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下肢列脉曲张中的左髂总静脉异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我们自 1997年 7月至 1998年 2月为 7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术前行双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和左髂总静脉 (LCIV)造影 ,以了解LCIV异常 (cockett综合征 )的发病情况。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73例 ,均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男 46例 ,女 2 7例 ,平均年龄 5 0 (2 0~ 79)岁 ,左侧 2 5例 ,右侧 2 1例 ,双侧 2 7例。平均病史 14(2~ 40 )年。均无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史。2 方法 :全部病例于术前用胃肠造影机行双下肢逆行深静脉造影。 (1)表现为左或双下肢静脉曲张者平卧位行右股静脉穿刺插管至左髂总静脉 ,注射造影剂行LC… 相似文献
2.
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81,自引:1,他引:81
目的探讨左髂总静脉狭窄程度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1991年9月~1997年3月的63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DVT)病例的一般资料、血栓形成诱因、手术方法及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左髂总静脉直径较正常狭窄≥47.1%时血栓形成的病例数骤然增加。结论左髂总静脉直径狭窄接近一半时,随时可能发生血栓形成,但因侧支代偿而不发病。一旦血栓形成的诱因出现,将可引起血栓发生。因而,遇有血栓形成的诱因时,应行多普勒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压迫类型及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58例左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行下肢CTV检查,观察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压迫类型、有无左髂静脉血栓,并分析其间的关系。结果 258例中,84例存在左髂静脉血栓;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为(54.12±32.73)%;压迫类型为高位型5例,交界型241例,低位型12例。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50%与≥50%患者之间,压迫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左髂总静脉血栓患者之间,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左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左髂总静脉压迫类型以交界型为主,受压程度≥50%可促进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超声探讨非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所致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VD)对髂总静脉(CIV)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并分析患肢临床表现-病因学-解剖学-病理生理学(CEAP)临床分级与各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15例(患肢211条)下肢CVD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肢侧别将病例组患者分为L组(n=102)和R组(n=109),并根据CEAP临床分级及压迫治疗方案将病例组患肢分为3个亚组,即R-Ⅰ组(患肢38条),L-Ⅰ组(患肢29条);R-Ⅱ组(患肢39条),L-Ⅱ组(患肢37条);R-Ⅲ组(患肢32条),L-Ⅲ组(患肢36条)。另选取97例同期与病例组相匹配的下肢健康者为对照组,并分为对照R组88条和对照L组89条。结果 病例组左侧和右侧CIV的最小直径、周长、面积、静脉血流量(VBF)均大于对照组,R组的最大直径大于对照R组(P<0.05)。右侧患肢的CEAP临床分级与年龄呈弱正相关(r=0.197,P<0.05)。左侧患肢的CEAP临床分级与BSA呈弱正相关(r=0.204,P<0.05),与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在下肢静脉曲张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并分析阻塞性下肢静脉曲张可能相关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下肢静脉曲张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74例患者(111条患肢)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肢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采用病例报告表形式记录患者相关信息,根据有无深静脉阻塞表现分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C3级及以上患者的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情况,以期制定髂静脉压迫程度的评价标准.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观察不同下肢静脉曲张分级患者的髂静脉压迫情况及评分.结果 不同下肢静脉曲张分级的髂静脉压迫评分为1... 相似文献
7.
葛玮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6,(1)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方式的选择往往关系到手术的效果及预后。作者收治104下肢静脉曲张,常规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并依据造影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由于避免了因术式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手术后复发,故治疗效果满意。本组患者随访最长者6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左髂静脉(LCIV)短径和狭窄率,并探讨其与左下肢DV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右下肢DVT、60例左下肢DVT病例和218例正常人的CT影像结果,测量和计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短径和狭窄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LCIV短径和狭窄率与左下肢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51.8%人群LCIV受压率>50%,24.3%LCIV受压率>70%;女性LCIV短径[(4.7±2.7)mm]明显小于男性[(6.6±3.3)mm,P<0.01)].左下肢DVT组LCIV短径[(2.4±1.0)mm]明显小于对照组[(5.4±3.1) mm,P<0.01)]和右下肢DVT组[(6.2±1.8)mm,P<0.01],其LCIV狭窄率[(78±8)%]明显高于对照组[(49±25)%,P<0.01)]和右下肢DVT组[(38±21)%,P<0.01)].LCIV短径每减少1 mm,左下肢DVT发生的相对危险度OR值为2.69(P<0.001,95% CI为1.91 ~3.77);LCIV狭窄率每增加10%,左下肢DVT发生的OR值为2.78(P<0.001,95% CI为1.95~3.96).当LCIV狭窄率>75%时,左下肢DVT发生风险增加10.12倍;当LCIV短径<2.5 mm时,左下肢DVT发生风险增加13.57倍.结论 LCIV受压是左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CIV明显受压患者,是左下肢DVT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0.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方式的选择往往关系到手术的效果及预后,作者收治104下肢静脉曲张,常规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并依据造影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由于避免了因术式选择不当而造成的手术后复发,故治疗效果满意,本组患者随访最长者6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1.
下肢静脉曲张与Cockett综合征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发病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 (leftcommoniliacvein ,LCIV)病变与左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1999~ 2 0 0 1年对 14 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前行深静脉逆行造影及LCIV造影。结果 (1)LCIV造影异常在双侧、左侧及右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 6 5 6 %、6 8 5 %及 39 4 %。 (2 )出现左侧大隐静脉返流 72例 ,在LCIV异常组中有 5 0例 (5 5 6 % ) ,LCIV正常组中 2 2例 (37 9% ) (P <0 0 5 )。 (3)在 39例LCIV严重病变患者中 ,有 2 7例 (6 9 2 % )存在左下肢深静脉重度功能不全 (Ⅲ或Ⅳ级 ) ,与LCIV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 ,Cockett综合征发病率较高 ,Cockett综合征与左大隐静脉返流关系密切 ,严重的左髂总静脉病变将影响左下肢深静脉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11月至2000年6月间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4)级患者189人,245条肢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3条肢体和对照组112条肢体,所有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电凝术,试验组同行行股浅静脉戴戒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随访率为87%,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两组术后的复发率均为3.3%,症状及体征有极大的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伴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单独进行浅静脉的高位结扎剥脱术即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并不一定要同时进行深静脉瓣膜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和分析TriVex系统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08年6月采用TriVex系统刨吸术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08例(146条腿)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深静脉通畅.结果 108例(146条腿)治疗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34±8)min,随访98例,随访率90.4%,随访时间1~24个月,平均15个月.并发症包括:(1)皮下血肿:26条肢体出现血肿,经处理治愈.2条腿出现张力性血泡经刺破后治愈.血肿并发症发牛率为17.8%.(2)皮肤感觉异常、针刺或麻木感:13.0%(19/146).(3)皮下硬结:11.6%(17/146).(4)局部曲张静脉残留或复发:3.4%(5/146).(5)切口相关并发症包括感染、对合不良等:4.8%(7/149).结论 TriVex系统刨吸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血管的安全有效的方法,避免了传统手术方法切口过多、过长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辽宁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0年1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502例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计595条患肢)采用电凝术治疗,并对其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例出现皮肤灼伤,18例出现皮下硬结,4例复发,其余顺利康复。平均住院时间4.5d。结论电凝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疗效确切的微创手术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注意手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左髂总静脉受压处和静脉内粘连结构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左髂总静脉受压处的组织学变化和静脉内粘连结构形成的原因。方法 利用Van Gieson染色、Verhouff染色及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方法 ,在光镜下对 11例受压左髂总静脉及静脉内粘连结构的组织学特点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静脉内粘连结构内平滑肌含量 4.7% ,比正常对照组减少 (P <0 .0 1) ,胶原纤维含量 2 8.4% ,比正常对照组增多 (P <0 .0 5 ) ;粘连结构与血管壁交界处平滑肌含量增多 (11.6% ) ,P <0 .0 5 ;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壁、后壁和粘连结构与血管壁交界处的内膜增厚 (分别是 76.5、78.7和 2 65 .2 μm ) ,分别为P <0 .0 5、P <0 .0 5和P <0 .0 1;左髂总静脉前壁全层变薄 (2 2 3 .3 μm) ,P <0 .0 1,粘连结构与血管壁交界处全层增厚 (1182 .6μm ) ,P <0 .0 1。结论 静脉内粘连结构是后天形成的 ,是由于静脉长时间受压刺激后发生内膜过度增生和纤维化的结果 ,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目前,髂静脉压迫(IVC)支架植入指征尚不明确,此外,对于IVC合并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部分学者认为如果髂静脉狭窄处两端压力差不大(<2 mmHg),只要单纯处理下肢静脉曲张也能有效改善下肢症状。因此,本研究分析此类患者单纯行下肢静脉曲张射频闭合手术的短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下肢静脉曲张射频闭合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髂静脉超声、CTV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筛选出IVC伴侧支循环形成而压力差<2 mmHg的患者(IVC+静脉曲张组),并为其使用倾向性评分按照1∶3匹配单纯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静脉曲张组)。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1周及3、6、12个月隐静脉主干闭塞率,次要终点指标包括术后6、12个月的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CIVIQ-20)评分。结果:筛选出IVC+静脉曲张组29例,匹配静脉曲张组患者8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首次超声检查,两组患者隐静脉主干闭合率均为100.0%;术后3、6、12个月的随访时,静脉曲张组与... 相似文献
17.
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近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术后并发症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间采用激光仪治疗静脉曲张52例(共65条下肢)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皮下淤血12例,皮肤灼伤14例,隐神经损伤7例,血栓性静脉炎3例,皮下脂肪液化感染2例。其中,皮下淤血、皮肤灼伤、血栓性静脉炎,经对症治疗大多在2~3周治愈。结论静脉曲张激光闭合术仍然有一些并发症需认真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