干骨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细胞-材料复合体移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高,但不影响其良好的修复骨缺损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小鼠发病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及相关基因Foxp3表达的变化,从而探讨CD4^+CD25^+Tr在自身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健康昆明小鼠60只,将60只小鼠随机分对照组(n=20)和模型组(n=40)。模型组给与腹腔注射6g/L STZ溶液,60mg/(kg&;#183;d),连续5d;对照组给予枸橼酸钠缓冲液0.2mL/d腹腔注射,连续5d。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CD4^+和CD4^+CD25^+Tr细胞数量的变化,RT-PCR检测脾小鼠脾脏细胞中CD4^+CD25^+Tr细胞相关基因Foxp3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糖和抗胰岛素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0.023,P&;lt;0.05;t=0.018,P&;lt;0.05);模型组小鼠脾脏CD4^+T细胞数量[(29.69&;#177;4.77)%]明显高于对照组[(19.60&;#177;11.42)%](t=0.014,P&;lt;0.05),模型组CD4^+CD25^+Tr/CD4^+T比值低于对照组;Foxp3 mRNA水平模型组的表达普遍高于对照组。结论:CD4^+CD25^+Tr细胞的相对降低,引起外周耐受状态的打破:在STZ破坏胰岛细胞,自身抗原存在的同时,导致了自身免疫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釉基质蛋白具有诱导牙周组织再生的作用。而且釉基质蛋白在同属种类之间具有明显的同源性。并在进化中保持较高的遗传保守性。在体外观察釉基质蛋白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评价釉基质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术前采取10例伴牙周骨缺损的牙周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与4组不同含量的EMPs(对照组为植物血凝素和甲壳素)进行体外培养,分别于3d后检测CD3,CIM,CD8T细胞亚群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并用MTT法测细胞增殖所得的A值。结果;各组测得的CD3,CD4,CD8T细胞亚群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统计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培养后3d测得的A值与培养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t=7.223),其余各组间测得的培养前和培养后的A值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不同含量的EMPs对淋巴细胞的增殖和T淋巴细胞亚群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釉基质蛋白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热疗(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泰安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2002—10/2004—04原发性肝癌患者42例。分别取42例肝癌患者HIFU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外周血2mL,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CD4^+,CD8^+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结果:经HIFU治疗后肝癌患者的NK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t=7.475,P&;lt;0.05),CD4^+T细胞百分数和CD4/CD8比值明显升高(t=2.272,P&;lt;0.05;t=3.216,P&;lt;0.01),CD8^+T细胞百分数则下降(t=2.148,P&;lt;0.05)。结论:应用HIFU技术的物理热疗法可以改善肝癌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复合骨水泥修复兔股骨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丁勇  范清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110-1111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复合骨水泥修复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制造兔石股骨粉碎性骨折的动物模型,a组用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复合骨折泥并表面贴附自体骨渣进行修复;b组用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复合骨水泥进行修复;c组单纯植入骨水泥进行修复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行X射线照相、^99mTc-MDP骨扫描和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和b组4周开始形成骨痂,12周骨痂最丰富,24周复合材料与宿主骨边缘模糊,边缘部分的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被新生骨替代,并与宿主骨融合。a组较b组骨痂形成快。^99mTc-MDP骨扫描计数a组大于b组,b组大于c组(P<0.01)。结论: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复合骨水泥易塑形,并具有生物学活性,能修复粉碎性骨折,表面贴附自体骨渣进行修复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活化的人淋巴细胞与不同猪真皮共同培养的免疫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笃银  陈璧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432-1433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Xeno-ADM)的免疫反应。方法 用网状Xeno-ADM与超薄自体皮片复合移植于3例大面积Ⅲ度烧伤患,成活后4-8周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同期单纯自体皮移植的大面积烧伤患PBMC为对照,用新癣小猪整张真皮片(whole wenodermis)和Minced Xeno-ADM作抗原刺激物,通过不同的猪真皮→人淋巴细胞共同培养(DLCC)、^3H-TdR掺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反应细胞增殖水平和细胞类型。结果 DLCC后,新鲜小猪微粒真皮组对活化和未被活化人淋巴细胞增殖刺激作用均明显强于猪整张真皮组和Xeno-ADM组(P<0.05-0.01),增殖和浸润到真皮内的细胞以CD3^ CD4^ /CD45RO^ T淋巴细胞为主、单核细胞和B细胞次之。结论 以CD3^ -CD4^ /CD45RO^ 为主的T淋巴细胞参与可能是异种真皮移植后的免疫反应特征;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可能与诱导淋巴细胞浸润和增殖有关,与未活化的淋巴细胞相比,采用活化的淋巴细胞进行DLCC,可更真实地反映宿主对Xeno-ADM的免疫反应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T淋巴细胞亚群在实验性大鼠哮喘模型中的表达,和葛根总黄酮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对实验性哮喘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01/04—02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用卵蛋白致敏并激发建立了SD大鼠哮喘模型,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为正常对照组、卵蛋白激发哮喘发作组、葛根总黄酮灌胃组、葛根总黄酮预防组,每组分别测定动脉血血气作为哮喘严重程度的缺氧评定指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介素4水平,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脾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4组3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血气结果:卵蛋白激发哮喘发作组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葛根总黄酮灌胃组【(4.24&;#177;2.20).(10.04&;#177;13),(9.68&;#177;1.35)kPa,P&;lt;0.01】;卵蛋白激发哮喘发作组剩余碱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葛根总黄酮灌胃组【(1.82&;#177;1.31),(2.77&;#177;2.18),(2.67&;#177;2.18)mmol/L,P&;lt;0.01】;卵蛋白激发哮喘发作组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葛根总黄酮灌胃组【(51.8&;#177;35.9),(64.55&;#177;29.87),(62.51&;#177;40.31)%,P&;lt;0.05】。②各组大鼠脾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葛根总黄酮预防组CD4^+低于卵蛋白激发哮喘发作组(13.19&;#177;3.33,18.37&;#177;1.98,P&;lt;0.01),葛根总黄酮预防组CD8^+高于卵蛋白激发哮喘发作组(8.01&;#177;0.42,6.25&;#177;0.63,P&;lt;0.01),葛根总黄酮预防组CD4^+/CD8^+低于卵蛋白激发哮喘发作组(1.61&;#177;0.35,2.94&;#177;0.32,P&;lt;0.01)。③白细胞介素4:卵蛋白激发哮喘发作组为(85.2&;#177;12.3)ng/L,比正常对照组和葛根总黄酮预防组大鼠显著增高【(3.3&;#177;0.7)。(7.74&;#177;1.0)ng/L,P&;lt;0.01】。结论:脾T淋巴细胞亚群的活化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葛根总黄酮可以抑制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过表达,可能通过恢复CD4^+/CD8^+比值,加强CD8^+T淋巴细胞对CD4^+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增生和IgE的合成从而阻断哮喘发病。  相似文献   

11.
背景:单纯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骨缺损只有骨诱导性,单纯异种脱蛋白骨只有骨传导性。目的:评估异种脱蛋白骨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山羊大段长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实验,于2005—03/2007—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山羊24只用于制备大段长骨缺损模型。市售猪股骨用于制备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为美国Biosource公司产品。方法:山羊右侧胫骨中下段截除胫骨总长度20%制备节段性骨缺损模型。24只山羊按植入材料的不同分为3组,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自体骨组和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每组8只。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4,8,12,16,20,24周X射线评估骨缺损情况。植入后24周取新生骨组织进行双能X射线、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测修复效果。结果:植入后12,24周自体骨组和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X射线评分均高于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植入后24周自体骨组和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骨密度和骨矿含量均高于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自体骨组和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植入后24周生物力学测试表明,自体骨组〉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植入后24周,自体骨组、异种脱蛋白骨+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新生骨与最初两断端连成一体,新生骨骨小梁排列整齐有序。单纯异种脱蛋白骨组,新生骨与最初两断端部分相连。结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复合异种脱蛋白骨修复山羊胫骨大段缺损成骨能力与自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作为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与CD34^ 细胞动员效果的关系。对26例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在G—CSF动员前后收集外周血标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动员前后CD3^ 、CD3^ CD4^ 、CD3^ CD8^ 、CD3^ CD4^ CD8^ 及CD3^ CD4^-CD8细胞绝对数量的变化并与外周血CD34^ 细胞的动员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GCSF动员后外周血CD3^ 、CD3^ CD4^ 、CD3^ CD4^ CD8^ 及CD3^ CD4^-CD8细胞的绝对数量分别增加2.23,2.62,2.99及10.96倍,而CD3^ CD4^ CD8^ 细胞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243)。各亚群细胞的变化与CD34^ 细胞动员效果比较,仅CD3^ CD4 CD8细胞的变化与CD34^ 细胞动员效果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96,P=0.000。结论:G—CSF将造血干细胞由骨髓动员到外周血的同时,使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绝对数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各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 CD8^-细胞的增加与CD34^ 细胞的动员效果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γ-干扰素基因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生长及生存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细胞因子杀伤恶性肿瘤细胞为目前肿瘤科研领域的热点,逆转录病毒介导γ-干扰素是否抑制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及延长其生存期的作用尚无肯定性结论。目的:观察反转录病毒载体介导的γ-干扰素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与生存期的关系。设计: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设计。单位: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7/2004-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6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C6对照组、C6/PA317neo对照组及C6/PA317 γ-干扰素治疗组,每组20只。干预:应用反转录病毒载体将鼠γ-干扰素基因转入反转录病毒包装细胞PA317,通过G418抗性筛选,得到高滴度产毒PA317 γ-干扰素细胞株。3组大鼠右侧基底核区接种1&;#215;10^6 C6细胞。C6对照组:接种后不做其他处理;C6/PA317neo对照组:接种4d后原位注射1&;#215;10^6PA317neo细胞;C6/PA317γ-干扰素治疗组:接种4d后原位注射1&;#215;10^6PA317γ-干扰素细胞。实验观察:①各组大鼠生存期≤60d的情况。②每组动物C6细胞接种后11d及20d后随机取5只处死,取出整个脑组织制备冰冻组织切片,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CD4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③显微镜下借助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肿瘤体积。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生存时间。②肿瘤体积测量。③CD4,CD8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60只大鼠进入实验分析。C6对照组及C6/PA317neo对照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7.10&;#177;0.82)d及(26.60&;#177;0.93)d,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9.30&;#177;4.17)d,有5只大鼠存活期超过60d。两对照组间生存期差异P&;gt;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生存期明显延长,P&;lt;0.01。C6对照组及C6/PA317neo对照组肿瘤体积差异P&;gt;0.05,治疗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lt;0.0l。计数肿瘤组织CD4及CD8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发现治疗组CD4^+及CD8^+T淋巴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P&;lt;0.01,两对照组之间差异P&;gt;0.05。免疫组化检测Brdu阳性细胞,结果移植后7d发现有Brdu阳性细胞,移植后16d未发现Brdu阳性细胞,对照组均未发现阳性细胞。结论:PA317γ-干扰素细胞瘤内注射能够诱导大鼠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反转录病毒介导的γ-干扰素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可明显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来氟米特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titis,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关节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5例RA患者(RA组)和10例接受来氟米特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RA患者(治疗组)的外周血,对CD4^+,CD8^+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紊-4(IL-4)和1干扰紊的情况进行检测。选择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三色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单个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情况。结果: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中,分泌(干扰紊的细胞群均比分泌IL-4的细胞群多(t=3.534。P&;lt;0.01),同健康对照组[(7.61&;#177;3.27)%]比较,RA组患者外周血中Thl型细胞[(4.57&;#177;2.70)%]明显减少(t=-2.233,P&;lt;0.05)。接受来氟米特治疗后产生1干扰紊的Th1型、Te1型细胞和产IL-4的Th2型细胞明显减少(分别t=3.709,3.419,3.211,均P&;lt;0.01),而Te2型细胞则无明显增加或减少(t=1.022,P&;lt;0.05),各项关节功能指标包括关节肿胀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等均显著下降(t=3.466,3.325,3.207,均P&;lt;0.01)。结论:氟米特可能通过抑制Th1型和Te1型的分化、减少Th1/Te1型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紊的分泌而发挥抗炎和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参皂甙对烫伤脓毒症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对烫伤脓毒症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脓毒症组(24只)、人参皂甙组(24只)和对照组(18只)。将大鼠用沸水致背部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烫伤后12h腹腔注射内毒素(5mg/kg)予以“二次打击”,制成烫伤脓毒症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25^+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细胞)的细胞数。结果:“二次打击”后大鼠外周血中CD4^+T细胞、CD25^+T细胞比例显著下降,CD8^+T细胞、CD4^+CD25^+Tr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此过程随时间而加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用药后24h、72h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人参皂甙组CD8^+T细胞、CD4^+CD25^+Tr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脓毒症组(P均〈0.01),CD4^+T细胞、CD25^+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脓毒症组(P均〈0.01)。结论:烫伤和内毒素“二次打击”后外周血中CD4^+CD25^+Tr细胞表达增强,人参皂甙可有效抑制其表达,显著改善烫伤脓毒症时细胞免疫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背景: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在动物实验中已有大量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但由于临床只是早期的探索,对其临床免疫学研究需要进一步积累。目的:动态分析异体手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免疫学状态的变化。设计: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和检验科。对象:实验组纳入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两例单侧异体手移植的患者.观察时间1999—09/2000—03。健康对照组为同期本院体检者20人,男12人,女8人.年龄20~45岁,均为自愿者,无活动性免疫性和感染性疾病。方法:2例手移植患者手术前1和3d各采外周血1次,术后第1周采血1次/d,2-4周采血3次/周,5~8周采血2次/周,9~16周采血1次/周,5~6个月采血2次/月。①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用ELISA法检测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酶动力法检测血清肌酸肌酶。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丝裂霉素C处理的供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作刺激细胞,^3H—TDR掺入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供体移植抗原的增生反应(阴性:刺激指数的均值与1无显著性差异,反之为阳性)。以自体相同处理过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代替供体刺激细胞作为对照,计算每一标本的刺激指数(刺激指数=实验cpm/对照cpm)作为比较指标。健康对照组20人均采外周血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C反应蛋白和肌酸肌酶;20人随机分为10组,互为供受体,行外周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主要观察指标:①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②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③C反应蛋白。④肌酸肌酶。⑤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①术后1周内CD3^+,CD4^+,CD8^+T细胞明显下降,1周后除CD8^+细胞比术前升高外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CD3^+:(66.43&;#177;4.56);CD4^+:(30.55&;#177;3.94);CD8^+:(33.45&;#177;2.69)]。实验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②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为0~10%,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③血清C-反应蛋白为0-0.359mg/L,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④血清肌酸肌酶肌酸肌酶为25-170mmol/L,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⑤移植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为阴性,5个月后转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阳性。结论:T细胞亚群的短期的变化与长期的再分布与免疫抑制剂密切相关,说明免疫抑制剂对异体手移植术后T细胞亚群有明显的影响。免疫诱导方案使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有效地避免了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但患者还未达到特异性耐受,还需要免疫抑制剂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观察分离培养的哮喘病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自噬现象。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尼龙棉柱法及磁分离法分离哮喘病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分空白组及地塞米松(DXM)组,培养72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自噬细胞比例变化。结果DXM组与空白组72h自噬细胞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XM可诱导哮喘病人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自噬。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在矫形外科和颅面重建中已有脱钙骨基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应用,但用于乳突腔填塞尚缺乏研究。目的:探寻异种脱钙骨基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植入乳突腔的成骨效能。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近交系雌性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牛股骨头松质骨制备牛髂骨脱钙骨基质。20只豚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脱钙骨基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植入鼓泡腔的实验组和取自体髂骨植入鼓泡腔的对照组。结果与结论:植入1个月后两组的成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植入后2个月实验组成骨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异种脱钙骨基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植入乳突腔能有效促进乳突填塞后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12例的病例资料,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1例(糖尿病组),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71例(非糖尿病组),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的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的水平。结果糖尿病组患者血清PCT、CRP、IL-6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均P<0.05),CD3^+、CD4^+T细胞水平及CD4^+/CD8^+值低于非糖尿病组(均P<0.05);CD8^+T细胞水平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在治疗14 d后的血清PCT、CRP、IL-6水平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CD3^+、CD4^+T细胞水平、CD4^+/CD8^+值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与单纯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比较,细菌性肝脓肿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CT、CRP、IL-6水平升高更加显著,免疫功能损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途径诱导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验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方法:选择2006—06/2007—06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进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10例健康供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d)进行动员,在动员前1天和动员后第5天取供者外周静脉血,用miniMACS磁珠分选系统分离纯化CD4+T淋巴细胞,分别用CD3单克隆抗体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活化CD4^+T淋巴细胞,用双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激活后活化标记CD69,CD25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动员前后OKT3+细胞间粘黏附分子1、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CD4^+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结果:①纯化后CD4^+T淋巴细胞纯度均在90%以上。②动员后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离子霉素组CD4^+T淋巴细胞活化标记CD69和CD25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1)。②动员后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离子霉素组CD4^+T淋巴细胞增殖率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5)。 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可能抑制了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协同刺激信号,从而使CD4^+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