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氧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及其细胞外囊泡(EVs)生成的影响, 初步阐述其调控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原代hUCMSCs, 将其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 分别在常氧(21%O2)和低氧(5%O2)培养箱中培养, 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 提取hUCMSCs生成的EVs,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纳米颗粒示踪分析(NTA)进行鉴定,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Vs膜标志蛋白CD9和CD63表达,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低氧对hUCMSCs表达谱的影响, 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和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Akt)、以及磷酸化40×103大小的富含脯氨酸的Akt底物(p-PRAS40)的表达水平。两组间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氧处理hUCMSCs 24 h后, CCK-8结果显示低氧组吸光度值(2.151±0.116)高于常氧组(1.929±0.14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9, P<0.05);NTA检测结果显示低氧组EVs颗粒浓...  相似文献   

2.
外泌体是一种具有细胞通讯功能的细胞外囊泡, 直径30~150 nm, 主要包括蛋白质、DNA、RNA、细胞因子等, 是细胞间信号传导过程的重要载体。许多研究显示, 不同细胞源性外泌体可调节伤口愈合中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胶原蛋白生成、细胞外基质重塑等过程, 在皮肤创伤愈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不同细胞源性的外泌体在创伤愈合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以期为创伤愈合提供潜在的无细胞治疗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创面愈合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其中血管生成被认为是创面愈合的关键步骤之一, 促进创面血管生成可以加速创面愈合。近年来,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被证明可产生与干细胞疗法相当的促创面愈合效果, 且具有低抗原性、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关于细胞外囊泡促创面愈合的具体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被认为涉及创面愈合的各个阶段。该文主要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囊泡在促进创面血管生成中的可能机制进行阐述, 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外囊泡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 现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肝移植第二大适应症, 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肝脏疾病临床疗效已得到证实, 但由于其移植定植率低和分化方向不确定性等, 临床应用面临争议。MSCs来源的胞外囊泡(EVs)作为一种脂质双层囊泡结构, 能够通过其携带的活性物质和自身功能, 发挥调节肝脏代谢、调节免疫、调节肝细胞增殖分化及调节细胞间信息交流等作用, 是一种比MSCs更安全的无细胞疗法。本文主要对MSCs来源的EVs治疗MAFLD相关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的外泌体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进而发挥对胰腺癌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小鼠胰腺癌细胞株(Pan02)分为3组:单纯细胞组:Pan02单独培养不做特殊处理;共培养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外泌体组:Pan02与诱导后M0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 加入外泌体。随后检测M1型以及M2型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 CA199的含量、细胞增殖能力以及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共培养细胞加入外泌体后, M1型活化标志物iNOS(6.5±2.1比13.6±4.2, P<0.05), CD68(4.5±1.6比15.3±4.9, P<0.05)表达增高, 而M2型活化标志物Arginase(11.4±3.2比4.3±1.4, P<0.05), CD206(7.9±2.6比3.1±0.9, P<0.05))表达降低;同时, 加入外泌体后, 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10.9±3.4比4.6±1.5, P<0.05), CA199(21.6±7.3比8.2±2.9, P<0...  相似文献   

6.
脂肪干细胞外泌体是脂肪干细胞分泌的亚细胞结构, 是一种可以运输多种细胞成分并通过旁分泌作用于靶细胞的纳米级膜囊泡, 在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及信息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瘢痕愈合是皮肤组织损伤后最常见的愈合方式, 病理性瘢痕不仅会造成运动功能障碍, 还会导致畸形, 影响患者外观, 给患者带来生活及精神上的压力。近年来, 许多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 这些分子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及细胞外基质的成分, 从而对减少瘢痕形成及无瘢痕创面愈合起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对近年来关于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文献进行综述, 并对未来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 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为局限, 有效控制和治疗其导致的器官功能衰竭及远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促进组织再生、抗氧化、调节自噬、分泌抗炎因子等途径发挥作用。本文总结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相关研究, 展望外泌体的应用以及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 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人类皮肤伤口愈合有两种不同形式, 即再生和修复。成人伤口通过纤维性修复会形成瘢痕, 而胎儿的皮肤伤口愈合良好, 不形成瘢痕, 甚至可以再生, 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胎儿伤口愈合的不同机制对开发新的瘢痕预防疗法至关重要, 在该篇综述中, 作者总结了近年来胎儿伤口无瘢痕愈合的研究进展, 特别是皮肤中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和基因表达、免疫细胞与炎症反应等方面的新发现, 以期借鉴胎儿伤口愈合的机制, 研发促进成人伤口向无瘢痕愈合发展的新方法, 为深入探索瘢痕治疗和皮肤再生修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传统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无法实现SCI的有效修复。近年来, 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 成为SCI最具潜力的修复方式。但MSCs移植修复SCI存在治疗不规范、细胞质控不统一等问题, 影响MSCs移植修复SCI的临床化进程。本文将对用于SCI修复的MSCs来源、移植方式、作用机制、细胞的改造优化以及临床试验等进行评述, 以期建立标准化流程的MSCs移植体系及完备的监管制度, 推动MSCs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在我国发病率不断上升, 其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与焦点。外泌体在细胞间通讯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研究显示外泌体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近年来, 有关外泌体在甲状腺癌中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对外泌体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及诊断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来源于健康人脂肪干细胞(ADSC)的外泌体对局限性硬皮病成纤维细胞(LSFs)纤维化的体外调控作用。方法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10例健康人吸脂手术剩余脂肪组织, 体外分离培养ADSC, 以超速离心法收集其外泌体(ADSC-Exo);取同期15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患处皮肤组织, 体外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不同方向的诱导分化染色、纳米粒子追踪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PKH26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对ADSC及ADSC-Exo进行鉴定。通过细胞外囊泡分泌抑制实验检验ADSC是否通过其外泌体影响LSFs纤维化标志物[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取被ADSC-Exo干预的LSFs, 通过CCK-8法、划痕实验检测LSF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p-Smad2/3的表达情况。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成功于体外分离并培养ADSC和LSFs, 并提取A...  相似文献   

12.
外泌体是直径40~160 nm的细胞外囊泡, 含有DNA、RNA、蛋白、脂类等丰富的生物学信息, 参与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 外泌体存在于机体多种体液中, 其作为疾病生物标志物具有巨大潜力。尿液外泌体由于收集的无创性、来源细胞的多样性、稳定性等特点, 在疾病诊断中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 开发适用于临床的高效、新型外泌体分离技术近年来也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对于外泌体的提取尚缺乏标准化的方法, 本文综述了传统及新型的外泌体分离提取方法及尿外泌体组学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姜黄素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关键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选择10例在2023年3月至2023年6月住院的患者, 在手术中提取人BMSCs(hBMSCs)和骨关节炎软骨细胞进行培养, 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5例, 年龄(56.8±6.0)岁, 女3例, 膝关节骨关节炎5例, 年龄(54.6±5.9)岁, 女4例。在BMSCs培养基中加入10 μmol/L姜黄素培养48 h后, 从BMSCs培养上清中利用差速离心法和超速离心法提取姜黄素外泌体, 并对其进行鉴定。将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白细胞介素(IL)-1β组(1 ng/ml IL-1β预刺激)、IL-1β+姜黄素组(1 ng/ml IL-1β预刺激+游离姜黄素)、IL-1β+姜黄素外泌体组(1 ng/ml IL-1β预刺激+经过姜黄素预处理的BMSCs来源的外泌体), 并用噻唑蓝(MTT)法、半胱酰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7活性试验检测姜黄素预处理外泌体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对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培养法分离人BMSCs, 流式细胞技术对BMSCs鉴定。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BMSCs外泌体, 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特异性分子标志物CD81、CD63。将体外培养的MG63细胞分为BMSCs外泌体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法、细胞增殖实验(CCK-8)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外泌体干预后B淋巴细胞瘤-2蛋白(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到外泌体超微结构, Western blot检测到外泌体表面标志物CD81、CD63。BMSCs外泌体被骨肉瘤MG63细胞摄取24 h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MG63细胞分别为(4.469±0.132)×106个和(2.445±0.673)×106个,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0, P<0.05)。浓度为200、400、600、800 ...  相似文献   

15.
慢性创面发病机制复杂且病程长, 其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近年来, 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疗法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 随着对细胞行为和信号通路的深入探究及衍生物提取技术的进步, 干细胞的应用不断得到创新。该文从创面正常愈合和难愈合的机制出发, 探讨ADSCs及其衍生物对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影响, 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的成体干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MSCs-Exo)是各类MSCs分泌至体液且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囊泡, 具有抗炎、修复、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调节毛发生长周期等优势。毛发再生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 其中毛乳头细胞(DPCs)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MSCs, 具有自体干细胞的功能特性;且作为毛囊的信号中心, 在调节毛发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MSCs-Exo可通过调节毛发生长周期促进DPCs增殖和分化。近年来, MSCs-Exo的研究为毛发再生提供了新策略, 该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以期对脱发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也是骨科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人工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指定方向分化, 从而获得患者所需要的组织类型, 例如透明软骨, 已成为修复软骨缺损最有潜力的方法。然而MSCs的成软骨分化受多种因素的调节, 例如培养基补充物、三维支架、机械刺激、氧浓度、共培养系统, 充分了解各个因素如何影响干细胞命运, 能让我们更有效且可预测地进行成软骨诱导。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诸多学者发现的MSCs成软骨诱导的有利因素, 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泌的外泌体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极化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取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10只, 体重约20 g, 提取BMSC分泌的外泌体并用PKH26标记。取4~6周龄雌性BALB/c-nu/nu品系裸鼠30只, 无特定病原体级, 体重(18.56±0.85)g, 建立胰腺癌裸鼠模型, 并将其分为3组, 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经鼠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门静脉治疗组经门静脉注射含外泌体的PBS悬液;尾静脉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含外泌体的PBS悬液。8周后处死裸鼠, 检测胰腺组织中PKH26表达阳性的细胞百分比, 测定原位肿瘤体积、抑瘤率, 观察肿瘤转移情况、腹水情况、瘤重、瘤肝重。随后检测外周血M1型以及M2型巨噬细胞活化标志物的基因表达、外周血胰腺癌细胞标志物B7-H4、肿瘤糖类抗原199的表达以及胰腺肿瘤组织细胞中Surviv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门静脉治疗组抑瘤率(72.4±21.6)%与尾静脉治疗组抑瘤率(70.1±20.7)%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 P=0.811)。与空白...  相似文献   

19.
外泌体作为稳定存在于体液且富含遗传物质的双层脂质小泡, 携载蛋白、核酸、脂质等活性物质, 在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并进而影响靶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胰腺肿瘤细胞与间质细胞均可释放外泌体, 存在交叉对话机制, 在介导胰腺癌细胞恶性表型、耐药、免疫抑制微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液体活检的手段之一, 外泌体在胰腺癌诊断方面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此外, 外泌体表面分子具有可编辑性, 作为纳米级微粒具有穿透生物屏障的能力, 有望成为胰腺癌靶向及免疫治疗的载体。  相似文献   

20.
自研究者们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外泌体具有与间充质干细胞等效的生物学效应时, 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效应的代表产物: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就成为间充质干细胞无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但是, 目前多数研究者采用传统培养条件培养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外泌体用于治疗创面或者其他疾病。从理论上讲, 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效应与创面(疾病)微环境的病理状况或者体外培养条件直接相关, 其旁分泌的组分与生物学效应也会随着创面(疾病)微环境或体外培养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因此, 不考虑拟治疗疾病的实际情况, 仅仅采用传统培养条件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提取外泌体, 治疗不同疾病的研究方案是否可行值得商榷。由此, 笔者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的研究, 应尽可能考虑拟治疗创面(疾病)微环境因素, 否则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可能不精准, 或者说难以真正达到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该文总结了笔者对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与创面微环境研究的相关思考与问题, 希望与研究者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