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微波消融联合GnRH-a与LNG-IUS治疗弥漫性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波消融治疗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患者60例,依治疗方案分三组:A组(微波消融)、B组(微波消融+GnRH-a)和C组(微波消融+GnRH-a+LNG-IUS),通过比较痛经VAS评分、月经量PBAC评分及子宫体积改善情况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三组术后指标均优于术前,有统计学意义。B、 C组术后各指标均优于A组,有统计学意义。C组术后在月经量和痛经评分上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波消融联合GnRH-a与LNG-IUS能更显著地改善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中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超声消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8例以痛经为主、伴或不伴有经量增多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超声消融治疗,定期随访症状并评分,增强MRI评价病灶消融情况.结果 78例中77例完成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者69例,每例患者至少随访18个月,平均24.2个月.62例痛经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总有效率89.9%,且症状持续缓解.治疗后痛经评分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O.001).复发8例.60例增强MRI可见无灌注区域,消融发生率为87.0%,不同无灌注区范围情况下,患者临床疗效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4).结论 超声消融子宫腺肌病具有较好的中期疗效,可作为子宫腺肌病保守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整体临床效果和临床实践方法。方法选取大邑县人民医院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子宫全切除术(对照组)和子宫次全切除术(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比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感、术后肛门排气所需时间、生活质量等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中,子宫次全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较为明显,值得临床广泛运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杨志永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观察手术前、后痛经程度、月经量、子宫大小、子宫动脉阻力指数变化及卵巢功能.结果:术后1,3,6个月随访,患者月经量减少(P<0.05),痛经减轻(P<0.01),子宫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P<0.05),子宫动脉阻力指数下降(P<0.01);术后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子宫腺肌病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腹射频消融(RFA)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3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射频消融术,观察术后1、3、6、10个月的临床症状、超声造影病灶血流灌注、子宫体积、血清血红蛋白(Hb)及卵巢肿瘤相关抗原(CA125)含量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各时间点,患者痛经症状、经量及血块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血清CA125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超声造影可见消融病灶内未见造影剂灌注。术后3个月血清Hb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10个月子宫体积进行性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腹射频消融微创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可以安全有效地灭活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的血管并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灰阶超声在经皮微波消融(PMWA)治疗子宫肌层良性病变消融过程中及消融后期消融区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07年8月至2015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行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患者588例,其中子宫肌瘤患者25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333例,消融过程中及消融后3、6、9、12及24个月,灰阶超声观察消融区声像图表现,并与磁共振成像表现对比。 结果消融过程中588例子宫肌层病变灰阶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以微波辐射点为中心动态扩散的高回声,随微波辐射时间延长高回声范围逐渐增大,直至消融停止。消融结束后即刻所有病例消融区仍呈高回声,但无血流信号,静脉造影无血流灌注。随着随访时间延长所有病例消融区病变回声逐渐减低,呈不均质回声,但整体回声仍高于周围正常子宫肌层。3个月后开始消融区病变出现灶状无回声区,12个月后无回声区逐渐缩小或消失,消融针道呈条状高回声,24个月时消融针道高回声仍清晰可见。超声表现提示患者消融效果较好,治疗病灶逐渐吸收。 结论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层病变过程中及治疗后灰阶超声声像图特点鲜明,可实时监测消融过程,也可后期评估病灶转归。 相似文献
7.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0)
目的探讨影响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病灶消融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30例经HIFU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病灶消融率及其影响因素,根据患者年龄、子宫位置、病灶位置、病灶弥散程度、病灶的MRI信号强度等进行分组,术后1周内通过增强MRI进行病灶消融率评估。分析年龄、子宫位置、病灶位置、病灶弥散程度、病灶MRI信号强度等因素对消融率的影响。结果 HIFU治疗子宫腺肌病后显示子宫底病灶和后壁病灶的平均消融率均小于前壁病灶的平均消融率(P<0.05);超声治疗强度越大,平均消融率越大(P<0.05)。结论子宫腺肌症病灶位置和超声治疗强度对聚焦超声消融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麻下微波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短期治疗效果,并探究与效果显著性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要求行保留子宫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5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及时随访的患者共计20例,进行局麻下微波消融治疗,并短期随访3月,统计患者痛经情况及子宫缩小率,并评估短期治疗效果,基于患者临床基本信息统计与治疗效果显著的相关因素。结果: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总有效率达90%,术后痛经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子宫体积缩小(P<0.05)。BMI、内膜厚度、是否生产、是否进行过妇科手术、年龄对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病短期疗效尚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在局麻下使用微波消融治疗后短期的临床效果显著,同时该治疗方法安全、微创,为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子宫后壁腺肌病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后壁腺肌病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方法 60例子宫后壁腺肌病患者,HIFU对其消融治疗,消融后当日行增强MRI评价病灶体积消融率。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超声评估病灶及子宫大小变化;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缓解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依据国际介入放射治疗学会(SIR)标准评价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 1安全性:全部患者均在2 h内完成治疗,治疗后2 h可以正常活动,其中31例有治疗区不适或轻度胀痛,占51.66%(31/60),未见SIR D-F类严重不良反应,C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A-B类一般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33%;2有效性:病灶体积消融率为98.33%;治疗后3、6个月病灶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子宫体积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症状评分改善有效率85.0%。结论 HIFU消融治疗子宫后壁腺肌病是安全和有效的,为子宫后壁肌病提供新的保守性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年轻、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大小以及卵巢功能情况。结果60例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月经量明显减少[(10.5±3.8)片 vs(30.5±4.8)片],痛经症状减轻[(33.5±6.2)分 vs(93.5±10.2)]分,子宫有不同程度缩小[(62.3±7.2)cm2 vs(122.3±10.6)m2](P均〈0.01),雌二醇、卵泡刺激素水平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具有微创、安全、疗效显著以及不良反应较少的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维灰阶超声在经皮微波消融(PMA)子宫肌层良性病变围消融期声像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例接受PMA治疗的患者,共21个病灶(13个子宫肌瘤,8个子宫腺肌病)。消融前常规观察病变位置、回声及血供特点,消融中以灰阶超声监测消融区高回声范围,消融后即刻测量、计算高回声体积,并与CEUS测量无增强区体积进行比较。结果灰阶超声显示消融前病变均为偏低回声。微波辐射开始约3s,辐射点周围组织回声即增高,并随时间延长而呈球形或类球形增大,子宫肌瘤以高回声达到肌瘤被膜时停止微波辐射,子宫腺肌病以高回声达到病灶内缘0.3cm时停止消融,高回声范围不再增大。消融后即刻灰阶超声高回声范围[(97.94±72.88)cm3]与CEUS无增强区范围[(88.82±70.06)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二者呈正相关(r=0.859,P<0.01)。结论PMA子宫肌层良性病变围手术期灰阶声像图变化特点鲜明;高回声范围可粗略代表凝固坏死区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一2011年4月,诊断为子宫腺肌病并接受治疗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对治疗方法的不同选择分成3组,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27例,作为联合组;单独应用腹腔镜病灶切除术治疗25例,作为手术组;单独应用孕三烯酮治疗30例,作为药物组。手术或用药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的痛经程度、月经量、子宫体积、血清癌抗原125(CA125)、贫血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程度均得到缓解,联合组与手术组治疗后相比,痛经程度、月经量、子宫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药物组相比,痛经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12个月血清CA125水平、血红蛋白水平与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49)。结论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药物治疗,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近期疗效显著,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子宫腺肌病又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妇科常见疾病 ,与子宫肌瘤在临床症状及超声诊断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故常将子宫腺肌病误诊为子宫肌瘤 ,使超声诊断有一定困难 ,误诊率较高。为了提高超声诊断水平 ,本文作者就我院超声误诊的 1 7例子宫腺肌病声像图进行回顾分析。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文 1 7例 ,术前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 ,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 ,年龄 35~ 53岁 ,平均年龄 4 2岁。1 2 仪器与方法使用仪器为AlokaSSD 6 30、SSD 50 0型实时超声显像仪 ,探头频率 3.5MHZ。经腹部超声检查 ,患者膀胱适度充盈后…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妙丽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5(1):30-31
目的:提高子宫腺肌病的超声诊断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子宫腺肌病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45例子宫腺肌病中有7例误诊为子宫肌瘤。超声对本病诊断符合率为85%(38/45),误诊率为16%(7/45)。子宫腺肌病图像可分为四型:Ⅰ型(弥漫型)18例,Ⅱ型(后壁型)10例,Ⅲ型(前壁型)6例,Ⅳ型(局灶型)11例。结论:超声对子宫腺肌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局灶型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易混淆,应予注意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病灶挖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09年12月该院收治子宫腺肌病患者56例,行腹腔镜下病灶挖除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1、3及6个月痛经的改善情况、子宫体积、血红蛋白、血清CA125、EMAb水平的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50例(91.0%)患者痛经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49例(87.5%)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术后6个月时有45例(80.3%)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术后1、3及6个月56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升高,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1);血清CA125水平及血清EMAb阳性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超声提示子宫体积均较术前体积明显缩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疗效明显,创伤小,患者恢复快,适合年轻、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病超声误诊1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在临床及超声诊断方面均有很多相似之处。故常将子宫腺肌病误诊为子宫肌瘤。现将我室B超误诊的11例子宫腺肌病声象图作一回顾性分析。 自1983年1月至1987年11月B超诊断为子宫 相似文献
17.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 80例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索分析二者之间相似和容易混淆及误、漏诊的原因 ,不断提高诊断水平。1.资料和方法 1998年 1月~ 1999年 5月我院住的院 80例患者 ,年龄 2 7~ 5 6岁 ,平均 41.5岁 ,其中 41~ 5 0岁的患者 5 4人 ,占 65 .1%。仪器使用Aloka -SSD14 0 0型、170 0型超声显像仪 ,探头频率 3.5MHz ,患者取平卧位 ,膀胱中度充盈 ,经中下腹多个切面观察分析 ,部分摄片存档。2 .结果 手术病理诊断子宫肌瘤 61例 ,超声诊断符合 5 9例 ( 96.7% ) ,误诊为子宫腺肌病 1例 (… 相似文献
18.
陈辉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7):18-19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9例,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9例患者138条子宫动脉全部插管顺利,顺利完成手术,成功率100%。临床疗效:6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45例术后痛经完全缓解,21例明显缓解,3例复发。结论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效果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需切除子宫,近期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保留生殖潜能等优点,为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沈秀华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997,8(3):194-195
本文总结本院四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特征,旨在提高超声诊断水平,现予以分析.资料与方法29例子宫腺肌病为1992年6月至1996年4月住院患者,年龄30岁~52岁.平均38.5岁.临床表现为痛经21例,痛经时间最长达10年,最短2个月.经量增多25例,部分伴有月经延长,周期紊乱,尿频尿急及下腹坠胀.婚后16年未孕1例,始于剖腹产后1例及输卵管结扎术后1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