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质Slit2、SrGAP1的表达和电针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30)和电针组(n=30),根据电针治疗时间分为0d(n=10)、7 d(n=10)、14 d(n=10)三个亚组.用线栓法栓塞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大脑中动脉1.5h后恢复血流.在0、7、14 d时用尼氏染色观察大脑梗死灶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Slit2和SrGAP1的表达.结果 神经功能评分(mNSS)结果表明,0d时模型组与电针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 d时电针组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模型组(P<0.01).尼氏染色表明,0d时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差异,均有尼氏体数量少、排列紊乱、伴有大脑水肿;7d时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尼氏体增多,但排列紊乱;14 d时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尼氏体增多,排列整齐.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表明,0d时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Slit2、SrGAP1荧光强度及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7、14 d时电针组荧光强度及灰度值高于模型组(P<0.05),0d模型组低于7d模型组(P<0.05),7d模型组高于14d模型组(P<0.05),0d电针组低于7d电针组(P<0.05),7d电针组高于14 d电针组(P<0.05).结论 局灶性脑梗死后,0d组大鼠Slit2、SrGAP1低表达,电针治疗7、14 d后可促进Slit2、SrGAP1表达并延长其高表达时间,促进轴突的再生和修复,这可能是电针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梗死灶周围皮质ROCK1和ROCK2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大脑缺血组织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穴位组,每组10只。用改良Longa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在大鼠麻醉苏醒后90 min对电针穴位组大鼠进行电针刺激,每天1次,连续14 d。分别在术后1、3、7、14 d时对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术后14 d时,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中ROCK1、ROCK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术后7、14 d,电针穴位组mNSS评分较模型组下降(P<0.05)。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模型组ROCK1和ROCK2蛋白表达上调,电针穴位组ROCK1和ROCK2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减少(P<0.05)。结论 电针刺激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其下调ROCK1和ROCK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肾俞和三阴交穴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神经功能、脑组织病理改变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56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对照组4组,每组14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6h;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先连续5d进行百会、肾俞和三阴交穴电针预处理,第6天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电针对照组浅刺百会、肾俞和三阴交穴但不通电,其余处理同电针预处理组,第6天制备MCAO脑卒中模型,缺血2h、再灌注6h后采用Longa-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TTC染色观察大鼠大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海马CA3区神经元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海马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大脑梗死体积明显,海马CA3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细胞坏死,凋亡相关蛋白Ba...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针及电针结合脑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大鼠caspase12、caspasse3、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GRP78)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脑内VEGF对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VEGF组,每组15只。后3组采用线栓法进行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法制作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组及电针+VEGF组造模后1 d开始电针干预(穴位:百会、曲池、足三里),1次/d,每次30 min,共14 d。电针+VEGF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24 h行第一次电针干预后,向侧脑室内一次性注入10 μL VEGF165 (0.025 μg/μL)。每组于0 d(造模后1 d,开始电针干预前)、7 d、14 d时,各取5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NSS)后处死取材,尼氏染色观察脑梗死区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脑组织GRP78活性,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缺血脑组织caspase12、caspase3、GRP78 mRNA表达量。结果 0 d、7 d、14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NSS评分升高( P<0.05),镜下可见脑梗死征象(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混乱,结构不清晰),GRP78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GRP78 mRNA表达升高( P<0.05),caspase12及caspase3 mRNA表达升高( P<0.05)。7 d和14 d时,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以及电针+VEGF组大鼠的mNSS评分降低( P<0.05),镜下脑梗死征象减轻,GRP78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增多,GRP78 mRNA表达增多( P<0.05),caspase12、caspase3 mRNA表达降低( P<0.05),电针+VEGF组上述指标变化均较电针组明显( P<0.05)。假手术组各时点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3组mNSS评分( P<0.05)、脑梗死征象、caspase12、caspase3 mRNA表达随治疗时间降低( P<0.05),GRP78免疫阳性细胞数量随治疗时间增多,GRP78 mRNA表达随治疗时间升高( P<0.05)。结论 电针结合脑内注射VEGF可促进脑缺血损伤组织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aspase12、caspase3基因,上调GRP78基因的表达有关,且其效果比单纯使用电针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farction/reperfusion,tMCAO I/R)模型大鼠中证实电针结合安脑丸治疗对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并对脑梗死后神经保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线栓法制作SD大鼠左侧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NSS评分法对各组大鼠各个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组大鼠各个时间点Bcl-2 mRNA转录水平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法观察脑梗死后10 d各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TUNEL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脑梗死后10 d各组大鼠梗死区边缘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结果 假手术组(正常)mNSS评分为0,未见脑梗死,偶见生理性凋亡细胞.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在4、7、10 d mNSS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其中,电针结合安脑丸组更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结果 显示脑梗死后Bcl-2 mRNA转录水平升高,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更明显(均P<0.05),其中,电针结合安脑丸组较安脑丸组更高(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 都显示,脑梗死后10 d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数及蛋白表达水平要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其中电针结合安脑丸组较安脑丸组更低(P<0.05).TUNEL检测结果 显示梗死后10 d安脑丸组和电针结合安脑丸组的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5),电针结合安脑丸组较安脑丸组更低(P<0.05).结论 中药安脑丸治疗 tMCAO I/R模型大鼠,可减少大鼠脑梗死区边缘神经元细胞凋亡数量,改善神经功能,结合电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针药结合治疗后上调了Bcl-2 基因表达,抑制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神庭、百会穴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大鼠神经功能及海马中CACNα1D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作MCAO大鼠模型,造模后24 h后电针组每天电针神庭、百会穴20 min,连续7 d,模型组、假手术组予同等条件抓取。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状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实时定量荧光PCR(qPCR)检测脑组织CACNα1D mRNA表达。结果: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假手术组,低于模型组(P<0.05);脑梗死面积观察可见电针组脑部灰白色梗死灶大于假手术组,小于模型组;电针组海马中CACNα1D mRN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能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ACNα1D mRNA在海马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皮质区内皮抑素(endostatin,ES)、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8只。利用改良线栓法复制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电针组选取“百会”与“水沟”穴进行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共干预7 d。比较术后7 d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法测量脑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ES、TSP-1蛋白在大鼠脑缺血皮质区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较为显著,梗死范围明显,脑缺血皮质区ES和TSP-1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梗死面积缩小(P<0.05),脑缺血皮质区ES、TS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5)。结论 电针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缩小梗死面积,其机制可能与血管新生抑制因子ES、TSP-1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神经元损伤、炎症及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艾司氯胺酮组(50mg/kg)、AMPK抑制剂组(20mg/kg)、艾司氯胺酮+AMPK抑制剂组(50mg/kg+20m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建立TBI大鼠模型,各组给予相应干预7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损伤灶周围脑组织病变状况;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损伤灶周围脑组织神经元损伤状况;TUNEL检测大鼠损伤灶周围脑组织神经元凋亡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损伤灶周围脑组织中AMPK/NF-κB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损伤灶周围脑组织出现严重病变、神经元损伤严重,mNSS评分、血清IL-6、TNF-α、神经元凋亡数、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磷酸化AMPK(p-AMPK)/AMPK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入高浓度氢气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I/R)损伤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 组)、脑I/R损伤组(I/R组:再灌注同时吸入67%N2+33%O2)、氢气(H2)治疗组(H2组:再灌注同时吸入67%H2+33%O22 h),每组16只。使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I/R损伤模型。再灌注24 h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TTC染色法观察大鼠脑梗死严重程度并计算其梗死面积,尼氏染色和TUNEL技术检测大鼠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皮质区Bcl-2及Bax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H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AI、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I/R组比较,H2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面积、AI、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神经元尼氏体增加,Bcl-2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再灌注同时吸入高浓度H2可通过上调抑凋亡蛋白Bcl-2及下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面积,改善大鼠脑I/R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对大鼠脑I/R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跑台训练对神经功能评分及大鼠缺血侧海马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5-HT1A受体及突触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运动训练组及假手术组,每组各2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方法造成局灶性脑梗死模型。训练组于造模后第3天进行16 d的跑台训练。运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对模型组及运动训练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HE染色及尼氏染色观察各组海马CA2区神经细胞形态。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海马组织5-HT含量。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海马5-HT1A受体及突触素的蛋白水平,逆转录PCR方法检测5-HT1A受体mRNA水平变化。结果:MCAO术后19 d,运动训练组mNSS评分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01)。HE染色及尼氏染色显示假手术组中海马CA2区细胞形态完整;模型组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受损明显;运动训练组细胞受损减轻。运动锻炼组5-HT含量(14.5±1.71) ng/ml较模型组(7.13±0.71) ng/ml有明显增高(P<0.001)。运动训练组5-HT1A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突触素蛋白表达在运动训练组也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跑台训练可改善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加海马组织5-HT含量及5-HT1A受体表达,提高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11.
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排空率及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胃排空率及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胃复安组,每组10只。 DGP模型制备采用单次腹腔注射2%链脲佐菌素溶液和高糖高脂饮食喂养8周的方法。电针穴位组取大鼠“足三里”“梁门”“三阴交”穴,电针非穴组取穴位对照点,胃复安组予1.7%胃复安药液(1 mL/100 g)灌胃。用血糖仪测血糖;以酚红为标记物,检测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BL-420F生物机能系统记录大鼠胃电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和胃复安组大鼠症状积分、血糖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胃排空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电针穴位组、电针非穴组和胃复安组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电针非穴组胃电图平均振幅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症状积分、血糖显著下降(P<0.01,P<0.05),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明显增加(P<0.05,P<0.01),胃电图平均振幅明显增高(P<0.05);与电针非穴组比较,电针穴位组症状积分明显下降(P<0.05);与胃复安组比较,电针穴位组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针可改善DGP模型大鼠一般状况,控制血糖水平,促进胃排空,改善胃运动障碍,调节胃电图平均振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缺血缺氧新生大鼠“百会”、“大椎”穴对海马神经元尼氏体的影响。方法:42只出 生7d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10)不进行缺血缺氧处理,缺血缺氧组(n=16)及电针治疗组 (n=16)制备成缺血缺氧模型,后者于造模成功后同时电针刺激“百会”、“大椎”2穴,1次/d,10d1个疗程,共2个 疗程,间隔2d。常规饲养22d后,取左侧脑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进行尼氏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测灰度阈值。结 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缺氧组尼氏体大量脱失;电针治疗组尼氏体脱失现象较缺血缺氧组减轻。尼氏体灰度阈 值电针治疗组为(135.19±7.00),缺血缺氧组为(188.31±10.43),2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 亦高于假手术组(122.90±12.10)(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减轻缺血缺氧对神经元尼氏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诱发的大鼠大脑海马体神经细胞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用于制备烧伤模型。在造模结束1周内,观察2组大鼠的饮食、饮水等情况;HE和尼氏体染色观察大鼠海马体神经细胞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2(MAP-2)、自噬标志物轻链3蛋白(LC3B)和Beclin 1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进食、饮水正常;模型组大鼠烧伤后,短期内进食、饮水减少,萎靡少动。HE和尼氏体染色检测,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体无明显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水肿,核固缩,尼氏体溶解、紊乱。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模型组大鼠海马体神经细胞中GFAP、LC3B和Beclin 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AP-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可致海马神经细胞损伤,诱发神经胶质细胞反应,并启动神经细胞的过度自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各n=6),模型组、假手术组、电针1组、电针2组(n=18)。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喂养高脂饲料6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6周后电针1组接受电针双侧"丰隆"穴干预,每天1次,连续7 d。第50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术后电针1、2组均电针"百会"和双侧"丰隆",每天1次。术后1 d检测神经功能和脑梗死体积。术后1、7、14 d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患侧大脑β-NGF和TrkA蛋白表达。结果术后,模型组TC、TG、LDL升高,HDL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7 d电针1、2组TG降低(P0.01);术后14 d电针1组LDL降低(P0.05),电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降低(P0.05),电针1、2组大鼠左侧大脑梗死体积减小(P0.01),且电针1组梗死体积小于电针2组(P0.05)。术后1 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和络氨酸蛋白激酶(TrkA)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7 d后恢复至正常;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组β-NGF和TrkA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并且持续升高至术后14 d。结论在高血脂阶段针刺干预,可通过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作用优于脑缺血后针刺治疗。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在于针刺"丰隆"与"百会"穴促进了β-NGF及其受体Trk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电针“人中”穴的抗过敏性休克作用及与脑内神经降压肽含量的关系,探讨电针“人中”穴的抗过敏性休克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76只成年健康豚鼠,制成过敏性休克模型,以平均动脉压(MAP)为指标,观察同强度(电压3V)不同频率(4~16、30~40、80~100Hz)电针“人中”穴对过敏性休克低血压反应的影响,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脑区内神经降压肽(neurotensin,NT)的含量。结果 ①不同频率分别电针“人中”穴的升压效应均显著高于各自的非穴位电针对照组(P〈0.05,P〈0.01);不同频率分别电针“人中”穴的三组之间以及非穴位电针三组之间MAP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组与过敏性休克组下丘脑、延髓、腺垂体、神经垂体中NT含量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过敏性休克加不同频率电针“人中”穴各组的下丘脑、延髓、腺垂体、神经垂体中NT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单纯休克组(P〈0.05,P〈0.01)。过敏性休克加不同频率电针“人中”穴三组间各脑区内NT含量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①电针“人中”穴对过敏性休克时的低血压反应确有迅速而良好的改善作用。②NT可能参与电针“人中”穴的抗过敏性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急性脑梗死小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阐明Galectin-3和MMP-9在脑梗死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1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组,每组70只。模型组和尼莫地平组小鼠采用线栓法建立急性脑梗死模型,尼莫地平组小鼠于术前30 min腹腔注射尼莫地平。Longar评分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各组小鼠神经功能,TTC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脑梗死体积,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含水量,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脑组织形态学表现,RT-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Galectin-3和MMP-9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各组小鼠脑组织中Galectin-3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Longar评分和mNSS升高(P<0.05),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升高(P<0.05),脑组织中Galectin-3和MMP-9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脑组织中Galectin-3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小鼠Longar评分和mNSS评分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含水量降低(P<0.05),脑组织中Galectin-3和MMP-9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中Galectin-3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小鼠脑细胞形态和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脑细胞出现水肿和片状坏死,可见炎细胞浸润;尼莫地平组小鼠脑细胞水肿和坏死较轻。结论:尼莫地平可通过降低脑组织Galectin-3和MMP-9表达发挥对脑梗死小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开放骨窗)、TBI模型组(TBI组)和TBI模型并PRP处理组(PRP组),每组20只。PRP组大鼠于术后当天、第2和6天血管内注射PRP,TBI组和假手术组大鼠注射生理盐水。3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3和7天时行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mNSS)评分;每组各取10只大鼠处死并取脑,制作切片行组织学观察,剩余大鼠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和PRP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TBI组比较,PRP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TBI组比较,PRP组大鼠脑组织损伤体积明显减小(P<0.05);Nissl染色,PRP组大鼠脑损伤区细胞排列相对整齐,新生毛细血管多于TBI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大鼠脑损伤区域有较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GFAP+)细胞,但神经元核抗原阳性(neuN+)细胞少于PRP组(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PRP组大鼠在各象限逃避潜伏期均低于TBI组(P<0.05),穿越平台次数及第三象限游泳时间高于TBI组(P<0.05)。结论:PRP对TBI大鼠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To probe into the mechanisms of electroacupuncture (EA) at Shangjuxu (ST 37) for treatment of the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Forty male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a normal group,a model group,a Shangjuxu group and a non-acupoint group,10 rats in each group. The UC rat model was made with enema of 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 (TNBSA),and the changes of interleukin-1β (IL-1β) and interleukin-4 (IL-4) contents after EA at Shangjuxu (ST 37) were observed. Results: EA at Shangjuxu (ST 37) could significantly decrease the IL-1β content and increase the IL-4 content in the colic tissues of the UC rats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s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and the non-acupoint group (P<0.05 or P<0.01). Conclusion: The mechanisms of EA at Shangjuxu (ST 37) for treatment of the UC rats is possibly related with the decrease of IL-1β,a inflammation-promoting cytokine,and the increase of IL-4,a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