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是中性粒细胞杀灭病原体的一种新的免疫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ETs参与了心血管疾病、胆结石的形成、炎症、肿瘤等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显示,NETs是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发病机制之一、是急性胰腺炎(AP)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转移、...  相似文献   

2.
腹主动脉瘤(AAA)是成年人主动脉破裂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切实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首要防线,中性粒细胞在循环系统白细胞中占据70%的比例。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吞噬、脱颗粒、产生活性氧以及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等机制,参与炎症反应。多项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参与无菌性炎症和血栓形成,且过度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也可杀伤正常组织和细胞,造成疾病发生,与AA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结合AAA细胞外基质降解、炎性浸润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丧失三大病理特征,深入探讨了中性粒细胞在AAA病程中的多重角色。中性粒细胞通过炎症因子等机制被募集至病变部位,造成炎性浸润,活化后释放杀伤酶类、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分子,促进AAA的发展;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沉积及相关炎性分子的累积,参与AAA腔内血栓形成,加重疾病进展;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杀伤形式,已有文献报道NETs从多角度协同加重炎症,且可能通过激活凝血级联、促进血小板聚集等方式形成腔内血栓,导致AAA的病变加剧,对该疾病进展有重要作用。由于相关研究尚处起步,且多数研究结论尚处表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对炎性疾病的调控机制,旨在为相关炎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NETs和炎性疾病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NETs在脓毒症、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炎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疾病发生、发展或活动性有关。通过调控NETs形成通路,降低NETs的产生,能最终减轻疾病的炎症病情。结论 NETs参与了脓毒症、ANCA相关性血管炎、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炎性疾病的病程,但其调控机制仍有待更深入的探究及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S.aureus)骨髓炎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表达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致残率高,严重时危及生命,发病过程与创伤性炎症反应、血栓形成等密切相关。近十年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参与动脉血栓形成。髋关节置换术后机体的炎症反应、血小板的活化等激活中性粒细胞,诱导NETs产生并释放,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高效聚集、促进凝血酶产生、激活部分凝血因子、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导致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NETs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预测术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抑制NETs产生或促进NETs降解为术后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为研发新的药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病毒、细菌、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等各种刺激作用下释放到胞外的由DNA染色质和多种颗粒蛋白构成的特殊网状物。作为先天性免疫胞外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NETs可介导抗菌活性并清除病原体,维持机体免受外界侵害,而过量或功能失调的NETs可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并推动多类疾病的发生发展。NETs形成与自身免疫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NETs形成在调控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探讨NETs形成促进CRC的增殖、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生成、免疫逃避及肿瘤相关的血栓形成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并探讨NETs形成作为CRC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佛波酯(PMA)诱导的糖尿病小鼠骨髓来源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影响,为其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小鼠骨髓来源的中性粒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PMA刺激其诱导NETs模型,采用CCK-8法筛选紫草素的安全剂量;采用Sytox Green核酸荧光染料法定量检测NETs水平;PicoGreen荧光染料法定量检测dsDNA/NETs含量;荧光探针定量检测中性粒细胞活性氧(ROS)水平;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NETs标志物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的表达水平。结果:紫草素在0.125~1μg/mL浓度范围内对中性粒细胞活性无影响。与模型组比较,紫草素1、0.5、0.25μg/mL浓度组中性粒细胞NETs产生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 <0.01),细胞外dsDNA水平显著降低(P <0.01),细胞内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Cit-H3表达显著下调(P <0.01)。结论:紫草素通过抑制糖尿病小鼠骨髓来源的中性粒细胞ROS水平和Cit-H3表达,从而抑制NET...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可伴有关节外损伤,如血管炎、心包炎、周围神经炎、皮下结节,及眼部疾病等.疾病后期,关节呈现出强直、畸形等不同程度的病损表现,直至关节功能丧失,致残率较高.在多因子刺激作用下,中性粒细胞活化可形成活性氧、弹性蛋白酶及髓过氧化物酶并转运到细胞核,引起蛋白质解凝、核膜破裂,最终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 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在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重要作用。方法 查阅并总结TANs与肝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性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中性粒细胞作为人体最丰富的炎症细胞,也是肝癌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免疫逃逸及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在肿瘤微环境中,TANs、肝癌细胞、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等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一些与中性粒细胞相关的参数如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已被用作肝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有效预测性生物学标志物。结论 中性粒细胞在肝癌中的确切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肿瘤相关免疫抑制性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靶向中性粒细胞的新型治疗的研究成果不断积累,更多的肝癌患者将从免疫治疗和个性化靶向治疗中受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中性粒细胞外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在胃癌病人术后高凝状态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抽取2018年4月至2021年6月双鸭山双矿医院普外科手术的胃癌病人21例,另选取健康志愿者21名为对照,检测外周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DNA复合体(MPO-DNA)、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 TAT)含量;采用胃癌术后病人血浆与体外培养的正常人中性粒细胞共孵育,检测NETs含量;在DNA酶-1干预下反向验证NETs对术后TAT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及胃癌病人术前比较,胃癌病人术后外周血中D-二聚体及TAT明显升高,NETs生成明显增加(P<0.01);术后病人血浆可刺激正常人中性粒细胞释放NETs(P<0.01),DNA酶-1可通过分解NETs,抑制胃癌术后TAT水平(P<0.01)。结论 NETs生成增加可能为胃癌病人术后高凝状态形成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刺激下释放到细胞外并由DNA、组蛋白、颗粒蛋白和胞浆蛋白等组成的网状纤维结构。根据刺激物的不同,NETs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两大类:非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依赖性途径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依赖性途径。NETs具有抗炎和促炎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捕获、固定并杀死入侵病原体,从而发挥抗微生物作用,这有利于炎症消退,这是中性粒细胞发挥宿主防御的一种特殊方式;另一方面,当NETs生成过多或清除不足时,不仅可以直接造成组织损伤,还可募集其他促炎细胞或蛋白质,引起炎症因子的释放并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损伤。因此,笔者通过综述NETs与肺部疾病、肝脏疾病、肠道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关系,揭示它的异常形成与清除障碍在组织器官损伤中的作用,以期为临床部分疾病的发生机制做出解释,亦为探讨药物干预NETs相关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导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于维护移植肝功能,改善移植受者预后至关重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由中性粒细胞激活后释放到胞外的一种以DNA为骨架,多种组蛋白和颗粒蛋白构成的纤维网状结构,研究表明肝移植术后供肝内中性粒细胞激活和NET的释放参与了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癌复发在内的多种肝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重点探讨NET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详述NET作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防治潜在靶点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肝移植受者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提高临床肝移植疗效,改善肝移植受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及其对急性期、亚急性期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52例重症CV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20例, 女性32例, 年龄(40.1±13.6)岁(范围:18~66岁)。纳入同期4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VST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MRI对血栓进行分期, 根据分期将患者分为急性组(11例)、亚急性组(28例)和慢性组(13例), 并经血管内治疗获取血栓标本, 经免疫荧光染色对比不同分期患者外周血NET标志物[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髓过氧化物酶-DNA复合物(MPO-DNA)、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的荧光强度, 并采用ELISA测定患者外周血附着蛋白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急性、亚急性组患者外周血中不同NETs标志物与静脉窦内血栓体积、治疗后静脉窦再通程度、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相关性;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严重时会发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中性粒细胞呈现多种不同的死亡形式,如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铁死亡、焦亡、凋亡、自噬、坏死及坏死性凋亡等。不同形式的中性粒细胞死亡在ALI的发生、发展进...  相似文献   

15.
中性粒细胞与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肺损伤(ALI)及ARDS的发生中,中性粒细胞(PMN)过度活化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涉及PMN与肺血 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反应、PMN的效应反应,如呼吸爆发、脱颗粒,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凋亡抑制、脂质介质释放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是多种疾病发展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前期表现,它的发生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延迟或障碍有关。PMN凋亡后被完整地吞噬而不释放细胞内容物,从而可以减少PMN介导的机体炎症损害,PMN的凋亡过程影响着SIRS的发展和转归。深入探讨PMN凋亡机制及SIRS时PMN凋亡的延迟机制,适度地调控PMN胞内凋亡信号或改变某些细胞信号的转导途径,对适当控制炎症反应,避免炎症的加重和迁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含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7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观察其术后是否发生肺炎。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逻辑回归分析探讨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危险因素预测术后肺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57例患者中,发生肺炎19例,占33.3%;未发生肺炎38例,占66.7%。单因素比较表明:肺炎组代表NETs的外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脱氧核糖核酸(myeloperoxidase-deoxyribonucleic acid, MPO-DNA)[(6.5±2.0) ng/ml vs (3.6±0.7) ng/ml, P<0.05]、中性/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6.7±1.9) vs (5.8±0.9), P<0.05]和中性/淋巴和血小板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and platelet ratio, N/LPR)[(...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方法,旨在研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产生和调节的机制。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内毒素(LPS)和白细胞介素-8(IL-8)体外诱导NET产生。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定性评价NET生成;采用Pico Green染料定量检测细胞上清游离DNA,反映NET生成量。结果 LPS体外刺激中性粒细胞3 h后,与对照组相比,产生大量胞外网状结构(NET),该结构包含DNA、组蛋白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成分;同时细胞上清中游离DNA(NET)含量显著升高(P0.01)。采用IL-8体外刺激中性粒细胞3 h,与上述结果相似(P0.05)。结论建立了体外诱导和定性、定量检测NET的方法,二者结合能更好地评价NET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脓毒症是血液循环中爆发性感染引起的危重病,是多种细胞和介质参与的复杂反应.全球每天约有1400人死于该病,我国每年患者超过300万.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积极参与脓毒症炎症反应并在其过程中协同作用.目的 现就血小板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其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作一综述.内容 描述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细胞外网络(NETs)在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ASV)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在AASV中的可能致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NETs(以瓜氨酸化的组蛋白H3为标志)在8例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8例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患者,3例健康对照的肾小球、肾间质及肾小管的表达,同时检测相应部位B淋巴细胞(CD19做标志)的浸润。结果:(1)AASV患者肾小球中NETs表达较微小病变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肾小球中NETs表达明显增多[(0.354±0.347)vs(0±0),P<0.05],在AASV肾脏病理损害严重部位,如中、重度系膜细胞增生的肾小球(0.485±0.721),有炎症细胞浸润的肾间质(2.575±2.99)、肾小管(1.417±2.888)中浸润的NETs明显增多。(2)B淋巴细胞(CD19)的表达:AASV患者肾小球球周B淋巴细胞表达较健康对照组[(3.123±4.411)vs(0±0)]、微小病变组[(3.123±4.411)vs(0±0)]表达明显增多,与微小病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ASV患者肾组织中主要分布于硬化的肾小球球周(4.024±7.457)、中重度系膜细胞增生的肾小球球周(2.673±2.948),在肾间质炎细胞浸润的区域常成簇聚集(9.625±8.961),而在肾小球内基本无表达。结论:NETs在AASV患者肾组织广泛表达,肾小球中浸润的NETs可能参与了AASV患者的肾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